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操场乡桂村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笋加工产业,为山区群众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春雨过后,气温骤升,野生山笋迫不及待破土而出。操场乡桂村村村民袁溅妹是采笋的老手,每到这个季节,她都准点上山采摘春笋。
操场乡桂村村村民 袁溅妹:早上起得早,摘点笋去卖,卖了去上班,过的还开心。
袁溅妹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了山笋加工厂,这些山笋可以直接拿去做交易。
近年来,操场乡致力护绿、增绿、管绿,保了一方生态,6万余亩山林资源成为偏远山区农户“靠山吃山”的“绿色银行”。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上任的桂村村党总支书记刘春根打起了山笋的主意,决定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山笋加工产业。
操场乡桂村村党总支书记 刘春根:好多村民,都往山里面去,拔小山笋,晒不干,吃又吃不完,那我就想到利用这个小山笋,到我们村里办一个(山笋加工厂),可以壮大我们村里经济收益。
刘春根了解到,目前市场上新鲜山笋每斤2元,干笋每斤40多元,除去人工、电费等,纯利润不低于20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10名脱贫户入股2.24万元。此外,刘春根积极向上争取产业发展经费30万元,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难题。
为了盘活资产,节省资金,刘春根将闲置学校改造成加工车间,紧盯原材料采购、设备订购、工程监督等环节。一个月后,投资35万元的山笋加工厂顺利完工,脱水、加工、存储设施功能齐全。杨国华是村里的贫困户,分宜县国利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她就入了股,并在这里从事山笋烹煮工作。
操场乡桂村村村民 杨国华:每天大概煮上一千来斤吧,大概是90块钱一天,一个月下来有时候加点班,3000块左右吧,感觉蛮好,这是村里面带着我们走上小康之路。
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刘春根利用移动互联网发布收购信息,线下合理设置6个收购点,安排车辆统一转运。同时,积极与周边市场对接,建立合作关系,预计年纯收入突破15万元。
操场乡桂村村党总支书记 刘春根:下一步,我们打算把小山笋的烘干以后,再注册一个品牌,搞一个包装,包装以后,销往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使我们的大山里的小山笋上“洋”餐桌。
来源:分宜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 舒达 钟文钦
编辑:巫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