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进整形医院的年轻人
韩菲(化名)现在最开心的事,就是对着镜子反复欣赏自己的鼻子。
两个月前,韩菲花费两万元做了隆鼻手术,术后效果让她很满意。“以前我这鼻子太塌了,显得人太蛮了。做完之后鼻子翘挺且精致,整张脸都衬得立体不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走进整形医院。
“现在我们的消费群体明显趋于年轻化。”在一家整形医院负责导医工作的张丽(化名)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以前来咨询、做医美、整形的顾客多为30+的姐姐,如今年轻人占比上升,客户群体转为以年轻人居多。
据医美平台“更美APP”发布的《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医美消费主体80后占比23%,90后占比21%,95后和00后分别占比35%和18%,远高于仅占比3%的70后及以前。
他们都在做什么?张丽告诉记者,“年轻人选择隆鼻、双眼皮等项目来提升颜值已不是秘密。热玛吉、玻尿酸、激光嫩肤等轻医美成为日常护肤选择。”
“闺蜜圈中经常有做过整形或轻医美的闺蜜来分享,甚至不时邀约组团去做手术或者打针。”韩菲说。和那些希望通过医美项目来恢复青春的中年女性不同,现在的年轻人对美的追求,以及对整形的认知和观念早已发生变化。
有人为颜值买单,有人整形上瘾。但值得注意的是,整形行业的火爆难掩背后的风险——各类医美机构野蛮生长,行业乱象不时爆出。医美广告真假难辨,困扰医美行业的还有致命问题:非医疗美容场所从事医疗美容治疗、非正规培训的专业医师执业、非合格的医疗美容产品使用等“三非”乱象。而这些乱象都可能给年轻人带来伤害。
“整形存在一定风险。年轻人误入黑医院而遭遇毁容的消息比比皆是。”张丽说,“在追求美的路上需要谨慎。”
医美水深,当心“微整形”变成了“危整形”。
涌进整形医院的90后
元旦放假前,25岁的韩菲(化名)决定去整形医院做隆鼻手术。
尽管父母、男友以及身边闺蜜都强烈反对,但韩菲态度坚决。她对自己的鼻梁不满很多年了。
为了手术效果,韩菲早早就开始准备起来。在网上四处搜寻相关的整形信息,在知乎、小红书等平台上和网友热烈讨论成功概率,还拉着身边曾做过整形手术的闺蜜将城里几乎所有整形医院都跑了个遍。再和导医、主刀医生反复进行沟通,翻阅医院此前的相似案例和术后效果。在折腾了近半年多时间后,她最终敲定一家在当地颇具盛名的医疗整容机构。
上海的林露(化名)也在春节放假前预约了一家整形医院,她计划做个双眼皮手术。
林露个头高挑,一口吴侬软语,笑起来的时候眼睛总是眯成一条缝。在大学期间,她从未想过自己会有一天想动自己的眼睛。但参加工作后,同事偶尔会就她的单眼皮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虽然没有恶意,但也让林露内心很在意。她觉得身边女同事的眼睛都又大又有神,交流后才发现,原来不少同事曾做过双眼皮手术。
“大家都说明眸善睐,但我眼睛太小,根本就不明,更别说善睐了。”林露曾经为此郁闷,“单眼皮不但看上去眼睛小,还总给人没有精神的感觉。”
双眼皮在医美整形里是最寻常的小手术。在这个颜值经济的时代,医美越来越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
“如今消费群体明显趋于年轻化。”在一家整形医院做导医工作的张丽表示,以往来的顾客多为中年女性,如今则以年轻人居多。“中年顾客是因为皮肤、五官随年龄增长日益松弛而不得不做,但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人则将医美当作美容常态,希望通过整形、打针等方式来提升容貌。”
她表示,她所工作的医院以前的客户大多是年龄30+,经济能力更为充裕的女性。尽管医院为了营造人气,也不时会推出针对年轻市场的优惠活动,但真正的盈利来源还是这个群体。而如今年轻市场的崛起,让医院逐渐做出调整,开始重视起年轻人的需求来。
不少90后和00后的女性正在热衷于医美。据“更美APP”发布的《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医美消费主体正逐渐向年轻群体转移。其中80后占比23%,90后占比21%,而95后和00后则各占比35%和18%,远高于仅占比3%的70后及以前。
“现在日常肌肤保养都会选择医美的方式。”21岁的陈可(化名)在一周前刚打完玻尿酸。她告诉记者,医美早已在自己的闺蜜圈流行开来,身边的小姐妹大多数都做过瘦脸针、玻尿酸、水光针等轻医美项目,当然也有人在脸上“动过刀”。
不安:为什么花钱找罪受?
