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报告文学】百年大业

©原创 2021-05-06 15:45  阅读:3738 


一   天降不幸

明月高悬,清白的月光穿透树冠,洒落点点光斑。袁河岸边,祭祖留下的纸火,渐渐熄灭,只剩下一点点火星,和萤火虫混在一起。蛙鸣虫吟增添了周遭的静穆,在树叶的唦唦和河水哗啦啦的响声中,隐隐传来老人的哭泣。引得路过的村民唏嘘不止。

洋江镇杨潭村钟美连老人,已经七十八岁了,天降不幸,正当壮年的儿子突患肺癌,失去劳动能力,还要定期化疗,家里已是一贪如洗,还债台高筑,儿媳改嫁而去。儿子患病,使本来颐养天年的老两口,又重新担起生活重担。不想倔强的老头子,在八十三岁那年摔一跤去世,把家里的重担撂在钟美连一个人身上,她以年迈之躯,撑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勉强度日。现在孙女考上大学,她哪有能力供她?孙女面临辍学的危险。孙女是家里的唯一希望,怎能辍学呢?钟美连老人为凑学杂费,瞒着儿子、孙女四处求借,但四处碰壁。钟美连老人急火烧心,在鬼节给先人烧钱纸时,坐在袁河岸边,向老头子哭诉她的难处,希望老头能在阴间帮帮她,让她度过难关。

呜呜咽咽哭到月亮西斜,泪水流干了,不,她早没了泪水,只剩下干瘪无神的眼睛。孙女闹着要放弃学业,出外打工去,钟美连老人心急如焚,眼看要挺不住了……

操场乡山泗村的钟梅典,本来有个幸福美满的家,不幸也降临他头上。二十多年前,妻子因病离世,抛下他和儿子相依为命,他带上儿子外出务工,日子过得还算衣食无忧。可是2006年,不幸第二次降临,刚成年的儿子不慎从楼上跌落,导致头骨、脑神经损坏,全身瘫痪。几年来,带儿子四处奔波寻医看病已经精疲力竭,钟梅典只得接受现实,带儿子回家,自己辞职照顾儿子。一晃十多年过去,一个五十多岁,壮壮实实的汉子,已是一个略显老态的头发花白的老人,勤劳发家的理想早被生活磨得荡然无存。看着毫无康复希望的儿子,想着因失业步入绝境,钟梅典常常在房前屋后、在村街巷陌游荡,他茫然若失,眼眶空空的,眼光散乱地望着苍天,不知道希望在哪里,他在问:还会有出头之日吗?

分宜,这颗浙赣铁路线上的明珠,北枕蒙山南拥大岗山。袁河穿境而过,把县域分成南北两部分,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县域东西狭南北长,袁河以北,为丘陵地带,人口稠密,阡陌交通,水田集中,瓜果飘香,人们习惯称为北乡;袁河以南,为山区,境内最高峰大岗山,是武功山余脉,千米以上的山峰有三座,地少人稀,森林覆盖率高,为市区的后花园,人们习惯称为南乡;袁河两岸,风光秀丽,人文古迹众多。分宜人文底蕴深厚,是江西十大文化古县之一,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江西第一个状元卢肇、明朝太常寺卿黄子澄、明嘉靖首辅严嵩都是分宜人。被誉为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也成书于此。土地革命时期,分宜南乡是红色革命老区,属中央苏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王震、黄公略、王首道、肖克等老一代革命家在分宜生活和战斗过。分宜先后为红军输送了三千多生力军。

这样一块风光秀丽、为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热土,经济虽然有了长足发展进步,但百姓底子薄,一遇天降不幸,发生天灾人祸,便跌入贫困的深渊。和钟美连们有相似命运的还有双林镇秆坑村的兰雪牙,风阳镇沔村的李海思,雁塘村的袁全女,湖泽镇南溪村的王利平,尚睦村的徐长生……

我们的老家是农村,那里有我们的童年和少年,它承载着我们的思念和乡愁。我魂牵梦绕的老家啊,你还是青山绿水,还是那么楚楚动人吗?还是那么稻谷金黄,瓜果飘香,牛羊满山岗吗?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或各种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乡村还有一部分国家级、省级贫困村;由于因病因残或天灾人祸,还有一些生活在贫困线下的贫困户、特困户,他们在艰难度日,嗷嗷待哺。

一株野草,它干渴已久,叶子卷了,枯黄了,茎叶挤不出半点汁液,看似已死,但只要雨水浇灌,它又返青发芽,甚至茁壮成长。现在,贫困户们就是这一株快枯黄的小草,他们盼望着一场及时雨到来。这场雨水,随着扶贫的东风到来了!

二  福音如雷

时间到了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十八洞村,拉着老百姓的手说:“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

在十八洞村,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此后多次指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要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年度关键词,成为新一代领导集体执政以来家喻户晓的关键词。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脱贫攻坚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了“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国范围内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启动。

中华大地,精准扶贫的号角已吹响,脱贫攻坚的战役已启动,这不是一部分人、一两个单位的事,而是全党、全民、全社会的大行动!中国的扶贫,开始进入悲壮的攻坚阶段。贫困户的福音,如滚滚春雷,在古老的神州大地炸响。

精准扶贫是中央面对全国的统一部署,面对扶贫,分宜县委、县政府一班领导感到身上的责任十分沉重:分宜曾经为革命作出过巨大牺牲和贡献,先烈们在这块热土上,为党的事业披荆斩棘前仆后继,可是他们的后代,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还有一部分群众生活在贫困中,建党百年,建国也七十年,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身为一方领导干部,愧对革命先烈,愧对老区人民啊!领导们在精准扶贫上,自觉加压,把扶贫工作提到政治的高度,统一思想,统一认识,集思广益研究扶贫政策,部署扶贫工作。

中国共产党从一九二一年成立,至今一百年了。一百年来,党始终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初心是为民谋幸福,党的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要幸福,民族要复兴,贫穷是“大敌”,贫穷不除,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无法实现。一百年来,我们党把消灭贫穷当作伟大的事业在奋斗。分宜是老区,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为的是让后代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还有贫穷存在,他们不答应啊!

“脱贫攻坚”的常委会议已连续开了五六个小时,疲惫、饥饿没有影响情绪,大家还在紧张而热烈地研究、决策。谁都没心思关注外面的花好月圆。最后,李逸翔书记挥动着有力的拳头强调:“脱贫攻坚”的成败,在于用人;在人员安排上,谁都不要藏着掖着,都把精兵强将拉出来!

会议终于圆满结束,常委们揉揉眼,伸伸腰,走出大楼,月亮挂在天空,似明镜似玉盘,洒下一片清辉。

县委常委会结束,第二天再开政府常务会,会议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三个遍访”精神,主要领导自觉扛起第一责任人,制定“大村长”、“第一书记”制度。

政府常务会之后,又是扶贫开发小组会议,根据常委会和常务会精神,制定短期、长期的工作要点。

为同一件事,如此密集召开会议,实属罕见,但领导们不辞辛苦,硬是克服困难坚持下来,为“脱贫攻坚”吃苦受累,应该!

通过十四次党委常委会,十六次政府常务会,六次扶贫开发小组会,扶贫工作的县级层面设计终于完成,若干制度、政策制定颁布施行。

从众多会议决议案中,整理几节录于后面。

其一:

一、实行高位强力推动机制,增强脱贫攻坚“领导力”;二、安排“大村长”,形成脱贫攻坚的“增压泵”;三、建立利益连动机制,搭建脱贫致富“增收桥”;四、抓好“七个一”精神扶贫活动,成为内生动力“催生器”;五、组建一支“六帮一”助学团,成为教育扶贫“好帮手”;六、连接一根远程医疗天线,开辟健康扶贫“新路径”。

其二:

一、提高政治站位,建立健全新机制;二、聚焦问题整改,脱贫攻坚提质效;三、夯实基层基础,因户施策更精准;四、保障政策落地,确保群众得实惠;五、推动产业、就业扶贫,利益联结更紧密;六、统筹攻坚合力,构筑扶贫大格局;七、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八、强化村庄环境整治,保证全面达标;九、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扶贫资金;十、强化作风整治,树立扶贫正能量。

其三:

推进产业扶贫提质增效:一、加大资金投入;二、大力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三、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四、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五、推行产业差异化扶持;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七、完善产业收益分配方案;八、加大光伏扶贫管理力度;九、推进小额信贷政策落实;十、推动就业扶贫岗位落实。

