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4月14日电(记者 陈静)在人口快速老龄化、高龄化趋势下,怎样为老人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成为此间政府部门不断探索的课题。
把老旧厂房资源改建为养老机构、搭建智慧养老矩阵“彩虹桥”、尝试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记者14日获悉,此间各级政府和机构不断创新,回应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
奶奶们的“神还原世界名画”。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供图“以时间换时间,以服务换服务”的志愿服务新理念正吸引不少志愿者,他们纷纷加入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陪伴聊天、陪同购物、陪同就医……志愿者们以个性化的服务获得时间币,为自己的晚年储蓄“服务”量。据悉,率先全面开展试点的上海杨浦区时间银行项目已与中国银行时间银行项目工作组对接,并不断完善系统。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试行的“时间银行”平台累积注册志愿者3456人,产生时间币近1100枚,受益者数量达1.3万人次。据透露,未来,政府部门将引入大学生、企业员工团体作为“时间银行”志愿者参与为老服务活动项目。相关部门和机构还将努力完善相关机制,以促成时间币的流通、回转。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养老服务质量、内容和方式的要求日趋多元。记者14日走访了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综合型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杨浦区社会福利院。该福利院也是是首批上海市三级养老机构之一。院内平均年龄88.6岁、失智失能老人占80%。
老人们在福利院的“银发课堂”艺术创作。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供图在这里,老人和工作人员共同创作了院歌《守护》,并获得了音乐产品著作权,自导自演的MTV在13个省141家养老机构播放;身穿绚彩卫衣、头戴亮色毛线帽平均年龄90岁“乘风破浪的奶奶”随音乐舞起《无价之姐》在互联网上走红;老人们“神还原世界名画”化身《吃苹果的玛格丽特》《墨西哥画家弗里达》《抱银鼠的女子》……用精湛的“演技”惊艳了大众。老爷爷、老奶奶还玩起了“错位照”,创意十足的“嗨”劲儿一点不输年轻人。当日,在80多岁施奶奶的钢琴伴奏下,老人们手挥着小花,引吭高歌。唱完歌,一位精神抖擞、健步向前的奶奶走出活动室,对记者说,自己已经年届九十了。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负责人乔毅皓告诉记者,随着养老需求不断提升,原有服务模式逐渐不能满足住养老人的个性化需求。该院创新启用“SBU分院式管理模式”,将老人,按身体状况等分成7个分院,下设7名分院长及主管。乔毅皓说,这样,老人有要求可以及时与分院院长及主管沟通,尽快获得解决。
这所福利院自建了养老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全院384项流程的网络流转。作为“数字化养老院试点”单位,该福利院还将专业服务辐射到社区、家庭,使家庭成为养老机构延伸服务的一部分。据悉,该福利院跻身不久前公布的2020年度上海市质量金奖榜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空间的复合利用、资源的集约整合是上海中心城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命题,也考量着政府公共服务的行政智慧。上海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但杨浦百年工业积淀下了不少老旧厂房资源,成为独有的发展优势。
奶奶们玩“错位照”。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供图据杨浦区民政局方面介绍,该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探索城市更新路径等,先后利用存量资源改建19个养老机构,新增床位2897张。该区还通过整合零散服务资源,将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打造为“一站多点”服务网络,形成养老资源的集散地和转介站。推广“居家无忧”养老服务包,全面开展“养老顾问”制度,服务网络致力解决养老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间正在进行“智能化全覆盖照料社区(IACC)”试点围绕医、防、养、护、食、康等6方面推进应用场景建设,并形成典型案例及工作规范。杨浦区民政局方面介绍,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该区率先建立区级综合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彩虹桥”。经过不断优化,“彩虹桥”现已延伸出"老人数据、设施信息"等多项“智慧+服务”。(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