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散文】三访塘西

©原创 2021-05-06 10:04 分宜县文联张爱华  阅读:997 

三访塘西

——张爱华

最初,翻看《分宜县志》,始知钤北操场有个塘西古村,村中习家驹、习家騋兄弟同榜进士,名振科场;村子人才辈出,文脉绵长,至今保有众多见证从前文明昌盛的古建筑和古井、古道、古桥……沐浴千年风华的塘西,真容真貌,凭我的想象在脑海里变幻上映,这份乡愁,如一坛未开封的佳酿摆放在跟前,吊足了我的胃口,一直在吸引我去寻踪探访,问个究竟。

2015年冬,随县政法委的同志去塘西综治检查,我第一次逮着了造访这个中国传统村落的机会。去别处检查,一路上,同车的人都是海阔天空侃大山。唯独去塘西有别,自上车开始,便热烈地谈论起塘西的话题来,有说塘西真是一个好地方,是地仙踏看了很多地方才选中的,和新余欧里的白梅村一公子孙,都是习凿齿的后代,根脉很深;有说塘西的水好,同双林一样,遍地藏着泉路,随便哪儿挖一镢头,就有清泠的泉水箭一样飙出来;也有人叹息,村子实在太大,人口太多,年轻的都出去打工了,确实蛮难管理。最后,依旧绕不开重温习家兄弟攻书博取功名的佳话。

到得村来,果如他们所说,眼前的塘西,村舍绵延,依傍在一带龙形逶迤的青山脚下,村前是开阔的田野,从村里涌出的涓涓泉流,汇入田间的小河,常年奔流不息。小河对岸,是对称的田野;掩映于绿树丛中的小村庄,是塘西村星散在下面的村小组,再后面又是蜿蜒起伏的山峦,如诗如画,美若仙境。

到了古村,一定得好好看看承载了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古迹。我们请了对塘西族谱和当地乡土文化有着专业研究的乡贤习有生作向导,参观了省级保护文物习家驹故居三味堂、习家彬故居树德堂;市级保护文物习家騋故居政洪堂、习敏故居德安堂、习廷献创建的德安书院以及集瑞堂、挹清堂、萃和堂、璋房祠,由衷崇敬塘西先贤的聪慧和建立的功业,为塘西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然而,蛛丝,老灰,青苔,衰草;朽坏的椽条,坍塌的梁柱,书院残垣缺口的牙床,使这颗农耕文明的璀璨星子,式微蒙尘,黯然失色。

这个谜一样吸引文人学者前来寻访探幽的古村,也由于地处偏僻,人才外流,剩下老弱妇少留守;由于村庄缺少整体规划,村民长期见缝插针建房,村舍稠密零乱,排水、便道基础设施荒芜,积水积污严重;由于缺少资金,一批列入文物保护的古建筑物得不到修葺;在斗转星移的历史行进中,渐渐落伍了。

中国不断层的文明,得益于农业社会,得益于乡村;中国人的根与魂在乡村。古老的塘西村,就是沉积了农耕文化的一座富矿。

2019年,我们县文联要编纂《分宜民间故事》一书,需到民间去采集原汁原味的故事。我不假思索就想到了塘西村是我们采写的一个重点,果然不出所料,在当地村干部和老先生的全力支持下,采集到一批饶有趣味、又富教育意义的塘西地名和历史名人及生活故事,并在编辑时独立成章。

这次民间故事采风,我们惊喜地看到,仅仅几年间,塘西的村容村貌,像是得到神仙点化,来了一个大变样。全村所有自然村都通了水泥路,所有自然村都用上了城乡供水一体的水,实现了所有农户住房百分百安全,对所有贫困户的旧房危房进行了改造或新建,村里建成了10个无害化公厕,一个旅游厕所,建成了村级卫生室和党群服务中心,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2019年,塘西村顺利实现“省级贫困村”整村脱贫退出。

塘西乡贤习学权感慨道:“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得感谢新余市委政法委派驻的扶贫工作队。”

据悉,几年来,帮扶单位市委政法委为塘西争取上级新农村建设资金、扶贫项目资金、水库移民项目资金累计上千万元。先后协调落实古村落修缮保护资金300余万元,并拿出工作经费3万元用于塘西村树德堂、三味堂等古建筑的修复保护。

