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人民日报一版报道井冈山古田村:发展研学旅游 村民就业不愁

2021-04-09 09:37 人民日报    阅读:1200 

江西井冈山乡村兴起研学旅游——

古田山乡热闹起来了

村落狭长,小溪穿村而过,一边是农耕体验区,一边是民房民宿。山清水秀,村容又整洁,煞是养眼。可美中不足的是,人丁稀少,略显冷清。

“旅游村咋没游人呀?”记者心里嘀咕。

“我们今年已经签了3万多名学员咧!在谈意向的团队就有16个!”直到进了村委会办公室,村支书张玉荣才揭晓答案,“你们来早啦,等天气再暖和一点,学员们就都来了!”

搁3年前,古田村是真冷清。

“乱七八糟!”村民张娥霞回忆说,“那时风气不好,没事就扯是非,吵架拌嘴是常事,旱厕建在屋场旁,到处都是牛栏,臭不可闻。这样咋会有人来?”

乱则思变。“关键还是要有靠谱的带头人!”村民们想到了在村里当过6年村干部的张玉荣,她2013年辞掉村里职务去广东照顾丈夫和孩子。

2018年,张玉荣被乡亲们请回了村,并高票当选村支书。“根子还是没钱,只有做产业才有出路。”没过多久,张玉荣登门拜访在井冈山做红色教育培训的村民谢炎军。俩人几番商量,琢磨出个路子——做研学旅游!

“有‘井冈山’这块招牌,谢炎军有现成的客户,村口就能上高速,红色研学市场广阔,不信日子好不起来。”张玉荣不是脑袋发热,趁周末回广东看孩子时,“我把珠三角的研学项目几乎看了个遍,井冈山本地办的更是摸透了。”

可对村民来说,“研学旅游”是个新词儿。为打消大伙顾虑,张玉荣和谢炎军自掏腰包,租了两辆大巴,把村里80多人拉到井冈山发展研学旅游的下七村和夏木塘村,看变化、算收益。这一下村民们心里有底了,古田村的项目顺利上马。

屋外的旱厕被“藏”在了屋里;河道疏通后护坡整整齐齐砌上麻条石;白天小溪潺潺,晚上蛙声一片;村民拆掉院墙,2.5米的路扩宽到4米,旅游大巴直接开进村。

“你能想象原来这里遍地牛粪,一脚下去稀泥能没过膝盖吗?”站在开阔的村民广场上,张玉荣说。

开展培训,搞卫生评比,实行积分制和退出机制……一段时间下来,村民素质也大有改观,古田村开始红火起来。

“在外面做工不一定有这好咧!”正在改建自家三楼洗手间的泥瓦匠谢飞泉说。村里规定每住6名学员就要配一个洗手间,老谢家今年腾出闲置房间,又新增了12张床位。

走进西瓜种植体验园,3位“50后”大姐正锄草翻地,有说有笑。“干10多天了,一天100元!”村民艾小英眼角笑出了褶。

张玉荣算了一本产业富民账:“放在村民家的床位506张,今年准备扩充到1000张以上,一名学员一晚45元;基地大大小小的活儿都给村民干,一天100元;村民养的鸡鸭、种的菜,我们基地食堂都回收;另外,每进一名学员,就给村集体2元,每年保底12万元。今年保守估计有10万学员,还能没钱赚?”

一旁的谢炎军也向记者透露,村里下一步还规划了康养等产业,要实现多业态发展。“几个在外打工的儿时小伙伴过年回家,看见村里搞得这么好,这不,他们刚出去一两个月就开始联系我,想回村发展。”

记者暗忖,过一阵,再来访热闹的古田村!

(见报稿有删减)

6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