一个个决策落地,对贫困户,就是一声声福音。有县委、县政府的运筹帷幄,有方针政策作指导,扶贫工作在全县全面启动,扶贫工作取得胜利,有了制度保障。

三   精兵强将

常委会决定,为加强脱贫攻坚工作力度,领导带头是关键,在职县级领导每人负责一个贫困村的脱贫工作,书记、县长也不例外,更是带头冲在最前面。同时在县级机关选派精兵强将到农村、到扶贫第一线去。

中国的扶贫,重点在农村。农村扶贫,关键是干部。

随着决定宣传的深入,全县各阶层很快掀起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热潮。被选派驻村的干部,已经作好了打一场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准备,他们憋着一股劲,只等一声令下。

县委办喻宇飞,以做事踏实、有点子、脑子活络著称,是个公认的“能人”,刚从正科级领导岗位上卸任,一般情况下,只要按部就班,打打卡上上班,轻闲几年,也就光荣退休了。可是县委主要领导在找他试探性谈话时,喻宇飞说:“我是个快退休的人,赶上好时代,碰到扶贫,在最后工作岗位上,有一个平台能让我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我愿意。”

是啊,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对农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为农村,为农民付出,是他的愿望。但多年的机关工作,让他远离民间,不接“地气”已久,总有一种不干实事的自责,现在他接过“南村村第一书记”的帅旗,又可以和百姓打成一片,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心里踏实了不少,他打起包裹,告别疑虑重重的妻子,告别已经习惯了的相对舒适的生活,往县城东北角最偏远的小山村赶去。为坚定决心,他和县委办工作脱钩,把党组织关系转到南村,决心在南村扶贫到底。

从县机关下派的干部,还有黄志辉、周水清。不只这几位,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一个个和喻宇飞们一样,通过精挑细选,从机关派到脱贫攻坚的最前线。与此同时,省、市干部也在行动,他们从繁华都市出发,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分宜,全部分派到各个省级贫困村。

李志平,新钢公司干部,一辈子和机器、钢铁打交道,温文尔雅、儒生派头的外表后面,有一颗坚韧、刚强的内心。但在他接到到操场乡上松村任第一书记的通知时,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一辈子干工业,从没离开过城市,隔行如隔山,现在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丢开自己的专业,去干农业,能行吗?犹豫一阵,钢铁人毕竟是钢铁人,有钢铁的坚强和韧劲,不懂就学,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就不怕做不出成绩来。思路一变,心里亮堂,劲头就来了,近退休年龄的李志平,带着经验、沉稳,小伙子似的风风火火,交接工作,一脚踏到上松这个偏僻的山村。

曾永辉,是个营级军官,年轻,充满活力,挺直的身板彰显军人的气质,掷地有声的脚步,给人力量。他做事果断,有魄力,转业后在省红十字会工作,流动十几年的家,在省城落脚,总算是稳定下来,夫妻再不用受牛郎织女般的相思之苦了,妻子眉颜尽展,小日子过得甜蜜蜜的。可是一纸通知把曾永辉派到离省城二百公里的分宜县洞村乡程家坊村,任扶贫队队长(后改为第一书记)。此时妻子正怀二胎,生第一胎时丈夫在部队,是她独自一人哺乳孩子。现在怀第二胎,妻子只想着男人在身边陪伴自己,面对妻子的难舍和抱怨,军人出身的曾永辉拎得清家与国的关系,懂得听从指挥的道理,打起包裹就出发。

省里、市里、县里,在为农村扶贫攻坚紧锣密鼓调兵遣将,乡里、村里也在为脱贫、谋发展,挖掘人才,招揽人才。

万耀根,钤山镇金鸡布人。大专毕业后,在宜春创业,十多年间,有店铺有公司,手下几个大学生很能干,更把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万耀根这个老板当得正惬意时,老家来人了。老家金鸡布,名字虽美,却没有“金鸡”之实,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青壮劳动力都外出谋生去了,村里成了空心村,旧房成了危房,土地荒芜,没有产业,人穷志短。老支书想有所作为,无奈村里没能人,经过思想斗争,决定请能人回村。万耀根得到回村竞选支记的邀请,心里犹豫不定:自己的事业正在蒸蒸日上,在城里安了家,也算是小康生活,日子过得称心如意,老家贫穷落后,回去没有出息;但那毕竟是老家,父老乡亲还在受苦受穷,自已有责任为老家脱贫致富出一份力,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作一份贡献;然而,真要回去了,自己的公司怎么办,生意怎么办?公家私家,大家小家,委实让人难取舍,难决断。万耀根几天来吃不香睡不着。在支书竞选那天,抱着回家看看的心情,回到村里。这一回村,他竟被选上了村支书。万耀根还是下不了回村的决心,想推辞,老支记殷殷挽留,党员、村民切切期盼,万耀根本来想,就先干干看吧,不行再走人。不料,在老支书、党员们面前表态时,他竟然说成:“要干就干好,踏踏实实干几年,不干出成绩绝不收兵!”

和万耀根一样,愿放弃“外面事业”回家乡来“干点事业”的还有操场乡上松村黄永飞,洋江镇杨潭村邹林,操场乡塘西村习喜红……

“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现在能人汇集,人才回归,他们浩浩荡荡向乡村进发,扶贫攻坚、振兴乡村的战役,定能大获全胜。

四 走村串户

雨下个不停,脚下水花四溅,发出嗞嗞声响,抬起脚步,草地上留下一个深深的脚窝。雨越下越大,突然刮起一阵风,伞要撑不住了,喻宇飞跑到一户人家的屋檐下避雨。主人满脸皱纹,皱褶黑黝黝发出亮光,疑惑的目光紧紧地盯着陌生人,他不知道这位浑身湿透的外乡人什么来头,来做什么。

喻宇飞和主人打了招呼,告诉他自己是村里的第一书记,是来村里挂点工作的。

村民问:“你是来做什么的?搞土改,还是搞社教?”

喻宇飞告诉村民,是来扶贫的。然而村民茫然一笑,让了坐,便离开了。

一声令下,扶贫干部们出现在分宜的村街院落,田间地头。这些扶贫干部从机关到村里,想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便从掌握村情、民情开始,他们第一步工作,是走村串户。他们和困难群众拉家常,问冷暖,访贫问苦的目的是把党的扶贫政策尽快地精准地落实下去。

喻宇飞一到南村,便到农户家中,特别是贫困户家庭串门,聊家常。然而村民们对这个和眉善目的城里人不了解,不相信他是来“交朋友”的,虽不反感,但也没心情关注,见了一次面,聊了一次天,下次见面时,又不记得他姓甚名谁,来村里是干嘛的。喻宇飞自然是不厌其烦自报家门,可是第三次见面,一切又如故。以后,喻宇飞每到一处,每接触一位村民,便郑重其事地把自己的姓名写好送到村民手中,然而,村民还是无心关注他,十有八九不能记下他的名字。掌握村情、民情的工作进展得不顺利。

喻宇飞陷入沉思中,他想,要被村民接受,必须和村民贴心才对。于是和村民走得更近了,进农户家里,开始带点小礼物,几斤水果,或一包点心,给小孩带点学习用品。看病残人时,不坐大厅,坐在病床前,嘘寒问暖。用私车接送老人去集镇当闹、看病,或在集镇上给行动不便的带回点日用品。到贫困户家访问时,有时还捐上一二百元现款。

整天连轴转,缺少休息,就是年轻人也吃不消,然而,已近退休的喻宇飞,却热心不减。

一个星期后,喻宇飞休周末假返回南村,带回一套理发工具。他带着理发工具去颐养之家为老人理发,后来理发理到村里去,村里有个残疾人(低保户)的妻子也会理发,反过来硬要帮喻宇飞理发。村民开始愿意接受这个“城里人”了。喻宇飞还带回两件新衬衫,衬衫前面一个芋头图案,后面是一行“第一书记”的红色大字。喻宇飞穿着衬衫在村里进出,亮明身份,告诉村民:我是第一书记,来扶贫的,来建设新农村的;我姓喻,和芋头的“芋”同音。村民一下记住了他,小孩、老人看到他就喊“芋头书记”,大家有什么事都来找“芋头书记”。“芋头书记”有时陪贫困户锄地除草,有时被村民叫去评判张家长李家短去,还有时被家长叫去给学生检查作业。