2020年,是脱贫攻坚年。我们这些基层文艺工作者满怀热情,投入“脱贫攻坚”主题采风创作活动。尽管县扶贫移民办提供的扶贫典型榜单上,没有塘西的只字片语。我坚信塘西一定有“宝”可挖,叫上几个文友,再次寻访塘西。

脱贫后的塘西人,笑口常开,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李恩生老人,曾经靠为办喜事的人家唱戏喝彩挣钱补贴家用。那天,他凑巧来村委办事,听说我们是文联的人,拉住我们又是唱又是跳,吸引了附近的村民来看热闹,村部一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记得去年我们去塘西时,新上任不久的村支书习喜红,很少言语,给人性格内向的感觉。 如今,看到村里诸事有了好的开端,对塘西未来的发展心里也有了底,习喜红同上次相比判若两人,话语多了起来。他带我们参观并介绍了驻村单位市委政法委为塘西置办的几个产业:

投入37万元建成的60kw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近9万元的稳定收益;

投入帮扶资金13万元,发展甜瓜产业100亩,成立了专业种养合作社,吸纳28户贫困户入股,带动4户贫困户就业务工。去年共收获三批甜瓜,销往宜春等地,全年产生利润5万余元。此举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贫困户产业收益,入股的贫困户也获得了分红。

2020年,在继续巩固甜瓜产业的基础上,新余市委政法委支持塘西村进一步壮大扶贫产业。驻村第一书记毛龙和村委干部通过市场调查,发现艾草作为保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而塘西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留在村内的劳动力不多,但村里可供耕作的土地不少,种植艾草可减少土地荒废,适合作为一个村里的长期产业来发展。市委政法委看准了,就舍得下重金来加以扶持,一举投入10万元启动资金给村里发展艾草产业,项目很快落地,百亩艾草种苗已经下田,长势良好,有望当年就能产生经济效益。

习喜红说:“这些年,市委政法委给了塘西极大的帮助,并且都帮在关键点上。但帮扶只能扶我们站起来,送我们走一程。建设美好塘西的重任,最终要靠我们自己,靠塘西村的广大干部群众。”

习喜红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直想利用塘西水好、田野开阔的优势,发展水稻规模种植产业。为了规避风险,2020年,他个人流转土地230亩试种优质水稻,其中名优水稻8亩,全部产前就同经销商签订了收购订单。如果今年能获得预期的好收益,便将这一产业纳入村种养合作社管理,吸纳更多村民入股,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使之成为塘西一大长期稳定的支柱产业。

整村脱贫后,习喜红对塘西的未来,在心中已经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他说,下一步,他要和村里党员干部一道,发挥塘西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优势,巧打古村文化品牌,引导村民加工传统手工土扎粉、盐面(挂面),完善民宿餐饮、休闲垂钓等配套服务,培育发展塘西古色绿色旅游业,既记住了乡愁,又富了父老乡亲。