隆鼻手术当天,尽管不断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但在踏入医院的那一瞬间,韩菲还是怕了。
主刀医生初期给出的两套方案是耳软骨隆鼻和半肋骨隆鼻。对比很久后,韩菲最终选择了后者。
“医生告诉我耳软骨隆鼻在几年后可能出现垮塌的风险。而半肋骨隆鼻虽然难度高,但效果更好,还没有后遗症。”韩菲告诉记者,“医生需要通过在腹部开孔的方式将肋软骨取出,再搭配着假体植入进鼻子来完成手术。”
韩菲在护士的带领下做完洗脸、刷牙等术前准备后,心跳突然快了起来,她浑身一个劲地发抖,内心焦躁不安,一度产生了夺门而出的念头。“当时什么想法都涌现了出来。有变美的兴奋,也有害怕出现意外的担心,甚至觉得要不算了吧,不做了。”
手术进行了三个小时,终于结束。韩菲被送进病房休息时,她发现鼻子没有任何知觉,伸手轻轻地触碰了下,上面贴满了胶布,腹部同样因为手术缝合也贴着胶布。
术后的那天晚上,随着麻醉药效的消失,鼻子开始出现火辣辣的疼痛,整张脸也肿胀起来,这让韩菲惶恐不安。她不断地咨询着护士,尽管得到“没事”的肯定回答,但内心还是忐忑不安,脑海里不断闪现着手术失败的阴影。
恢复期需要七天。这段时间里,韩菲的鼻子塞满了棉花,呼吸只能靠嘴,这让她格外难受,鼻子的不适感更是让她彻夜难眠。她开始迁怒男友,责怪对方为何不在阻止她做手术决定时更强硬点,“为什么要花钱让自己找罪受?”
医院很少会将恢复期内可能遭遇的痛楚告诉前来整形的年轻人们,这让他们在术后难以接受,因为突来的疼痛而焦虑万分。
在做完双眼皮手术的当天,林露的眼睛肿胀得看不到任何东西,需要不断地用冰袋减少阵阵刺痛。医生叮嘱她在术后48小时内不能洗脸,只能在早上用棉签和眼药水清洁伤口。在被家人接回家后,林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像条金鱼。”
七天后,当林露眼皮上的线被医生用镊子拽出来的那刻,原本以为不会痛的林露叫了起来,剧烈的疼痛让眼泪不断地往下掉。
拆线后眼睛仍然肿胀,医生告诉她,要恢复到真正自然的状态,还需要至少一个月时间。原本准备戴眼镜来遮挡痕迹的计划也被阻止。“如果你不想留下永恒的疤就别随便触碰,更不要轻易用头发和外物遮挡。这一个月就丑着忍过去。”医生这样警告林露。
“这是术前完全没有想到的。”林露说,“最开始以为几天就能好,没想到还需要这么久。现在只能期待最后的效果能满意。”
上瘾:谁也不能接受从美变回丑
“真的容易上瘾。你在发现自己的容貌有了明显提升后,自然会诞生改善其他部位的想法。”韩菲告诉记者,“女生对美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谁不想自己更漂亮点。”
这几乎是所有涌入医美整形的年轻人的想法。
打过玻尿酸后,陈可(化名)发现脸颊比起之前明显水嫩光滑很多。在和朋友聚会时,对方也第一时间注意到她的变化。这让陈可越发迷恋医美为自己带来的改变。她开始关注起各家医美APP来,并不时向整形机构咨询和预约更多的轻医美项目。她计划找个空闲时间再去打下瘦脸针,“我的咬肌有点大,准备用打针的方式让脸型更瘦点。”
在鼻子完全恢复后,韩菲似乎也忘记了此前自己所经历的疼痛,她对术后效果很满意,心情也随之变得好起来,觉得所有痛苦与焦虑都物有所值。她在照镜子时又开始不满起自己其他的五官,觉得和鼻子不搭,内心甚至涌现起“找个时间把其他地方也做下”的计划。
“年轻人做了一次手术后,很多都会沉迷术后效果,最终成为回头客。”3月8日,刚送走一批客人的张丽终于有时间喘口气,“从元旦节忙到现在就没歇过。每天除了接待初次咨询预约的顾客外,更多时间则是处理此前的顾客希望再次整形的需求。”
她所在的整形医院年初就接到不少预约订单。这让张丽和同事们每天几乎从早上9点开门一直忙到下午6点下班,加班更是常态。在近10个小时里,她不断带领着客人穿梭于导医室和医生办公室,一刻都闲不下来。“现在医院的订单都堆到一个月后了。以前医生每天可能就两三台手术,现在至少四五台。”张丽说。
张丽的顾客名单上近60%都是回头客。她发现越来越多的顾客在体验到医美整形的甜头后,就会主动表示希望对其他部位进行改进的意愿,“做了鼻子想做眼睛,做了眼睛想做丰唇。年轻顾客受爱美之心驱使,希望以这种方式让容貌得以更大的提升。”
相对双眼皮、隆鼻等传统整形项目,玻尿酸、热玛吉、瘦脸针等轻医美项目更容易让年轻人沉迷其中。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中国轻医美市场在2019年用户规模超1100万人,2020年用户规模更是达到1500万人。艾瑞咨询报告称,中国轻医美市场占整体医美市场规模的比重远高于手术类美容整形市场,近年来稳定在65%-70%左右。2019年,中国轻医美市场规模为1191亿元,同比增长15.86%。
“以前打了瘦脸针后觉得脸型很好看,但几个月后发现逐渐恢复成最初的样子,内心肯定没法接受。所以养成了定时去医院打针的习惯。”在进行双眼皮手术之前,林露早已是轻医美爱好者。
