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通了 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天梯”上走出去的大学生
今年25岁的蒙常生是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的“天梯”上走出去的第二名大学生。村里的人说他是“全村的新希望”。
这个山坳里的小村屯从前连通往外界的路都没有。为了方便孩子们外出上学,村民在危崖处搭建过一个木排,人们称之为“天梯”。这是数十年来当地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去学校时,他们一边扛着生活用品,一边爬天梯。年龄小的孩子要手脚并用,才能翻越10多米高的悬崖。
弄顶屯通往外面的公路是2014年建成的,天堑变通途——孩子们“爬天梯上学”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此后,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进全国各地的大学,其中不少学生打算“反哺”家乡。特别是近几年,弄顶屯正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羡慕别的村有公路”
蒙常生2020年重新回看过天梯,他从家出发,先是通过一条细窄陡峭的山路爬到山顶,当时发现,因长时间无人行走,部分路段的杂草已有半人高;接着,从山顶往下望去,看到一座已经有些腐烂的木梯呈75度角斜靠在断崖上——这就是他走过5年半的“天梯”。
蒙常生从小就爬天梯,第一次是在四五岁时跟着父母一起去地里,后来又跟着当教师的父亲爬天梯去上课。他说,弄顶屯所有的孩子还没读书时,自己就爬过天梯了,“我们要去干农活。”
爬天梯是一件风险不小的事情。上世纪,弄勇村一名村民因酒后不慎跌下天梯身亡。“小时候走那里很害怕。”刚上小学时,蒙常生翻越天梯单程就得用时0.5-1小时,天黑了得打着电筒爬回家。他说:“那时村里没有路,特别羡慕别的村有公路。”
“负重”是爬天梯时的一项挑战。上学时,蒙常生的书包里不仅有课本,还得背一周的口粮,大姐帮他背过一段时间。但自从大姐上初中后二姐生病了,这个小男子汉承担起了帮二姐背口粮的担子。他记得,当时背得最多的是黄豆——因为黄豆拌饭是寄宿生最常吃的食物。对于他和很多同学来说,吃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如果从家带了肉,一般存放不过3天,只能在周一、周二尽快吃完,“如果有一顿肉,所有人都会围着你,一起吃肉”。
蒙常生的求学之路像爬天梯一样艰难。2006年父亲过世时,他刚上二年级,那时母亲实在供不起3个孩子读书,他想过放弃读书:“每到开学,家里都没钱交学费。”尽管大姐初中毕业后很想继续读高中,但还是选择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把上学的机会留给蒙常生和他的二姐。
2016年,蒙常生如愿考上大学。村民都说:“你是全村的希望。”大学毕业后,他再走这条见证自己奋斗历程的天梯时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很累但又很怀念,有时候很迷茫、想放弃,但一直有一个梦想让自己坚持下来——一定要走出大山。”
上大学意味着将来有出路
在弄勇村这样偏僻的村落,谁家孩子能考出大山,就意味着他将是全村的“标杆”,毫不夸张地说,至少能影响两代人。
蒙常生考上大学这件事,就让村里一些家长的心里萌生了“孩子要上大学”的念头。过去,村里的很多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选择外出打工;现在,很多家长开始告诉孩子:“要多多学习,长大后上个好大学。”
正在大化高中上高三的蒙宣任就受到堂哥蒙常生的影响。蒙宣任觉得堂哥是一个读书很用功的人,“应该向他学习”。蒙宣任也曾“爬天梯上学”,他记得,最初走天梯时,梯子有些陈旧,自己走上去总会站不稳,特别是一边抓着天梯,一边扛着生活用品时,尤为不稳,“一到下雨的时候就特别怕”。
2012年9月开学,当时刚上小学四年级的蒙宣任扛着凉席冲在前面,村里其他孩子带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往学校赶的一幕被媒体记录下来。随后,孩子们上学“行路难”的问题被外界关注。2014年5月,从弄顶屯到学校的砂石路建成了,孩子们步行到学校只需半小时。
蒙宣任感慨地告诉记者,照片中当年一起爬天梯的孩子,现在有的在外务工,有的已成家立业,“读书的孩子只有我一个了,得用功读书才能出去”。蒙宣任说,虽然外出务工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挣了钱可以买很多东西,但眼光要放得更长远,“上大学对我来说,意味着将来的(出)路”。
弄顶屯孩子们上学的基础条件一直在改善。如今,蒙常生上学时经历过的4人同睡一张床的“大通铺”时代已结束,他盼望的营养午餐计划覆盖到了高中阶段;蒙宣任已告别“背口粮”的时代;随着公路进屯,很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搭上去学校的车。
“想带着更多人走出大山”
谈及弄勇村弄顶屯近些年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蒙常生认为变化最大的是房子。他说,小时候村里、屯里大都是木房子。砖瓦房很少见;现在,一栋栋漂亮的砖瓦小楼在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拔地而起。
用水难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原来,这里一遇干旱,村民们就得半夜到山上的泉眼接水,水流缓慢、一滴一滴地淌,一晚上集不够100斤水。蒙常生的妈妈有时半夜去排队,一排就是一晚上。现在,村民们有了水柜,无需再为生活用水发愁。
蒙常生家的物质条件一天天好起来了,有了电视机、冰箱、电话等。妈妈有了智能手机,还去了外省打工挣钱。
随着网络的覆盖,这名少年有了认识世界的窗口,精神生活更丰富了。他说,小时候的娱乐活动只有跳绳、踢键子;现在可不一样了,通过手机随时能了解大山以外瞬息万变的世界。
去年5-6月,蒙常生去上海完成了自己的毕业旅行,这是他20多年来第一次走出广西。开了眼界的他感觉“村子变小了”,于是萌生出让更多人出去看看的想法。他觉得,实现这个想法的途径就是当教师。蒙常生今年在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他说:“高考时,母亲让我继承父亲的‘衣钵’,报考师范院校,当时逆反的我没有遂母亲的愿,现在想来有些后悔。”
蒙常生家乡的师资力量很欠缺,时常留不住教师。此外,村里一度没有幼儿园,孩子们不会说普通话。蒙常生读初一时,发现一名亲戚家正上四年级的妹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另一名弟弟读到六年级了,但不会做加减乘除计算题。
作为全村的希望,蒙常生自感压力不小。他说,以前想读完大学走出大山,但毕业后发现似乎又有另一座大山压着自己——要带着更多人走出大山,“如果能让弟弟妹妹们走出大山,我会觉得更加光荣”。
家庭经济条件好起来后,蒙常生外出打工的大姐又去卫生学校读书圆梦,如今已经毕业。在她看来,这样也许能找到另外一条出路。现在,弄勇村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韩笃是2015年到弄勇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的,这几年见证当地村民如何一步步奔向美好新生活。他介绍,有的村民家已出了两个大学生。
蒙宣任今年6月将参加高考。“尽量考到二本线以上,考个好点儿的学校,未来想当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他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丽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