中新社广州5月20日电 题:羊城青年互联网时代的爱情:线上线下齐发力追求优质婚姻
作者 方伟彬 王坚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年轻一代的婚恋观发生了改变。在互联网下,5月20日(“520”谐音“我爱你”)这一天掀起了一股结婚领证的热潮。线上,情侣间互送包含“520”数字的红包,朋友圈里晒出各种甜蜜;线下,商场、餐馆、电影院、鲜花店生意火爆。
在热闹的广州北京路商业步行街,有一家婚姻介绍所挂着“新中国第一家婚姻介绍所”的牌匾。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青年婚恋服务研究中心主任胡展鸿告诉中新社记者,1982年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成立,是当时中国内地第一家由政府主办的婚姻介绍所。2014年,因机构改革调整,这家婚姻介绍所改名为青年婚恋服务研究中心。
在将近40年的时光里,它见证了广州青年婚恋的变化。胡展鸿坦言,近年来,广州青年结婚年龄推迟,男女普遍都推迟到30岁以后。究其原因,胡展鸿认为,广州年轻一代在互联网时代下,获取到的信息非常丰富,他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出现了不同的婚姻观念,这与父母一辈形成了强烈对比。
上一代人认为婚姻是人生必经之路,广州天河公园成了父母抱团、替子女相亲的胜地。它与北京地坛公园、上海人民公园并列成为中国内地三大知名相亲角。每逢周末,天河公园中心地带,常能看到一排排五颜六色的雨伞,伞面上撑起一份份相亲简历,而伞后站立的是一个个操碎心的“爸妈”。
记者走访当日,在公园内浏览相亲简历后发现,医生、老师、公务员最受欢迎,年龄、学历、身高、收入、房车情况成了重点介绍内容。“最差也要本科毕业,有房有车最好”,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当日,她摆放的简历吸引到一位家长,双方物质条件旗鼓相当,交换子女照片后,决定安排相亲。
“提出一定物质条件要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广州青年还是比较务实的。”胡展鸿认为。从他了解的情况来看,广州年轻人对婚姻意愿依然强烈,父母安排的相亲局,不少年轻人愿意参加,除了物质条件外,精神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天河公园内,也有年轻人主动相亲。“我在广州当英语老师,想找一个性格外向的女朋友。”秦生(化名)向路人推荐着自己。虽然他的相亲简历上对女方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要求,但性格和人品成了他最看重的部分。
胡展鸿指出,互联网时代,相亲交友不成难事,线下相亲仍是成功率最高的方式。而线上交友,情感程度脆弱,仍需线上线下齐发力,多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时下,在广州年轻人中,风靡一时的剧本杀成了线下相亲新途径。每逢周末,剧本杀游戏店成了市民王先生的好去处。他告诉记者,剧本杀一般最少5人,玩家扮演剧本里的角色,围绕剧情互动交流、交换线索,共同揭秘。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剧本需要参与者不断交流,这种模式下,他结交了不少新朋友,这成了他寻找爱情的另类途径。王先生表示,比起虚拟的互联网,线下交流更靠谱,他不怕结婚晚,就怕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匆匆结婚反而造成困扰。
胡展鸿认为,当代年轻人应当树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找到对象是一种幸福,但是发现找错了对象,如何更好地分开,那也是一种幸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