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4月4日电 (记者 申冉)4日,中国农历清明节,又到一年一度清明家祭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哭墙”上的名字逐年增加,而墙前祭扫的白发人却在渐少。在今年的家祭日,纪念馆特别筹划了《时间证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艺术肖像摄影展》,以一张张黑白影像,为这段历史的至暗时刻留下“时间注脚”。
5年、86张肖像照……展览的作者、摄影艺术家速加接下这份委托时,并不知道自己接受的是一份与“时间”和“死神”赛跑的任务。
走进展馆,幽暗的空间里,聚光灯照亮一幅幅黑白色的照片。摄影师的镜头引导着观众的目光聚焦于老人深刻皱纹、苍苍白发和浑浊泪眼,以及充满年代感的南京老城家居、冷清的医院、垂暮的养老院……
“2016年,我刚拍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的南京大屠杀雕塑群组,仍沉浸在那个历史氛围里,接受这个拍摄任务也顺理成章。”速加没想到的是,这份工作让他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追赶生命的无奈。“好几次打电话联系老人家属时,被告知老人刚刚去世。那种触手可及却擦身而过的愧疚和遗憾,贯穿整个拍摄工作。”
身为老南京人,速加的祖辈在日军侵略南京的战争中侥幸生还。“在我小的时候,奶奶总是对我说,当年逃难到南京的长江边上,差一点就坐上了被日本飞机炸翻的客轮。种种战争带来的苦难难以描述。”因为这份共同的记忆,在拍摄幸存者老人时,速加也倾注了更多的情感。
“有一位幸存者老人已失聪多年,他曾在童年时亲眼目睹了日军殴打伤害自己的亲人。整个拍摄过程中都鲜有交流的老者,在我离开时,突然唱起了慷慨激昂的战歌。那一瞬间,我深刻感受到老人愤怒中的坚韧、痛苦后的坚强。”速加认为:“这就是南京人民的性格,更是南京城市的精神。”
“幸存者影像已成为南京的城市记忆,这段拍摄经历也成为我最珍贵的回忆。”速加告诉记者。
一位日本记者在观看了此次展览后感动地留下了这样的话:“幸存者夏淑琴脸上的表情刻着历史的长度。”
中国文联副主席奚美娟被镜头中的幸存者所触动:“每一张脸都凝聚了悲怆和苦难,每一条皱纹都隐藏了巨大的心灵创伤。愿这个世界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2021年以来,已有三位幸存者离世。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史料收集和幸存者的资料记录工作将紧张进行,为这段历史抢救下更多真实记忆。(完) 【编辑:刘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