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3月25日电(赵晔娇 黄龄亿)日前,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2020年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浙江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和2020年各项目标任务,在生态环境工作上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有效提升了美丽浙江的国内外影响力。
“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成功承办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试点验收、首个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省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这是“十三五”期间,浙江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成绩单”。
浙江在完成202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同时,也为“十三五”生态环境工作顺利收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蓝天保卫战:“所有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达标”
“去年浙江省11个设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比2019年下降19.4%。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为93.3%,比2019年上升4.7个百分点。”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小涛在作报告时介绍。
更有数据显示,去年该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比2019年下降17.2%,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2%,比2019年上升3.1个百分点,所有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达标。
其实,这得益于浙江实施的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行动。在浙江,19个县级以上城市已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
据统计,该省还完成102家工业园区废气综合治理,1200个工业废气治理项目、51个臭气异味治理项目、3058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淘汰压减1253家企业落后(过剩)产能,淘汰燃煤小锅炉287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2.58万辆,新增清洁能源公交车、出租车1.09万辆。
“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县级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刘小涛表示,2021年,该省将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强化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全面开展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探索建设“清新园区”。
碧水保卫战:“总体水质为优”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去年浙江同样有“正向表现”,该省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
数据显示,该省221个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4.6%,比2019年上升3.2个百分点,无劣V类水质断面,八大水系和京杭运河所有断面均优于Ⅲ类;满足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要求断面占98.2%,比2019年上升2.3个百分点;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100%达标;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面积显著上升,劣四类海水面积显著下降。
报告还指出,相较于“十二五”末,浙江地表水省控断面I-Ⅲ类比例提高21.7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优良率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
“为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浙江省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刘小涛表示,浙江完成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开展水生态环境示范试点和生态缓冲拦截区建设试点;实现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测联网全覆盖,13个入海河流(溪闸)考核断面全部达标。
报告中也数据表明,针对该项工作,浙江已完成88个工业园区、1447个生活小区、354个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完成49个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建设改造城镇污水管网1882公里。
报告提出,接下来浙江将统筹实施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其中包括实施八大水系水生态健康评价和生态修复,推进24个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试点、100条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常态化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等。
净土清废保卫战:“实现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
报告提到,到2020年底,浙江已建成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项目207个,利用处置能力达到1144.97万吨/年,主要种类危险废物实现各设区市自我平衡;共建成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127座,日处理能力9.29万吨,实现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处理“零填埋”。
在这些数据背后,同样少不了浙江对“净土清废”工作的落实落地。刘小涛介绍,浙江全面完成土壤污染详查,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完成1.2万个地下油罐防渗改造,治理污染土壤和地下水83万立方米;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调整划定,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
该省还在国内率先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此外,为优化完善固体废物监管系统,该省建成83个“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统一收运点,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144万吨/年;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91%,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85%;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浙江省生态环境工作已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刘小涛表示,但该省还将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狠抓巡视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据悉,下一步,该省将全面深化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迭代升级生态环境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完善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生态环境治理应用服务等四大系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质扩面,开展生态环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提供有力生态环境支撑。(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