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新中国首位大学女校长,她的故事看哭无数人…

2021-03-22 17:46 人民日报    阅读:2617 

2021年3月19日

是新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谢希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她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

和表面物理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被称为中国半导体“破冰者”

她如同一位斗士

于满身病痛中在教育、科研领域

奋斗了数十载

更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半导体人才

当年,她像一只大雁振翅飞回祖国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美国政府宣布,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

一律不许返回中国内地

1951秋,在麻省理工学院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的谢希德

回国心意坚定

未婚夫曹天钦同时在英取得博士学位

她筹划以赴英完婚的理由脱身

1952年5月,二人在英国团聚

乘“广州号”客轮到香港,再经深圳

坐火车到上海

直到晚年,回忆当年回国

谢希德记忆清晰:

“一到深圳,感觉就到了家

轻松了许多,这趟回国路走得不容易

车站里奏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不由得欢快、激昂起来”

“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大雁:

在寒风萧瑟万木凋零的严冬

不得不离开家园

如今春回大地

我要振翅飞回祖国故园

去耕耘,去奋斗”

1947年,谢希德摄于上海沪江大学

她是中国半导体研究等

众多学科领域的开拓者

在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初回国的谢希德教授

几门课程在国内都没有相应教材

她亲自编写讲义

每隔一两周发给学生

课程教完,一本本兼具

系统性、理论性、实用性的教材就诞生了

1956年

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在北京大学成立

北大黄昆任主任,复旦谢希德任副主任

一穷二白的基础上

这个班两年间培养了

我国第一批200多位半导体专业人才

成为我国半导体人才主要发源地

黄、谢二人合著的《半导体物理》

也成为我国该学科奠基之作

1978年,谢希德在复旦大学作表面物理学术报告

1977年

基于对国际研究动态的高度关注

谢希德在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上

郑重提出发展表面物理的倡议

随后,复旦大学迅速建立八个研究室

55岁的谢希德作为学科带头人

每天忙于筹建新专业、组建新团队

工作节奏非常紧张

从固体物理到表面物理

从天然材料到人工材料

从二维凝聚态到低维凝聚态

终其一生

谢希德都在扮演学科开拓者角色

物理学教授叶令回忆说:

“谢先生稳重平和,极有条理

但又是急性子

一旦想做一件事,绝不拖拉

两种性格在她身上完美统一”

谢希德和学生们在校园里边走边聊

她是严师也是慈母

常牺牲午休为学生写推荐信

1956年

谢希德开始招收研究生

几十年里培养出数十位

博士、硕士

1983年,谢希德出任复旦大学校长

仍然坚持教学育人

谢先生是出了名的严格

1982年,侯晓远作为研究生

修读谢希德开设的“群论”

期末考试“遭遇”高难度试卷

从上午考到下午

最快交卷的也考了六七个小时

最晚交卷的甚至拖过了晚饭饭点

侯晓远博士论文完成后

反复修改且多位老师审阅批改

才提交给导师谢希德

没想到又经历了两轮修改

谢希德把错别字、外文人名

拼写错误、大小写差错都一一圈了出来

当时都手写,自认字不够好看的侯晓远

最后专门请朋友誊写了才提交

谢希德在评语中逐一指出抄写错误

批注“越抄越错”

这四个字,他终身难忘

但谢希德又有如慈母

叶令曾在她推荐下到美国西北大学访学

收到家信,说谢先生上门探望

“她对我父亲说

你闺女不能侍奉

你有什么难处,尽管跟我说”

为学生打印推荐信

为鼓励学生出国交流

谢希德常牺牲午休写推荐信

信都是详细了解学生特点后亲自撰写

从不请人代劳,在学生中誉为典范

担任校长的几年里

她平均三天就要写一封推荐信

每年送走一百多位学生

“她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开拓青年师生出国深造之路

成就了不知多少人

复旦师生尊称她‘谢先生’

谢校长的唯一要求

就是报效祖国,要带着知识回来”

先生远去,留下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

谢希德17岁时患股关节结核

休学四年,留下终身腿疾

1966年再患乳腺癌

之后30多年

癌细胞几度向胸腔、淋巴结转移

经历一次次手术、化疗

1998年,谢希德在第四次患癌手术

住进医院,仍从医院请假出差

癌症住院期间

她唯一的要求是要部电话

接通便携电脑

腿不能弯曲

她只能站立工作

每天接发很多电子邮件

处理大量事务

直到发生急性心衰和呼吸衰竭

抢救之后,再也无法站起

“知足常乐,我能活到60岁就非常满足

超过60岁的每分每秒

我都会用来为教育科研

为人民、为社会工作”

谢希德说

谢希德和丈夫曹天钦在家里,隔着书桌,各自埋头看书。儿子曹惟正说,这是家里最常见的情景,“永远铭记在我心里”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让我们再一次记住这个名字

再一次向这位了不起的

共和国科学家致敬!

4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