喻宇飞在仁里村小组潘云生家了解情况,看到老两口带着失去父母的孙女艰难度日,为其孙女代写低保申请,潘云生老人在叙述生活困难时让他一阵阵心酸,写着写着,流下泪来。

从此,村民们在心里真正接受了他们的“第一书记”。

此刻,在钤山镇下田村的第一书记钟秋华,也在下田村认了“亲戚”。 钟秋华,是个虎背熊腰的壮实汉子,说话快言快语,做事干净利索。在乡镇工作多年,近来考进市委机关。年纪轻轻,在市委大楼进进出出,风光无限。不承想,风光才开始,被安排到钤山镇下田村任第一书记。刚离开乡镇,现在又回到乡镇,还是彻彻底底的乡村。钟秋华在朋友面前自嘲一番,决心来到下田村“从头阅”,干出一番事业。

钟秋华初到下田村,走村串户,拜访贫困户,也一样受到“冷落”,但他不气馁,关注着大家的需求,当看到贫困户有农产品卖不出去,便一面利用网络平台,帮着卖产品;一面动员亲戚朋友、同学故旧,帮着消化。因为贫困户的农产品是传统方法生产,品质好,价格高,开始销售不顺,贫困户的鸡、鸭、蛋、蔬菜、山货压在手上,钟秋华就自掏腰包,先把钱送到贫困户手里。妻子很不理解,闹情绪,钟秋华多次做工作,妻子慢慢地也帮着推销产品了。

农产品销售顺了,钟秋华每次回城休周末时,不改初衷,定时上门收集农产品,带到城里来。乡亲们亲切地给他取个外号“带货书记”。钟秋华不只是“带货书记”,他还是“送岗书记”,有贫困户就业困难,钟秋华利用同学朋友的关系,一一给安排到沿海打工。

钟秋华到贫困户家里去带农产品时,有人问:那个经常给你卖东西的人是谁?大家都介绍说:那是我们家亲戚。

钟星明在砻里村认贫困老人为“老姐姐”。“老姐姐”叫得老人泪眼朦胧,心里亮堂。

还有防里村的龙以隽,汉塘的周永清,杨潭的彭军首,湖泽镇扶贫干部胡红兵,还有很多很多第一书记、扶贫干部,一时被贫困户认了“亲人”。

我们的扶贫干部、第一书记们用真诚的态度,靠踏踏实实的帮助,赢得民心,赢得尊重。民心所向,助推工作的展开。短短的十来天,村里有多少水田,多少旱地,多少林地,多少水塘,都弄清了,有贫困户、特困户几户几人,都装在脑袋里,谁家养猪谁家养牛谁家养鱼,都如数家珍。感觉子弟兵又回来了!

五  扶贫干部

五月初,正是山花盛开时节,对面蒙山山麓桐花白得耀眼,近旁木芙蓉红得提劲。一股清香随风飘荡。南村村游道两侧的格桑花更是鲜艳欲滴,光彩夺目,省文联组织扶贫采风的文学艺术家们,被美丽乡村、美丽大自然迷醉,发出一阵阵惊叫,手之舞之,脚之蹈之,摄像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

然而,县扶贫办干部彭玉清,在大家高兴之余,脸露忧郁之色。这两天她全程陪同采风组行动,又一次把周末交给了工作。她已经三个星期没有陪两个女儿了,上班时女儿还没醒,下班时女儿又睡了,两个女儿全靠丈夫和老人关顾。刚才在县城到南村的车上,女儿在电话里一个劲地叫妈妈,要妈妈,把妈妈弄得心酸酸的。太亏待女儿了,得找个机会陪陪她们,彭玉清这样想。

彭玉清脸上的忧郁在采风专家的提问中,一扫而光,笑容灿烂地回答着每一句问话。

彭玉清没有工夫忧郁,她觉得自己更没理由忧郁,扶贫办,从县到乡到村,哪一个工作人员不是没完没了、没日没夜忙碌?哪一个不在牺牲双休日呢?就说今天,扶贫办一帮人例行到贫困户家进行“周末访”去了,谁能安心在家享受周末?

前段时间疫情正紧,为及时落实扶贫政策,以解疫情给贫困户带来的困难,扶贫工作人员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没休假,有人因此被家人误解,有人因此推迟婚期。几个乡镇党委书记在看望奋斗在扶贫工作第一线的年青人时,眼睛都湿了,想着在工作轻松点时,该好好补偿一下这些年青人。然而,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何来轻松之时?

这两天,洞村乡扶贫办的一班年轻人,发现自己队伍中多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子英俊潇洒,却不和大家交流,只是不声不响跟着林珊。林珊在办公室,他一声不响在一边坐着,翻看林珊的工作日记;林珊下村里,他给开车,听林珊讲她们的扶贫故事。没听说有新人调进来,林珊是人大副主席,分管精准扶贫工作,扶贫办的年轻人,心里疑惑,也不好打听小伙子的身份。直至小伙子离开,大家才知道原来是“林姐夫”来“视察”工作的。

原来,林珊的婚礼一拖再拖之后,终于定在十月一日举行。婚期临近,却不见林珊回家,更别提能为婚礼作什么准备。这令男友及男友一家极为不满,林珊不敢有抱怨,乐呵呵给男友一家讲扶贫故事,又把男友拉到工作现场,让男友看她工作,体会忙碌的程度。她多么希望男友一家能理解她,原谅她。这个“在领导眼里,她是业务精湛、勇挑重担的好帮手;在同事看来,她是工作严谨、兢兢业业的好战友;在贫困户心中,她是关爱入微、亲切贴心的小棉袄”的林珊,在面对男友时,却要玩手段、耍心机,难为了我们的扶贫干部。

洋江镇的黄小蓉,自从干上了扶贫站副站长的工作,同样有亏欠家人的深深愧疚。这不,难得有一次休息的周末,她放下饭碗,又不能陪小孩陪家人了,她要出门去为贫困户张小军的儿子联系学校。张小军的儿子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一家人正在为上学发愁。普通高中没办法,职业高中或技校也要跑啊。

两天时间,终于把学校落实下来,黄小蓉没想怎样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只想尽快把好消息告诉张小军,让他一家早点安心。

扶贫干部们普遍认同“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工作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他们没有休息,不发怨言,因为他们知道扶贫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奉献的。奉献的工作,奉献的地方,是最培养人、锻炼人的,几年来,在扶贫工作岗位上,涌现出了大批优秀干部,党和政府也给了他们应有的荣誉。

扶贫专干胡红兵,以“工作密度促力度,工作态度促力度,感恩之心促力度”的“三促”精神,使湖泽镇脱贫攻坚工作在新余处于先进行列,个人被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办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第一书记周永清,“暖民心,聚民力,谋民利”,“抓党建强班子,摸情况找路子,解民忧扑身子,重实干甩膀子,危难时挑担子”,工作成绩出色,被评为“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扶贫干部易江雅,在扶贫工作中以“对贫困户真心,帮扶工作细心,对贫困人员耐心”的三心工作态度,赢得贫困户的信任,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成功地为贫困户王利平、潘细芽等九户十三人摆脱了贫困,得到组织好评。

不用多举例了,我们的扶贫干部,一个个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在扶贫第一线,都是脱贫攻坚的功臣,是党的扶贫大业的奠基者,应该得到尊重,不能忘记他们。

六 脱贫新生

我们的扶贫干部足迹遍布广大的乡村,在田间地头,在房前屋后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床前厨下留下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就像春风,像一场及时雨,又像阳光,把扶贫政策带到每一个贫困家庭,给贫困户带去温暖,带去力量和希望。

扶贫干部把钟美连老人一家列为建档立卡户,享受扶贫政策,儿子有健康扶贫,孙女有教育扶贫,自己有公益岗位,加上政府兜底收入、村里扶贫产业分红,儿子可以继续化疗了,孙女可以读大学了。有及时雨滋润着,钟美连的家终于有了希望,老人脸上有了笑容。

湖泽镇尚睦村石江村小组徐长生,本来一家三口幸福美满,自己外出务工,老婆刘梅连在家种地、养家禽,儿子和人合伙经营汽车修理铺,一家人收入不错,房子建起了,只等儿子结婚装修房子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儿子修车被车压断脊椎,几十万医疗费花去,腰部以下还是全部瘫痪,卧床不起,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刘梅连只得抛下地里的农活和家务,全身心护理儿子,没有轻松过一刻,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人一下瘦了十多斤。徐长生也不能外出务工了,抛下每天两百多元的工作,回家来照顾老婆和儿子,顺便种种地,一家人聊以为生。

