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理论文章】点燃发展的人才“引擎”

2021-05-10 18:06 江西组工微讯   胡军平  阅读:4318 

创新靠人才,人才制高点决定发展的制高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组织部门要履行好牵头抓总的职责,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以人才工作高质量推进发展高质量。

坚持需求导向,构筑引才“高地”。坚持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相结合,既通过事业单位招考、企业招聘等方式,围绕产业最急需、岗位最紧缺定向引进人才,也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以重大产业、重点项目为导向,打破区域限制、身份限制,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坚持引才政策与本地实际相匹配,充分考虑经济体量、产业特色、区位条件等差异性,弄清楚当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引进和留住什么样的人才,量身打造“合脚的鞋子”,切忌好高骛远、盲目引才。

坚持以用为本,培育用才“土壤”。“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是第一步,用好才是关键。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的理念,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只看能力,为人才找到最佳坐标,让他们挑大梁、唱主角。打破束缚人才的制度藩篱,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人才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合理流动。强化人才激励,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人才以知识产权入股、期权奖励、技术有偿转让等方式参与要素收益分配,激发人才内生动力。

坚持环境至上,提升留才“温度”。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深化“放管服”改革,在人才认定、人才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优化服务流程,让人才少跑腿或者不跑腿。认真落实人才工作经费和生活补贴,建立领导干部经常性联系服务人才制度,从衣食住行等细微处着手,改善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帮助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对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广泛宣传爱才惜才的理念,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2019年6月12日发表于《中国组织人事报》)

“红色动能”促脱贫

在分宜工作的这5年,我真切地见证了这片“分外宜人地”的脱贫攻坚进程。经过全县上下的艰辛努力,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10102人减至560人,贫困发生率由4.21%降至0.23%,为今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路走来,我深切地感受到,党建有力量,脱贫有保障,强劲的“红色动能”促分宜连续两年获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好”的等次。

“头雁”作用大

分宜县钤山镇有个金鸡布村,记得2015年第一次去这个村时,随行的同志跟我说这是个软弱涣散村,村集体欠债80多万元,村庄没活力,留不住人,拴不住心。

来到村部,见到了换届选举后新当选的村党总支书记万耀根,镇干部介绍说是村里的能人,办有两家企业。“村里有多少党员?”我有意识地考考他。“46个正式党员,7个预备党员。”他回答得很干脆。“有多少贫困户?”“18户44人”。我接着问他班子建设怎么抓、产业发展怎么搞,他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从他清晰的思路和自信的语气中,我看到了金鸡布村发展的希望。

果不其然,金鸡布村迅速走上了“逆袭”之路,2000亩园田化建设完成了,13公里4.5米宽的路修通了,450亩茶叶基地、650亩草皮基地建起来了,漂流项目搞起来了,采茶节、帐篷节办起来了,成为省3A级乡村旅游点,村集体早就还清债了,去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

万耀根对脱贫攻坚也很上心。他介绍本村和周边村100多名贫困群众到茶叶和草皮种植基地务工,一人一天可拿到90元工钱;建立了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培育了3名网红主播,帮助贫困户销售钤山腊肉、干笋等农产品合计金额20多万元……现在,村里贫困户只剩2户4人未脱贫,今年将全部实现脱贫。

“实力”是干出来的

我到分宜任职后,部里先后挂点湖泽镇水川村和闹洲村,正所谓“没钱难做事”,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帮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水川村的情况稍好一些,2016年底集体经济收入有10万元,但主要收入一是靠上面给、二是“吃资源饭”,缺乏长久稳定的来源。2017年,我帮水川村争取到50KV的光伏项目,每年能给村里带来3万多元收入。“口袋”进一步鼓起来,村里办事就更有底气。那一年,水川村“两委”流转了600多亩水田给村里的种植大户种植荷花,给部分村民带来每年每亩7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其中就有9户贫困户,他们还能在基地务工赚钱。

闹洲村集体经济则相对较弱,2019年我们去挂点的时候刚达到5万元,自主经营性收入几乎为零。去了几次闹洲后,我发现村里工矿企业比较多,还都发展得蛮好,我就问村书记陈春华:“村里有企业,有没有想过让村集体经济搭上企业发展的‘快车’?”“想是想,就是没有本钱,我们‘空手套白狼’,人家可不干。”陈春华犯难地说道。我当时就想,不能“守着金山要饭吃”。正好,去年我们争取到5个中央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我就把其中一个放到闹洲村,村里拿出40万入股企业,每年能有20%的分红,另外10万元用于水库养鱼,保守估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跃升到15万元。

我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我当家人

湖泽镇水川村的严仁生、梁平女夫妇是我帮扶的贫困户,两人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已经出嫁。严仁生1998年就患上了淋巴癌,干不了重活,一大家的重担全部压到了梁平女的肩上,她在城里务工,下班后回家照顾丈夫,生活十分艰辛。2018年6月,严仁生撒手人寰,留下梁平女母子相依为命。

梁平女遭此变故,我很揪心,多次到她家走访慰问,鼓励她向前看,鼓励她儿子要争气,扛起家里的担子。好在,梁平女在打击面前没有失去信心,继续在城里务工,儿子也跟着别人做电商,加上村里的扶贫产业分红,收入慢慢增加,生活渐渐缓过劲来。可这也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她唯一的心愿,就是为尚未成家的儿子做一栋房子。

那时候,梁平女母子还住在两间低矮的危房,屋顶上是简易的瓦顶盖,屋内阴暗潮湿。自从与梁平女家结对后,我也多次动过帮她盖新房的念头,但因为严仁生的病情,治病救人更重要,计划一直搁着。严仁生病逝后,我一边安抚她,一边想着建房的事,向县住建局了解了危房改造情况后,交待部里的驻村第一书记帮她去跑,建房申请、审批等环节全部代办。2019年春节前,梁平女母子顺利住进了新建的两层楼房。几天后,我在水川村召开脱贫攻坚感恩座谈会,结束时梁平女几个人过来拉着我的手就不放,一个劲地说感谢,“共产党真的好”“没有你们,我们过不上这样的好日子”,淳朴话语让我深受感动。只要我们把群众当亲人对待,群众一定会把我们当家人看待。

漫漫扶贫路,悠悠为民心。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面脱贫必须如期完成。我深知,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更要付出百倍努力,尽心尽力抓好“党建+脱贫攻坚”工作,让贫困群众一个不少地迈入小康之路,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7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