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广西钦州:奏响民族团结“协奏曲”

2021-04-12 10:02 光明日报   王诗尧  阅读:3079 

  广西钦州:奏响民族团结“协奏曲”

  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烟墩镇邓塘村民族团结广场,一阵春雷般的鼓声响彻云霄,拉开了钦州市2021年“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的帷幕。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歌飞三月三·情满八寨沟”文化壮乡嘉年华、原生态山(海)歌比赛、“红色引领 多彩非遗”壮族三月三、“三月三的非遗记忆”线上展播等活动将陆续呈现……

  每年“壮族三月三”,既是壮族同胞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各族儿女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阳春三月,穿行钦州各地,人们欢声笑语、载歌载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奏一首民族团结“协奏曲”。

  让民族同胞“富”起来

  春风徐来,万物皆新。钦北区贵台镇那疋村巷道,青砖瓦房错落有致,20世纪的民宅修旧如旧,焕发新活力,昔日“脏乱差”的小村庄,如今变身“网红打卡村”,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这里的农村干净漂亮,有文化底蕴,畅游其间,很是惬意。”外地游客黄俐说。

  那疋自然村所属的百美村委,是贵台镇三个贫困村之一,共有663户2996人,均为壮族,民风淳朴,环境优美。但因地处广西十万大山北麓,此前交通非常不便,群众生活困难重重。

  “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我们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修缮进村公路,硬化入户道路,清理水利沟渠,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蛋鸭、罗非鱼养殖和光伏发电等产业。通过入股分红、场地出租、山林出租等形式,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3万元,是2015年的66倍,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41人全部脱贫。”百美村党支部书记梁显茂介绍。

  前些年,当其他村民奔忙于外出打工时,贫困户李兰胜已在村集体经济项目——蛋鸭养殖场实现家门口就业,获得稳定收入。“今年春节至今,我务工收入4500元,还能兼顾农活和照看孩子。”李兰胜说,村里有13名贫困人员被聘为村级公益性岗位人员,通过自力更生实现“造血式”脱贫。

  “少数民族群众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人。”百美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官德业告诉记者,那疋村弘扬红色文化、知青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群众自力更生建家园。在“三清三拆”环境整治中,群众捐出3万多块青砖和一批旧物件,让出5亩菜地,200多人参加义务劳动,30多名在外务工人员请假回村劳动,将那疋村建成钦州市美丽村屯示范点。

  百美村的美丽蝶变,是钦州市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缩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钦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开创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钦州市聚焦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倾斜投入、加大扶持,全市少数民族聚居区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硬化道路,全部建成标准化卫生室,极大改善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全市301个贫困村、20.64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

  让民族关系“融”起来

  钦南区文峰街道文昌社区,是一个既有老城区和新城区,又有城中村和郊区农村的混合型社区,居住着壮、汉、瑶、京等9个民族约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00人,是钦州市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社区,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像这样的社区,处于边缘地带,人员复杂,管理难度很大。特别是交通不便,以往群众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文昌社区平山村村民王立卓深有感触地说,“多亏了社区‘大党委’,现在出行畅通无阻,各民族和睦共处。”

  平山村与钦州城区隔江相望,此前唯一的进出方式是通过渡船和一条简陋渡槽桥,一条坑坑洼洼的“水泥路”贯穿三个生产队,晴天沙尘滚滚,雨天积水泥泞,村民苦不堪言。

  2016年,文昌社区成立了钦州市首个社区“大党委”,吸纳市滨海新城管委、市公安边防大队等13个党组织加入,建立“六联”工作机制,破解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资源分散不集聚的难题。“大党委”成员单位齐心协力,多方筹资,最终将“水泥路”变成真正的水泥路,购置了新渡船,扩建了新码头,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题得以解决。

  在“大党委”统筹下,文昌社区还探索社区党员“双报到双服务”、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认领“微心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等特色活动,让驻区单位党组织、党员、社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各族同胞生活在一个社区,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就像一家人一样,现在工作好做多了。”社区党总支书记关中艳说。如今,像这样民族团结和谐的社区,在钦州各地不断涌现,形成民族团结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辐射效应,实现“一个示范点带动一大片”。

  让民族文化“活”起来

  民歌、山歌、海歌,烟墩大鼓、坭兴陶、钦州大蚝……每年的“壮族三月三”期间,钦州处处是欢乐的海洋。在广西“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旅品牌带动下,钦州市政府办、文化旅游等部门每年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系列文化活动,宣传了民族文化,搞活了民族经济,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

  “钦州靠山也靠海,每年的‘三月三’不仅是一次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各民族团结的大联欢,各族群众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亲身体验钦州‘海豚味’的民族风情。”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滨说。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钦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赖廷耀告诉记者,针对部分青少年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兴趣减弱的现状,钦州市有针对性地开展薪火传承文化活动,深入各类学校开设钦州坭兴陶、粤剧、钦州采茶戏、钦州海歌、烟墩大鼓等课程,让民族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刘永福旧居、苏廷有旧居、广州会馆、中山路骑楼、占鳌巷老房子……这些古老建筑,是钦州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钦州市挖掘保护民族文化,打造三宣堂、平南古渡、黄明堂雕像、牛圩坡烈士纪念碑、戏曲舞台等民族文化建筑群,将钦州历史街区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让民族传统文化“活”起来,留住城市的“根”和“魂”。

  “我们与时间赛跑,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抢救性保护。”钦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委主任涂振海告诉记者,这些年,“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钦州跳岭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墩大鼓”“八音”“钦北采茶戏”等9项纳入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建成烟墩大鼓传习基地、跳岭头传习基地等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方言资料库,从民间征集跳岭头面具、木偶、烟墩大鼓、壮锦等文物,让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得到永续传承。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杨荣宾) 【编辑:王诗尧】

3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