巨额的外债,儿子后续的药费,把已毫无收益的家庭拖入万丈深渊。病床上的儿子,整天见不到天日,听不见外面熟悉的声响,肌肉萎缩却是实实在在感觉日重一日,绝望了。绝望的儿子,开始封闭自己,不和任何人交流,不接受任何安慰,连母亲也开始排斥。一个清清秀秀的小伙子,成了一摊躺在床上的活肉。刘梅连不敢离儿子寸步,虽然内心万分痛苦,还是强装欢颜陪儿子说话,一次次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感谢儿子在温州打工时,带母亲到温州看世界,带母亲去吃海鲜,去看热闹。儿子孝顺,母亲知足了,感谢上天给了母亲一个好儿子。母亲不停的絮叨,使儿子的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肉身”开始有了精气神。

徐长生默默地种着地,关顾着娘儿俩的一日三餐,肩负着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五十来岁的一个汉子,头发已花白似老头。

儿子康复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外债越来越高筑,这个家庭已多年没有过笑声。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徐长生茫然无语,一家人都茫然无语。

先是扶贫工作队来了,后是第一书记来了。他们带来轮椅,想让小伙子身体坐起来,走出家门,走向外面的世界;他们带来心理医生、志愿者,要让小伙子精神站起来,让他渴望外面的世界,大胆去接受外面的社会。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小伙子伏在志愿者怀里哭了,哭得眼泪滂沱,哭得撕肝裂肺。这是小伙子受伤以来第一次哭泣,第一次敞开心扉,他久久地伏在志愿者大叔的怀里,感受着人世间的温暖。一缕阳光终于照进小伙子的心田。

扶贫干部给徐长生带来扶贫政策,医疗扶贫搬走了压在这个家庭身上的经济大山,产业扶贫让这个苦难的家庭看到了希望:家庭农场办起来了,鸡鸭养殖规模扩大了。鸡鸭一批批投入市场,洋角蜜成熟在望,面对记者的祝福,刘梅连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虽然是带泪的笑,总归是笑。一家人的笑声开始回来了。但愿笑声永远留在他们心里。

也许你我无法想象,在现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居然还有人与世隔绝地生活。是的,是与世隔绝!双林镇姜源村王塘村小组的李细毛,曾经就处于这样一种与世隔绝的生存状态。

李细毛,十六岁患风湿关节炎,一米七几的身体萎缩成一米左右,走路时头靠近地面,剩下六七十公分的个子。一人住在方圆三公里没人烟的小山村,以小黄狗为伴,与日月为邻,山花蜜蜂是他的全部世界,靠山外哥哥一家的接济,浑浑噩噩过着日子,不知“秦汉”,无论“魏晋”,成了被时代遗忘的人,进入自生自灭的生存境地。

扶贫没有遗忘他,2014年,在一个大雪封山的日子,扶贫干部带来粮油蔬菜、衣服被褥,帮助他申请残疾证,把他纳入低保,给他安排护林的公益岗位,鼓励他林下养鸡、水塘养鸭。从此,李细毛回归人间。

一年下来,政策扶贫收入,加上养殖,李细毛一年收入有一万好几千。在物质基础大为改善的现实面前,沉睡二十多年的人生梦想被一夜唤醒,他拼命接收大山外面的信息,渴望走出大山。扶贫干部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把他接到集镇去逛逛,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

原本有初中文化基础的李细毛,一旦回归到人间,便爆发出巨大潜力,很快融入到文明世界。现在的李细毛,时不时约摩的走出大山,到七公里外的双林集镇去会会同学会会朋友,吹吹牛,谈谈贸易战,喝喝酒。也开始用手机玩平台销售鸡、鸭了,扶贫使他得以新生。

凤阳镇雁塘村的袁泉女,一家两个精神病患者,她瘦弱的身躯维持这个家十多年,她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扶贫政策来了,她这个风雨飘摇的家,终于撑稳了……

在边远乡村,在大山深处,还有很多很多的贫困户,在扶贫攻坚中,获得了新生。有如天下及时雨,荒草枯黄变青绿,焕发勃勃生机。

七  晓康驿站

十个指头有长短,贫困户,也并不人人都积极上进。有一部分人本身就不是一部发动机,没有脱贫的原始动力,他们宁愿自由懒散受贫穷,也不愿吃苦受累提高生活水平,俗话说这种人“死懒”。 对这种人扶贫,往往难上十倍百倍,付出了努力,还不见成效。但是,我们的扶贫干部,从上到下,虽然“怒其不争”,却都不好责怪他们。大家都知道,他们的贫困,可能不是失力,更多的是失志或失智。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就是“不落下一个”,自然包括这些“死懒”的人。

请看我们的扶贫内容都有哪些:安居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水利扶贫、交通扶贫、生态扶贫、文化扶贫、电商扶贫……这种全覆盖无盲区无遗漏的扶贫,可见党和政府扶贫的决心有多大,“不落下一个”不是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要在扶贫事业中“不落下一个”,我们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我们的扶贫,从一开始,就不是盲目的为扶贫而扶贫,是有理论指导的,对那些完全丧失劳动力的,我们兜底养着,让他们的生活水准和时代同步,经济发展成果,他们有享受的权力;对那些可以劳动的或说是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我们要一人一策,一户一策。对失“志”者树“志”,失“智”者养“智”,缺技术给技术,缺资金支援资金,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财富,自我脱贫,使他们在脱贫的道路上有获得感,有成就感,能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赢回做人的尊严。我们不要那种博人同情的“懒人”!

是的,我们的扶贫,是要树立信仰、培养精神的。中华民族百多年来,受尽欺辱,能短时间崛起、强大,就是凭着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大道上,不应有精神的侏儒!

我们的扶贫,是全国动员,举全国之力,顶层设计十分完备,全方位无遗漏覆盖。要想落下一个“贫困户”都难。有好的政策,关键是要把政策落在实处。

钤山镇下田村支书夏侯时宜、驻村第一书记袁小刚,他们在走村串户看望贫困户时,总是自掏腰包带上一袋米,或一桶油,或几斤肉。有志愿者还直接送钱。不想,这养成了个别贫困户“等靠要”的懒汉思想,有时还主动提出要钱要物。

联想到西方国家的扶贫,几十年前贫困发生率是15%左右,如今依然是,其中还有无数无家可归者。这不是因为政府没有扶贫,官方和慈善机构捐款数额巨大,但没有培养贫困人口的自生能力,花钱养了“懒汉”,很难防止受益人返贫,这才出现扶贫和返贫的不断循环的怪圈。

夏侯时宜、袁小刚、张亮几人苦苦思索,要应对办法,多次合计,决定创建“晓康驿站”,实施“以劳动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增收激励法”,逼迫“懒汉”改变观念。果然,“晓康驿站”创建后,贫困群众观念大有改进,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在搞好邻里关系、打扫好门前屋后卫生之后,争先恐后参加公益活动,通过领取物品的多少,来比贡献大小。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一时被激发出来,形势一片大好。“晓康驿站”破解了扶贫养“懒汉”的魔咒。看来“扶贫要先树志,扶贫要先扶智”是对的。

县扶贫办李梅青主任捕捉到这一亮点,十分兴奋,决定把“晓康驿站”加以总结、完善,作为扶贫经验在全县推广。说干就干,李梅青带着一班“秀才”,在领会“晓康驿站”的精神后,把“晓康驿站”拔高,内容丰富起来,操作规范起来,使一个“点子”,成为一项“决策”。

又是一个双休日,政府大楼较往日寂静多了,但扶贫办和往日一样热闹:工作人员把深入下田村调查研究的资料归总、整理,然后坐在一起研究推广方案,等方案成熟落定,双休日没有了。

李梅青们具体是怎样深化、规范“晓康驿站”的呢?

