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计划泡汤”:眼前有遗憾,以后尚可期
■ 来论
“8万人旅行计划泡汤?”据报道,“五一”前夕,某二手交易平台数据显示,8万人以“去不成了”为由发布转卖商品,包含演出、展览门票,餐厅自助餐甚至防晒霜、沙滩裙等旅游用品。而“去不成”的具体理由,则包括“不想在沙滩上做PPT”“临时通知要值班”“被朋友临时放鸽子”等。
什么叫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就是。计划带上的那些旅行设备就只能外部消化。许多网友变身“江南皮革厂员工”喊着旅行用品、门票餐券“统统20块”,不少人则就地捡漏,表示“你去不成的‘五一’旅行成就了我的‘五一’”。
这对“计划被迫泡汤”的人来说,遗憾总是难免的。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想说一句:该争取的休假权当然得争取,该拒绝的“被自愿加班”要求也要拒绝,可对于由很多“不可抗力”引起的计划泡汤,还是宜多些淡定。遗憾固然有,但等到“天时地利人和”再去也不迟。
从现实看,这次“五一”被很多人预测“是史上最堵五一”。而各地路网监测数据显示,“人在堵途”的情况比比皆是。当此之时,计划泡汤也许也没那么遗憾——当旅行愉悦感被“堵”与“挤”拉到了负值,当“生活黄历”上标注着“今日不宜扎堆出游”,与其压低旅游体验预期扎进人堆里,不如主动错峰,这也是对自己的出行体验负责。
这次计划泡汤的,当然不止这“8万人”——这只是单平台的估算数据。或许这里面很多人会认为,假期没法出去玩也是缺憾。但有缺憾,没什么。留点遗憾,下次补全,缺憾也许只是下次偿愿的“指南”。
某种程度上,这涉及的,也是“即时满足”与“延迟满足”的权衡。暂时难如愿,下次再实现,得到的出行体验层面的反馈也会更佳。
值得一说的是,今年“五一”的出游旺势,跟国内疫情防控的行之有效有着重要关系,也反映了中国旅游消费市场的活力。对个体而言,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只要肯错峰、不扎堆,来“一场说走就走还舒适的旅行”已不是什么大问题。
所以,“既来之则安之”,既无法去之亦安之,别纠结,且淡定——毕竟,未来尚有可期。
□侃人(媒体人) 【编辑:王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