“轻医美现在已成为部分年轻人生活的必需品,就像护肤、化妆般已是常态。”林露表示,轻医美主要为注射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能达到美肤、瘦脸等美容需求,但也会逐渐失去效果,想要保持住容颜,就必须持续地做,感觉停不下来。
“上瘾。”林露说,毕竟,“谁也没法接受从美变丑的样子。”
背后:整形火爆亦藏风险
颜值经济时代,年轻人对容貌的追求,还有其他原因。
24岁的王磊(化名)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短视频公司担任UP主,但因为脸上皮肤不光泽而被网友诟病。这让他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的低谷。后来在同事的建议下尝试做了玻尿酸,发现效果不错,这让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去打玻尿酸、瘦脸针等轻医美,维持在屏幕上帅气的形象。”
那些因为长相问题而失去不少机会的年轻人,希望靠整形美容来提升颜值,为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争取更大空间。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荷马仕在《颜值和劳动力市场》中曾得出这样一组数据:一个容貌低于平均值的人每小时少赚9%的薪水,而容貌高于平均值的人每小时则多进账5%。相差的14%放大到一生,则可能让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达到23万美元。
“虽然不是完全看脸的时代,但如果颜值和能力并存的话,肯定机会也要大一些。”王磊说。
在出没于医院的时间里,王磊发现如今选择医美项目的男性也越来越多。据天猫数据显示,2020年“双11”期间,医美医疗订单量环比增长近7倍,其中有近三成订单来自男性消费者。
3月10日,贝壳财经记者以“整形”为关键词在企查查平台搜索发现,国内目前涉及到这一领域的公司机构共18115家,仅2020年内就成立了1108家。
“现在医美市场太热了,几乎随时都能听到新的医美机构诞生。”张丽告诉记者,“不少无法拿到医院机构资质的新入行者,纷纷转而开起医美诊所来切入市场。”
记者了解到,医美机构按照规模和实力分为医疗美容医院、医疗美容门诊部和诊所三个级别。
“三者之间在配备的医疗床、设备、消毒环境级别以及人员资质数量等方面有着本质区别。”张丽说,“美容门诊部和诊所只允许做一些双眼皮、激光美容、注射美容等风险较低的项目,而类似隆鼻、吸脂、隆胸等有难度的项目只能在整形医院进行。”
行业的火爆让不少小医美机构眼红。市场中也逐渐暴露出现各种问题。医美赛道繁荣的背后,是非法行医、医疗事故、专业人才紧缺等多种问题的接踵而至。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美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国内有超过8万家生活美业店铺非法开展医疗美容项目。2019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万家,尽管国家对不同等级的医美机构所开展的项目都做出规范和限制,但其中仍存在15%的机构超经营范围。此外按1.3万家医美机构计算,在非多点执业情况下,正规医师需求数量约为10万名,但实际从业的医美医师数量仅有3.83万名。而在“来钱快、诱惑大”的医美黑产催生下,滋生出大量自称“专家、医生”的非法从业者。
据中整协数据显示,医美非法从业者数量超过10万人,不合法医生约占医美医生总人数的72%。同时还约有14%的合法医师进行不合规操作。
如今,在地铁、公交、电梯等各种场所充斥着大量医美广告,宣传着医美带来的改变,但对其中隐藏的风险和弊端却避而不提。这些狂轰滥炸的医美广告让消费者步步深陷,“三非”乱象更是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有专家提出,医美业发展的乱象,也需要“整形”。
“年轻人误入黑医院而遭遇毁容的消息比比皆是。”张丽说,“整形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在追求美的路上需要谨慎。”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覃澈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陈荻雁 【编辑:李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