一、丰富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晓康驿站”,原来扶贫单位、干部、企业向贫困户捐赠钱物转捐“晓康驿站”,“晓康驿站”接受社会、个人捐款,做大“晓康驿站”这块蛋糕。

二、明确主题。“晓康驿站”的宗旨是“以劳动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劳动是主题,细分为劳动就业、乡风文明、家庭美德、环境卫生等几个方面。

三、亮化操作。一个积分值一元钱物价。计分公开,贫困户围绕主题有好表现,有贡献,给予一定分值,动态公示;兑现及时,贫困户有了积分,可随时随意认领相应价值的物品。

四、严谨管理。建立“晓康驿站”财务专账,做好资金、物资进出台账,纳入镇纪委监督范围。

“晓康驿站”在全县推广,受到群众欢迎,立即打开了扶贫工作新局面。参与人群不断扩大,由贫困户逐渐扩大到低保户、残疾人户、边缘户、普通党员,再到颐养之家的老人。兑换物品越来越多样,先后出现了生活日用品、晓康诊所药品、贫困户自产的农产品、晓康车票、生活缴费抵用券、猪肉券等。

“晓康驿站”不仅改变了贫困户“等靠要”的观念,还引领贫困户掀起了发展产业和主动就业的热潮,乡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晓康驿站”在全县铺开,接着在全市推广,受到国务院扶贫办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谈起“晓康驿站”,设计者们露出了爽朗的笑意,仿佛谈起的是自家的孩子,个个都是满满的自豪。

八  脱贫致富赵九生

山里吹来阵阵凉风,松涛声声,太阳在东山背后就要升起来了,天空几片浮云被霞光照亮,眼前的山峰还是一片黛色。胡军县长一早来到金鸡布村,对山村的清风、静谧很享受,难得神清气爽,在村委门前的小广场上踢踢腿伸伸腰,就算是晨练吧。

自从挂点在金鸡布村,胡县长就时刻牵挂着村里的发展。他在心里盘算着,一定要尽早到村里来,尽早和村里研究出发展方案,早一天出方案,可以早一天开展工作。走访村里的贫困户,也迫在眉睫,都不能拖。所以,趁周末,挤来片刻清闲,胡县长早早来到金鸡布村。

突然,村委对面的山道上有个身影,走路很奇特:头后仰,望向天空,躯干僵直不动,双脚画着半圆向前走,一步画拉下来也就十来厘米。百十米的路程,走了二十多分钟。

村支书万耀根告诉胡县长,那是赵九生。

还在读大专的赵九生,二十岁那一年,突患强直性脊椎炎,颈椎到腰椎僵化、硬化,脖子到腰不能弯曲扭动,行动受阻,基本失去劳动能力。突如其来的打击,赵九生也曾消极沉沦,但短暂的痛苦煎熬之后,便鼓起勇气开始了“自己养活自己”的人生之路,他买来书籍,学习养殖技术,租了乡亲一块山地养鸡,租了一口山塘养鱼。他以每小时四五百米的速度、每趟十来斤的重量往山上送饲料,吃了常人数倍十数倍的艰辛之后,鸡、鸭、鱼终于获得丰收,似乎苦尽甘来,然而市场呢?由于行走困难,找市场让赵九生吃的苦远远超过养殖受的难,即使有一点销售,成本也高得离谱。第一次创业,面临黯然收官的境地。养鸡鸭的人,自己舍不得吃,已经三月不知“肉味”,赵九生坐在山塘岸边,面对空旷的大山,沉寂下来。身边是他的朝夕相处的鸡鸭,水中有欢蹦乱跳的鱼儿,却不能改变什么。贫困让赵九生沉寂下来,他和大山对话,对清风自语,这绝不是优美的田园牧歌,他面临生存危机。八十来岁的老母亲,颤巍巍上山来,陪在儿子身边,干瘪的躯体,满脸的皱褶,和儿子一起经受生活的磨砺,只求给儿子一点精神支撑。

赵九生不怕吃苦受累,他怕的是看不到希望。他茫然地等待,也只能等待。

一直关心着赵九生的还有第一书记黄志辉和村支书万耀根。他们早知道赵九生在山上养鸡养鸭身处困境,惦记着他,经申请评议将他纳入了建档入卡贫困户对象。根据扶贫政策,给他落实房补16000元,使他终于住上砖瓦房。还安排他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当管理员,每月有300元的稳定收入,还享受政府产业补助等政策,每年又有上千元,生活才得到好转。但赵九生不甘现状,默默地总结养殖经验,期待有一天能找到市场,在养殖上能扩大规模,大干一场。

胡县长从赵九生的故事中,知道这是个自强的、有想法的人,心里记住了赵九生。

这天,赵九生在山上喂鸡,村支书万耀根来找他,说今天是“全国扶贫日”,胡县长请来南昌、广州的专家,在县医院要为他会诊,我们尽快赶过去。听说百忙中的胡县长要为他治病,半躺在万耀根车上的赵九生,想起过去求医问药的艰辛和遭受的歧视,流下了辛酸的泪。他对记者说:“做梦都想不到,胡县长会为我的病这么上心。”到县医院,胡县长把赵九生带进会诊室,专家们会诊后,决定住院动手术。

手术很成功:除了颈椎、腰部自由转动受影响外,赵九生走路再不用仰头朝天了,双脚也不用画圆走路,脚步也迈开了,不认真看,还真看不出和正常人有什么区别。赵九生用了二十多年的拐杖从此丢掉了,高兴坏了,他对记者说:“自己原来上厕所是躺着的,曾梦想着有一天能像正常人一样,坐着、蹲着上厕所就好。现在真的做到了,每一次上厕所,总感觉蹲着就是享受,就是幸福。”

面对记者,赵九生是笑着的,据说他在出手术室时是流着眼泪的,他说,胡县长是他的恩人了,他今后不能让县长和扶贫干部失望。

身体好转,赵九生有使不完的劲,他能出门找市场了,想着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计划扩大鸡鸭养殖规模,还想扩大山塘养鱼。这把胡县长、万耀根、黄志辉高兴坏了,帮助申请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扩大产业规模,争取10万元扶贫资金,改造两口山塘,在保证下游农田灌溉的情况下,交给赵九生养鱼,还投资85000元,为养殖场路面硬化。利用“金鸡百态种养合作社”电商平台,帮他线上销售产品。农粮局钟专家也成了他的技术指导。赵九生在脱贫的道路上开始奔跑。

赵九生从此睡得比别人晚,起得比别人早,发家致富的梦想就要实现,他浑身是劲。有一次雷雨交加,林下的鸡,水中的鸭被冲撞得七零八落,赵九生冒着雷雨寻找、归笼鸡鸭。等胡县长、黄志辉等扶贫干部赶来时,赵九生头上、手上早被荆棘、茅草划出一道道血痕,浑身湿漉漉的(之后感冒发烧两天两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鸡鸭终于成功收笼,免受了损失,保住了劳动果实。

现在赵九生林下养鸡达一千羽,水库养鸭二百羽,鱼数百尾,他还不满足,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果冻橙和莲藕。几年工夫,赵九生年扶贫政策收入和产业收入已有上10万元,走完了从脱贫到致富的道路。成为全市脱贫致富的典型。

从贫困向脱贫最终致富一步一个脚印走来,赵九生有成就感,扶贫干部也有成就感,好事成双,胡县长、黄志辉开始“密谋”赴九生的婚事,找县妇联,一起为赵九生牵线搭桥。挺起胸膛做人的赵九生,终于找到了心仪的对象,脱单了。

九  “无掌老板”张小军

刚下一阵雨,伐木工人都躲在工棚里,坐着喝酒抽烟,躺在湿漉漉的竹床上吹牛爆口水。工棚里乌烟瘴气,却也彰显出雄性世界的粗犷和蛮力。

山道上下来一个人,肩上的杉木压弯了他的腰,使他更显瘦弱矮小。路有点滑,他一步步往下溜,眼看要跌倒下去,他极力稳住,最终还是四脚朝天跌倒在泥水里,百多斤的杉木压得他起不来,挣扎一阵,雨水、汗水蒙住双眼,用手臂一抹,咸咸的,还带一股血腥味,原来手臂上豁了一道口子,流着鲜血。他想多扛一根木头下山,每天多挣个三块五块的,他需要这几块钱。

他就是洋江镇辑睦桥村的张小军。张小军,一岁时因烧伤失去双掌,成了二级残疾。妻子刘六连小儿麻痹症导致身体残疾,加上痴呆、聋哑,成了一级残疾,不仅失去劳动能力,还要丈夫照顾日常起居。儿子还小,正在读书。生活的担子全部落在张小军这个“无掌英雄”的肩上,为了生计,张小军不服输,学会了栽耘耕耙,可以种地养家了。但仅靠种地,生活怎么能维持下去呢?于是他找一些背石头、扛木头的零活,挣点活钱贴补家用。就是背石头、扛木头这种苦活、累活,也不是常有做的,所以他抓住每一次机会,多干一些。他不甘心一直贫困下去,他想脱贫,他要致富,为此学会了骑摩托车,想走出去,但妻子一日三餐要他照顾,他成了“离不了家的人”。他开始种水稻之外,再种蔬菜水果、养鸡养鸭。吃苦他不怕,然而,努力不见得有好收获,他缺市场,缺技术,缺资金,生活依旧艰难。他没有绝望,但希望在哪里,他也不知道啊。会有希望的这一天吗?