来到村颐养之家,我们看到这儿的老人都一个个乐呵呵的。

午饭时分,塘西村的颐养之家热闹了起来。近10位70岁以上的老人,纷纷从分箱存放的柜里拿出了自己的碗筷,在窗口盛好饭菜,坐到餐桌上开始享用午餐。

89岁的习根善和妻子来得稍晚一些,刚在芝麻地里除完草,洗了手,就端上两碗辣椒炒肉、胡萝卜和一份紫菜蛋汤,盛上米饭坐到了最后排的饭桌上。

“现在一日三餐都有现成的吃,我们没事就去菜地里转转,日子快活得很啊。”习根善脸上堆满了笑容。

95岁的习喜九从2018年颐养之家开伙后,就成了这儿的“铁粉”。家里的7个子女或在外务工,或出嫁外地,均不在村里,颐养之家的开放,消除了儿女的后顾之忧。

“你们慢慢吃啊,有什么需要再叫我。”安排好老人们用餐,查看了厨房需要补充的食材,鳏夫习杨春准备回家做饭。

64岁的他,曾在村委担任了11年的村干部,是个老党员。原本幸福的家庭,因2014年,儿子突然脑干出血,治疗花费近30万元,而改变。

“一病就穷了。”习杨春叹息说。虽然掏空积蓄,救回儿子的命,但儿子长年瘫痪在床,需要人照顾,每月还需200元购买药物,让他无法外出务工,生活举步维艰。

“现在好了,扶贫工作组让我做颐养之家的管理员,每月有400元工资,去年我还入股了村里的甜瓜产业,年底分了一笔钱,加上村里的光伏发电给儿子进行政策性补贴,去年我家有近1.8万元收入呢。”习杨春转而高兴地算起了收入账。他说,除去看病买药的花销,去年他还存下了8000元,过日子,心里有底气多了。

其乐融融的颐养之家,不仅为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做好了后勤保障,为贫困户提供了公益性岗位,也激活了村里的德善文化,德行善举在塘西渐成风尚。

村民钟清连,不离不弃,24年如一日,照顾患病瘫痪在床的丈夫习春牙。新余市委政法委书记肖铁军“一对一”帮扶这个贫困家庭,每次走进他们家中,都没有闻到一丝异味,深感女主人如此细心用心实属不易。为了方便推病人出门,肖铁军送去一个硬板皮质轮椅,满足了习春牙出去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的愿望。

舒春花一人照顾左邻右舍两个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在村里被传为佳话。患风湿瘫痪在床的习寿春,是一名60多岁的鳏夫,他的生活起居都靠舒春花照看,出去看病也是她陪护。百岁老人钟传妹,只有一个养女,远嫁外地,平时一个人生活,因腿脚不便,没有进敬老院,也不能上村里的颐养之家用膳,一日三餐,热饭热菜,都是舒春花在自己家里做好送过去。舒春花还长年累月替老人清洗衣被,打扫室内卫生,像亲生女儿一样将老人照顾得周周到到。舒春花孝老亲老的事迹不胫而走,2019年6月,她荣登“江西好人”榜。

操场乡扶贫办副主任赵文介绍说,塘西是一个多姓合并村,曾经村里矛盾问题多发,信访量较大。在帮扶过程中,新余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从村干部、农村党员、致富能手、农村“五老”人员中遴选培养“法律明白人”,共培养知法、守法、用法乡土法律明白人259人,挑起了塘西依法治村的大任。

疫情期间,养鸭大户习凤生,好不容易弄了一车饲料回来,想直接运进村。值守人员不让进,按规定要求换村里的车,而习凤生嫌麻烦,一时僵持在村口。等到夜晚,习凤生将饲料偷运进村。村民知道后,都十分气愤,扬言要拆掉习凤生的鸭场。新屋村小组法律明白人习杨春,站出来依情依法做思想工作,他劝说,拆鸭场不对,偷运外来货物进入村庄也不对,并组织抗疫人员对饲料进行喷药消杀,隔离存放,使这起涉众矛盾纠纷平息在萌芽状态。

2020年6月,东头村小组因100亩流转田不能兑现租赁金,掀起不小的风波。

原来事出有因。2019年,东头村小组100亩低产田承包给浙江一位商人养殖龙虾,商定第一年支付首年租金,第二年支付第二、三年的租金。然而,因技术不够成熟,第一年产量不高;加上疫情影响,承租户自营的水果生意损失了一百多万,无力一次性支付后两年租金,导致东头村小组欲收回流转田,并私自处理田中剩余的龙虾。

“按照合同,到期不支付租金是可以收回流转田,但是塘里还有大量龙虾在,私自处理掉这些龙虾是不合规的。”法律明白人钟应芳,一方面稳定东头村小组村民情绪,要求他们合法合理解决问题,一方面请他们理解,疫情对承租户造成的损失,希望宽限交租的时限。

经钟应芳依法劝说调解,终于找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承租户支付了一年租金,剩下租金可等龙虾产生一定收益后再缴。

东风过处花千树,日照西塘水生香。坐落于青山秀水之中的塘西古村,古韵与新风齐辉,翻开了乡村振兴的崭新一页。

来源:分宜县文联  作者 张爱华

5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