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聆听老一辈航天人的心声:征途漫漫,惟有创新

2021-04-26 09:27 光明日报   岳川  阅读:4267 

  航天日,聆听老一辈航天人的心声

  1970年4月24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2016年3月,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100年华诞、“十四五”开局之年。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航天一院老一辈航天人的心声,感受他们矢志不渝的报国初心、勇攀高峰的使命感以及对航天事业的殷切期盼。

  “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

  2020年,就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作为其中的两名老航天人,韩厚健和方心虎说起这封回信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总书记字里行间的嘱托,特别是‘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的希望,让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回顾航天生涯,韩厚健说:“20世纪5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支持我们搞航天,非常不容易。我们心中有强烈的责任感,一心想着为国家争光!”

  回忆起小时候家乡被日军轰炸的惨痛历史,方心虎不禁眼泛泪光。从那时起,“国家要强,武器重要”成为他的朴素想法。后来,“为祖国来到航天,在航天为祖国作贡献”成为他的真实写照,个人的喜怒哀乐都与祖国、与航天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方心虎初心不改,仍奔走在一线,“只要航天需要,就倾囊相授”。

  两位老航天人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投身航天,希望他们充分认识历史重任,爱党、爱国、爱人民,为登顶科技高峰、实现航天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成功是航天人默默而无私的付出”

  弹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六十年如一日地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辛勤耕耘,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他几乎参与和见证了每一发火箭的弹道设计。如今,85岁的余梦伦白发如霜,依然奋战在航天第一线,为火箭设计飞天的美丽弧线。

  一代代航天人视事业为生命,用青春、汗水、心血接续奋斗。“大家都忘我工作,轻伤不下火线,11位同事在职时就离开了我们。记得一名同事临终前说:‘我太想干工作了,但是很遗憾,以后再也不能干航天了。’”60年的航天生涯令余梦伦深深感受到,“成功是航天人默默而无私的付出”。

  作为航天一院总体室“余梦伦班组”的第五任组长,余梦伦认为,火箭是一个多专业、多系统的集成体,班组的作用很重要,某一个组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最终成败,“可以说是短板决定高度”。“‘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更深入地优化弹道设计方法,解决快速弹道优化设计问题,还要开展多专业联合设计,提高设计质量与效率。”

  “征途漫漫,惟有创新”

  中国飞天“神箭”的重要铸造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竹生是载人火箭长征二号F总设计师。在他和总指挥的带领下,团队攻克了道道难关,设计生产出当时我国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火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多年来,他为十余枚载人火箭“掌舵”,见证了它们“百发百中”,先后将11名航天员成功送入太空。

  “中国航天从零起步,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事业一步一步迈向新台阶。‘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实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等重大项目,完成十余次空间站任务,走向更远距离的深空探测。我们的任务更多、责任更重,更应下苦功夫,注重每一个细节设计,才能取得更大成功。”刘竹生感慨。

  展望未来,刘竹生寄语年轻一代:“征途漫漫,惟有创新。青年人要重视技术创新,创新才是发展的动力,思路和眼界一定要开阔,做到各个专业融会贯通,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国航天事业65年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断拼搏进取、协作创新、继承弘扬的历程。“站在历史的交汇点,面对新征程,我们新时代的航天人必将牢记党和国家的嘱托,不忘前辈的期望,将一切为祖国,一切为航天,一切为成功根植于心,让航天事业迈向更广袤的浩瀚太空。”航天一院的青年代表说。

  (本报北京4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张 蕾 本报通讯员 杜名馨 赵 静) 【编辑:岳川】

6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