张小军挣扎着坐起来,不顾湿漉漉的一身,重新扛起杉木,一瘸一拐下山去。

县委副书记刘颖豪挂点辑睦桥村扶贫,一到辑睦桥就帮张小军夫妻俩办理残疾证,把他们一家纳入贫困户帮扶对象,落实扶贫政策,儿子享受教育扶贫,夫妻俩享受健康扶贫,给张小军安排公益岗位。张小军感觉扶贫干部特别对自己的心思,很乐意听扶贫干部们讲脱贫致富的道理,很快和扶贫干部熟悉起来,扶贫办成了他的“娘家”,扶贫干部也都熟悉他。

洋江镇扶贫办黄小蓉副站长,正在办公室忙碌,张小军敲门进来。前几天,黄小蓉对张小军说,儿子初中毕业,不能呆在家里混日子,最好是去读书,普通高中读不了,读职业学校,学门技术也好。张小军记住这句话,今天来是要黄小蓉帮儿子找学校的。黄小蓉满口答应下来,当即调动自己的社交资源,打电话求帮忙。有拒绝的,但多数回答到时再说。黄小蓉满怀信心地说:“张师傅,你放心,有了消息我再通知你。你们做好上学的准备。”

张小军得到了黄小蓉的答复,放心地准备离开,黄小蓉告诉他,现在有政府贴息贷款和产业奖补的扶贫政策,你是不是了解一下?几天前,刘副书记和镇里领导张欣给他说过贴息贷款这事,当时张小军怕是张欣自掏腰包借钱,骗说是无息贷款,所以就没敢细想。现在黄小蓉一席话,政府贴息贷款坐实,张小军埋藏在内心已久的发家致富的梦想一下迸发:原来有想法没资金,现在有资金还有奖励,要脱贫,更待何时?立即去找张欣,回村向村委要流转土地。

张小军兴冲冲地走了,黄小蓉内心却忐忑不安:这失去双掌的张师傅,儿子还小,妻子又是一级残疾,能做什么呢,我这不会是在糊弄人吧?但张小军说的一句话“儿子还小,以后还要娶老婆成家。好日子要自己挣来的才好”,才让黄小蓉安心。

刘副书记听说张小军要“做事”,立即和村委一道帮助流转土地,还把“金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板、技术员请来,教他中药材种植技术,并承诺包产品收购。得了5万元贴息贷款,这一年,张小军种水稻七十余亩,中药材四亩。算是吃了常人几倍的苦,受了常人几倍的累。

水稻收割时,稻谷运到村里,进家门还有一段陡坡路,三轮车上不去,要全靠肩挑手提。张小军抖擞精神,一趟趟地上下,几十趟下来,几千斤稻谷看似要搬完了,但这时的他,早累得连喝水的力气都没有了,脚有千斤重,全身软得像团棉花,他真想躺下来歇息。然而他不能停下,万一下场雨,稻谷等于白收,或者坐下之后,万一起不来怎么办?张小军咬着牙继续坚持着,速度越来越慢。晚十点了,还不能停下来吃口饭喝口水,把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娘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妻子看得泪眼汪汪。稻谷总算搬完,张小军都不记得自己是怎样吃饭睡觉的,第二天一早,忍着全身伤痛,又赶到稻田,那里有收割机和几个工人等着他安排工作。

这一年,水稻种植收入,加上产业奖补,增收4万多元,加上传统的鸡鸭养殖和蔬菜种植,张小军一年成功脱贫。

受到成功的鼓舞,现在的张小军,光种粮就150亩。帮张小军抛秧的务工大嫂对记者说:“他(指张小军)就是老板,好能干,没有手掌,比正常人还强。我们都帮他打工。”

是啊,由贫困户到老板,不“能干”能成吗?

与此同时,湖泽的王利平,种西瓜成了南昌、湖南水果市场的名人,继凤阳镇麒麟西瓜大王陈晓红之后,成了西瓜产业分宜又一张名片。操场的钟梅典,在上高竹木市场名声显赫,也完成了由贫困户到“老板”的华丽转身。

乘势而上,乘风破浪是勇者本色。盼望脱贫的贫困户,他们就是勇者。这勇气来源于不甘心贫困的强烈愿望,来源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赵九生、张小军就是这样的勇者,他们成功了,乘脱贫攻坚的东风成功了,成为脱贫致富的典范。

十  产业扶贫

七月的乡村,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田野生机盎然,粉红的荷花傲然于绿叶丛中。沉甸甸的稻穗低下了头,稻田一片金黄。

程家坊村第一书记曾永辉,带记者到扶贫产业园,那是排列整齐的几行大棚。站在大棚中间的机耕道上,前后左右望不到边。据曾书记介绍,这里才一百多亩,还有个更大的基地二百多亩。走进大棚,满眼绿色,辣椒苗一排排望不到头,一串串红灿灿的辣椒躲藏在绿叶下。这是程家坊党员致富带头人程长春的辣椒园。此时程长春正带着几个妇女在摘辣椒,她们都是本村的贫困人口,在这里务工,主要是采摘,每天工资八十到一百不等。

一辆三轮车停在机耕道上,车厢里已有半厢辣椒,一颗颗红艳欲滴,一片火红。采摘工还在不停地往三轮车上堆放辣椒。

贫困户多是老弱病残,独立管理产业的能力有限,要他们自主经营,着实为难。但若有人带着他们,挖掘他们的劳动能力,还是能在产业发展中增加收入的。程长春就是村党支部精选出的“党员致富带头人”,这是一个精瘦的中年男子,身材虽不高大雄壮,但近视眼镜后,是一双精明的大眼睛。程长春告诉记者:辣椒集中采摘时,有宜春、新余的货车过来拉,有时还有湖南的车过来,湖南人喜欢吃辣椒,销量大;要在平时,量小,就要自己送到市场去,主要是送分宜街上。说话间,三轮车装满了,程长春赶着送辣椒上市场,骑车走了。

曾书记告诉记者,在辣椒园务工的贫困户,每人每年有上万元收入,加上产业分红,一年一万多。产业扶贫是程家坊扶贫一大亮点,还有翠冠梨,效益也不错。

于是往梨园赶,穿过蒙华铁路,开始进山了,公路沿着山溪蜿蜒上行,左边是茂密的竹林,右边是杉树林,一路风景如画,鸟语花香。梨园在芜坑村小组一个山间盆地,乃世外梨园。梨园正在采摘,煞是热闹,采摘工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三轮车忙着把梨送往仓库,仓库大门口停了几辆大货车,在等着装车。仓库里,十几个人在如山的梨堆旁忙着装箱,他们是新余的水果批发商,装箱抢货的味道很浓,无暇和我们说话。

梨园老板看曾书记到来,放下手中的活,笑眯眯选了几个梨送过来,说:“这几个母梨,最好吃。”

第一次听说梨有公母,个大且沉的为公,口感粗糙;个小圆润的为母,口感细腻。记者十分好奇咬了一口,果然香甜酥脆,水分很足。

梨园平时管理,由老板带着几个贫困人口负责,采摘时需要人手多,再增请村里的劳动力。几个贫困户和曾书记熟,过来打招呼。

产业扶贫,不仅在程家坊是成功的,在整个分宜也是成功的。产业扶贫是分宜扶贫的亮点。光伏、油茶、山鸡、香菇、龙虾、大棚蔬菜有普遍性,各村又自有特色。

操场乡上松村百亩韮菜花基地,是第一书记李志平一手引进、扶植起来的,每天采收量在千斤以上,收益几千元。年收益三十多万,一来解决贫困户就业,二来可向贫困户分红。

塘西村有艾草、甜瓜和泉水养鱼产业。

李梅青掰着指头数分宜的扶贫产业,如数家珍,充满欢快与自豪,娓娓道来。让听者为之动容,也跟着高兴起来。

钤山镇下田村引进红心火龙果、果冻橙。金鸡布村有草皮、黄茶基地,还发展民宿、旅游。

洞村南村依托“中国洞都”旅游基地,发展民俗和文化产业。

洋江镇杨潭村有萝卜、杨梅产业。杨潭几百亩的沙洲,种植的萝卜酥松可口,可当水果吃。洋江萝卜拥有“国标”,每年近百万斤的萝卜,销往上海、广东,深圳超市卖到每市斤十八元五。纽村的冬瓜,有第一书记“老黄牛”伍春河的“谋划”,远近闻名,规模化生产,每年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凤阳的麒麟瓜、湖泽的甜瓜,双林的苎麻都是颇有名气的产业。

按照李梅青的线索,记者又转了几个村,专门采访扶贫产业,被一个个欣欣向荣的产业园惊艳倒了:

分宜的扶贫产业,已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优势,依托分宜特色打造成分宜产业,形成品牌,实现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如果将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消费流通业等形成一个产业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那就不止在扶贫层面,它必将是致富层面的重大举措。

产业扶贫,打破了扶贫养“懒汉”的魔咒,在于它变“输血”为“造血”,变“开发式”为“参与式”,增强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提高了他们自主脱贫的愿望,挖掘了他们的劳动潜力,培养了勤劳的“中国精神”。 产业扶贫促进增收,实现稳定脱贫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返贫率。

产业扶贫的路子是对的,前景可期。

十一  乡村嬗变

月明星稀,旷野披上一层银辉,暗幽幽的大山,安静祥和。新祉河在金鸡布村前流淌,站在河岸,感觉到河水的清凉和静谧,山风带来一阵阵清香,周遭虫叫和着蛙鸣,弹奏出悠扬而古老的田野情歌。

回到村里,村头的停车场,停了满满的一大片小车。柏油路宽阔平坦,一尘无染。每一幢楼房都灯火明亮,灯光照亮墙壁上的大幅图画,在向世人讲述着“金鸡”的故事。太阳能路灯下,大妈、媳妇们的广场舞正跳得欢,强劲的音乐让人暗生一股力量。文化广场人来人往,几个烧烤摊忙得乐呵呵。偏僻处一对对青年男女沿着村道徜徉,在绿化林里情意绵绵。“珍石馆”则车水马龙,流光溢彩,赏石、喝茶、唱情歌的人络绎不绝,女主人静静地坐在她的水仙花中间,超凡脱俗,在游者眼中,俨然一道风景。

这哪里是乡村?这哪里是那个污水横流、危房遍地、已成空心村的金鸡布村?

然而,她的的确确是金鸡布,只不过不是原来的金鸡布,她已嬗变成现在的明星村。

万耀根回村里任支书,就想改变村里的面貌,一时苦于无计可施,便耽搁下来。“拆三房建三园”在农村全面铺开,万耀根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他把“拆三房建三园”和扶贫攻坚的政策结合起来,大刀“拆”,阔斧“建”,用好脱贫攻坚政策,改水改厕,硬化绿化亮化,城里有的,村里要有;城里没有的,是好东西,村里保留下来。短短两年工夫,村里大变样,贫困村成了“明星村”、“文化村”!

“不要以为‘明星村’来得容易,那是我们挨了一火车骂,掉了一身肉,扒了几层皮才有了今天。”

万耀根对记者如是说,引起记者的疑虑:“难道有人反对村容改造?”

万耀根说:“开始村民他哪里知道村庄会变成什么样子,你要拆他的房,那怕是旧房危房,他也不支持,不帮忙,还专给你出难题。”

“现在应该不会有意见了。”记者说。

“现在当然没意见。实实在在的好处摆在面前,在城里打工的都跑回来住,还住得更舒心。在家里还可以顺便挣旅游的钱,光民宿每天就有两三百收入。他能有屁意见。”

万耀根的直爽,引来一阵笑声。

“你们烈火重生,犹如凤凰涅槃,嬗变成功了。”记者说。

在一路欢笑声中,一行人融入到游客中。

乘扶贫攻坚的东风,分宜大刀阔斧,成功地改变村容村貌的,不只一个金鸡布村。塘西、程家坊,也是 “贫困村变成明星村”的两个典型。

操场乡塘西村,是个“中国传统村落”,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曾经“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各项工作落实不到位,乡村产业发展不起来,成了省级贫困村。市政法委入驻塘西村扶贫攻坚,发现问题所在,建议乡党委“选优配强”改造了村“两委”班子。习喜红带领新“两委”,以饱满的热情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扶贫工作组以“贫困村整村退出”为契机,推动村庄面貌大改变。首先支持维修树德堂和三味堂,这两处古建是文物,两百多年的风雨,让它破败不堪。树德堂、三味堂的修复,不仅自身焕然一新,还提升了周边的环境;其次是修路、改路;其三改水、改厕;其四建文化广场,搞亮化工程;其五为贫困户改造或新建住房。现在的塘西村,路宽了、平坦了、干净了,污水得到处理,清洁水源接到各家各户,村前屋后面貌得以跃升。塘西村百岁老人钟传妹见证了扶贫前后村里的变化,对记者说:“村里两年的变化,解决了村里几十年的难题,变得像城里一样了。”

“塘溪泉草鱼养殖基地”应势而生,塘西草鱼因泉水养殖,品质好,已培养出一个高端市场。青山是金山,绿水就是银山。

洞村乡程家坊村,扶贫工作组入驻程家坊村,在市委的规划下,着力点在发展产业扶贫和整治村容村貌上。两手齐用力,两边同发展。短期内,便村街整齐,小巷清洁;新楼林立,“三化” (指绿化、硬化、亮化) 养眼。第一书记曾永辉感慨地说:“这哪里看得到半点贫困的痕迹,我老家抚州的农村差远了,省城周边的农村也不过如此。”

有时间,到上松村、西茶村、山泗村、沔村、南村……去看一看,相信你会深深感受到,扶贫攻坚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的巨大威力,她们的今天,无异上帝的杰作!

有学者在回答“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唯一传承下来的文明”时,认为重要原因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叶落归根的文化”。这与生俱来、烙在骨子里的“叶落归根”的思想,她的载体是乡村,她的根在乡村。乡村在,历史就在,中华文明就在。乡村没落,或者如某些公知叫嚣的那样“消灭乡村”,那我们的文化如何传承,中华文明还能延续多久?

只有乡村振兴,中华文明才能传承和发扬。由于村庄环境改善了,整体提升了乡村品位,在塘西出现了回家养老的现象,程家坊则出现了回家创业的人员。这说明村容村貌的整治,不仅是扶贫的需要,还关乎着中华文明的命运!

十二  扶贫办的晚上

星期一晚上,是例行的“扶贫之光”业务学习时间,县扶贫办会议室,灯火辉煌,全体人员在这里集中,业务学习马上要开始了。

业务学习取名“扶贫之光”,其意有三:一、例行星期一晚上举行,灯光灿烂;二、扶贫工作政策性强,业务学习提高政策水平,政策如灯光一样指导工作;三、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给贫困户脱贫带来希望之光。

晚上本是休息时间,但因扶贫工作繁忙、特别,白天走村串户多,很难聚集,集中学习不得不定在晚上。也许有人会有疑虑:白天工作一天,已经筋疲力尽,学习热情还有吗?效果有几分?放心,主任李梅青自有妙计,他“发明”了一种轮流坐庄的办法:一星期轮一人负责上课,讲解政策,课后考试,考试成绩后位者,掏钱请大家吃西瓜水果或糕点饼干或喝饮料。此办法一来活跃了气氛,二来给大家一点压力,学习效果不错。

学习、考试结束了,吃喝的热闹也尽尾声,李梅青把几个主要人员留下,他们有更紧急更重要的工作要做。

新冠疫情严峻,学校推后开学,工厂停工停产,乡村、社区封闭或半封闭,人人宅家抗疫。疫情影响经济,各村扶贫产业全面铺开,底子薄,成了重灾区;疫情影响生活,贫困户抗风险能力低,受冲击更严重。为贫困病患者送药、送口罩回来的李梅青,知道防疫情况下,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已深受影响,他们碰到更多困难,是最需要扶贫干部出现的时候。所以,我们扶贫干部不能偷闲。会议室的灯光转移到办公室,留下来的人员正在赶拟《分宜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风险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十五条措施》。明天,2月20日,指导工作的“十五条措施”就要下发,文件早一天发布,工作早一天展开,贫困户的困难就能早一天得到解决。所以加班加点,“扶贫措施”今晚一定要拟定出来。

李梅青给同志们打气:“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人生一世,要喝最烈的酒、攀最高的山、走最远的路、啃最硬的骨头,青春在奋斗中激昂,时代在拼搏中书写,何等情浓、何等惬意?今天我们受点压力,吃点苦,为扶贫工作多作贡献,换来的是贫困户早一点安心,值!”

十二点,工作终于结束了,大家松口气,伸伸腰,打开窗户,一股寒气袭来,月亮在云层中穿行,黑黝黝的庄岗岭公园,被一层淡淡的银辉照耀。李梅青道一声辛苦,送大家出办公室,自己又返回办公室,坐下,拿起经过字斟句酌的“十五条措施”,再浏览一遍,差错不存在,只求完美。

刚接任扶贫办主任,李梅青心里是有点不爽的,但家里老人很高兴,说扶贫办是“做好事”,是“积德”,鼓励好好干。

小时候,有上门要饭的,奶奶、母亲总是端上一碗满满的饭菜,看人家吃得满意,奶奶、母亲便很开心,一家人也跟着开心。

李梅青知道,扶贫是中国的传统,古代中国扶贫主要是家族自治和儒家教化。农业时代的中国农村,家族一般都有公田公产,这些田产的收益,往往就是扶贫的基础,每当灾荒年,家族贫困户都可以到这些收益里领取一部分以渡难关。

流行这么一个故事,说明儒家教化在古代中国的影响。故事是这样的:总有东村西庄的张财主或李财主,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银子,用红纸分包好,在腊月小年前一天,趁夜深人静,把一包包银子放到贫困户的窗台上,一般贫困户放小包,特困户放大包,总之是让家家有肉、有余钱过年。小年这天早晨,家家户户发现了银子,相互间询问银子的来源,张财主或李财主告诉大家:凡是好人,老天爷就会叫铁拐李在晚上给他们送银子过年,你们得了银子,你们就是好人,大胆花吧。“乡村血缘互助体系”和儒家教化行为,是民间自发的扶贫,当然无法和现在国家层面的扶贫相比。

想到在伟大的时代,能参与伟大的扶贫事业,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李梅青心中的不爽烟消云散,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扶贫工作,受累不抱怨,吃苦为本分。他常告诫身边的扶贫工作者:“扶贫工作作风要踏实,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走村串户,把好事做好、做实。扶贫工作面对的是最困难、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要用心扶贫,对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我们多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更加要求我们对扶贫攻坚要有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中,面对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我们能不用心去帮扶他们吗?”

“脱贫攻坚的情怀是担当是大爱是真爱,有这么一股子情怀,就会有使不完的劲,就没有找不到的办法,就没有敲不碎的硬骨头。情怀也是理想是信念是初心,没有情怀就没有脱贫攻坚‘愈是艰险愈向前’的战斗精神,就不会有老百姓满意的好效果,就锻造不出最锋利的宝剑,就砥砺不出最出色的干部。”

记者在李梅青办公桌上发现两句话“有一种情怀叫大爱,以百姓心为心,则迎难而上,遇麻烦则喜。有一种情怀叫真爱,扶着你搀着你、鼓励你帮助你远离贫困线。”

凌晨一点,李梅青终于关了办公室的灯,下楼来。明天又是忙碌的一天。

十三   宣讲会

2018年11月16日上午九点半,分宜县脱贫致富典型案例宣讲会,在县委宣传部九三七会议室召开,宣传部领导,扶贫移民局领导,脱贫典型二十多人到会。

室外刮着西北风,大楼前广场上的行人都裹紧衣衫,看来有点冷,然而室内却温暖如春,其乐融融,参会者一个个容光焕发。

要知道,台上绘声绘色讲着自己脱贫故事的十五个脱贫典型,几年前还是村里的贫困户,“马瘦毛长,人穷志短”,他们曾经为孩子的学杂费发愁过,为一笔医疗费绝望过,在人面前,萎蔫气短,何曾抬头挺胸,真正被人尊重过?今天在政府大楼,和大小领导汇集一堂,面对着摄像机,侃侃而谈自己的脱贫故事,听说影像还要在电视上和全县父老乡亲见面,谁不喜气洋洋、扬眉吐气?今天选一身新衣服来参加宣讲会,是选对了。

操场乡赤土村弓陂村小组胡传生,因家人重病导致贫困,虽不甘贫困,但致富无门,是扶贫的东风让他产业转型,由办猪场养猪,转向竹荪种植,开始迈上脱贫路。胡传生肯钻研,很快掌握了竹荪种植技术,收益稳定后,扩大种植面积,很快脱贫致富。脱贫后的胡传生,响应政府“手拉手,富帮穷,结对帮扶惠民众”的号召,向其他贫困户传授竹荪种植技术,大家有了胡传生的技术支撑,一户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有了胡传生,竹荪产业在弓陂村蓬勃发展。

高岚乡兰盘村张喜生,先天肢体残疾,体重八九十斤,劳动力弱,三十七岁还没有一件正经事做,被村民看成是“懒汉”。扶贫干部给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了他,他也便接受了扶贫干部灌输他的“男儿当自强”的观点,愿意去制砂厂上班。然而肢体残疾,制砂厂的体力活,使他败下阵来。扶贫干部张正君从张喜生父亲那里得知,张喜生跟人学过艺,能捏树脂,且造型优美。张正君多方打听,联系了温州一家树脂加工厂,把张喜生送进工厂。人,用对地方,就是人才。张喜生在工厂工作认真细致,打磨的产品精致新颖,有创意,很受市场欢迎,老板高兴坏了,给他开出四千元的起步工资。“懒汉”成了脱贫路上的好汉。

宣讲会还在继续。从贫困户到老板的王利平,讲述自己创业脱贫的故事。钟晚林表达了对帮扶干部帮助他脱贫的感激。赵九生、张小军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个与会者……

宣讲会结束,记者有机会和脱贫致富的英雄们面对面。记者拉着胡传生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硬实的老茧的手。这才是真正的劳动者的手啊!

面对张小军那双失去双掌的手,看着他那瘦弱的肩膀,记者十分感慨:就是这副身板,就是这双手,撑起一片天。一年生产的稻谷,养活了多少人啊!

赵九生和记者有过交往,主动过来对记者说,他要结婚了,有时间来喝杯酒。记者向他表示祝福,想不到赵九生哽咽起来,一个男子汉流下眼泪。他说:“要不是胡县长,扶贫干部,不要说结婚成家,我能不能活下来,都不知道呢。”

记者扶着赵九生,抓着他的手,咬着嘴唇,才没有被感染落泪。想起小时候,城镇的车站、码头,街道、小巷,总有流浪者,他们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端着一只破碗,沿街乞讨;偏远的农村,也有逃荒要饭的,他们目光呆滞,牵儿带女,拄着一根打狗棒,挨家挨户要饭。现在你还看得到这些现象么?他们都到哪里去了?是扶贫,解决了几千年的顽疾…

今天的会议现场,明天就要通过电视和全县人民见面了,一个个脱贫故事,赢回了贫困人的尊严,传递着“不认命,不服输”的精神,“男儿当自强”必将成为脱贫路上脱贫人的精神支撑,成为在脱贫路上辛苦努力者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就陷入深深的苦难中。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两个百年的梦想,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伟业,是人类的壮举。

我们的扶贫,是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基础。只有消灭贫穷,消灭落后,民族崛起才能实现,中国梦才能成真。这一天,已为期不远了!

十四  尾声

二0一九年,全省扶贫工作现场会议在分宜召开。

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分宜扶贫攻坚工作的肯定和褒奖,更是鞭策。各级各地领导,扶贫先进工作者,云集分宜,交流扶贫经验,共商扶贫大业。分宜的“晓康驿站”、产业扶贫、村容改造作为典型,在大会交流,得到大会的肯定。

回顾一下党的历史,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引下,党一直在为消灭贫困努力奋斗。

中国的扶贫,和党的成长一脉相承,是百年世纪工程。 “希望工程”、“幸福工程”、“光彩事业”、“文化扶贫”、“春蕾计划”、“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贫困农户自立工程”等如接力棒一样传递了几十年,形式多样,成效显著。

1978年到2000年,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中国成功地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到2000年底,贫困地区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的行政村分别达到95.5%、89%、69%和67.7%。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5.8%,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882元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28万。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两基”工作成绩显著,卫生、医疗等基础设施得以建立,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世界银行发起的首届全球扶贫大会在上海召开。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秘书长鲁本斯·里库佩罗指出:“中国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它的成功将推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世界银行副行长弗朗妮·莱奥捷说:“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减贫成就为提升世界反贫困事业提供了希望。世行之所以选择在上海举行全球扶贫大会,主要是因为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通过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比尓·盖茨肯定称中国的扶贫是“世界史上最惊人的进步之一”,并且认为中国可以作为其他国家脱贫的范例。

中国的扶贫,短期内取得了超越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成就,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百年扶贫大业的成功,无疑是百姓之福。带领人民从贫困中走来,走向小康,走向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继建国后又一伟大创举!

分宜,脱贫工作卓有成就!

但,防返贫、实现全面致富还任重道远啊!

来源:分宜县文联  作者  习细苟

2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