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北京支教教师的“雄安生活”:一次中国基层教育的协同探索

2021-03-12 22:39 中国新闻网   苏亦瑜  阅读:4844 

  中新社雄安3月12日电 题:北京支教教师的“雄安生活”:一次中国基层教育的协同探索

  中新社记者 鲁达 崔涛

  “在雄安的3年,我感觉未来的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关键节点在县城和农村。”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课程部主任郭学锐称。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2018年3月,作为北京市教育援助雄安项目中首批援助办学的4所学校之一,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派驻12名教师在雄安常态化工作,12名教师中有留学归来的硕士、博士,有高等学府的客座教授,有北京市的骨干名师,还有各学科的专业达人。

  让雄安学生拥有国际视野

  走进中关村三小雄安校区,与北京总校风格统一的校门、国际标准的篮球场、全新的人工草坪、AI+梦想空间实验室,无不昭示着北京市教育援助为雄安新区带来的“红利”。

  让郭学锐感受最深的还是学生的改变。郭学锐称,目前雄安新区的学生和北京学生相比,欠缺的是更为广阔的视角和知识储备。

  为此,学校开办了一系列名为“生态大课堂”的创新课程,让学习环境不再拘泥于教室,可以在操场上、农场里甚至是公交车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的精气神也发生变化。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担当。“今年疫情期间,我们给学生设计了一堂‘人生大课’,让学生描述他们眼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了解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思考作为一名中国小学生可以为全球抗疫工作做些什么?”郭学锐说。

  据郭学锐介绍,学校曾邀请墨西哥驻华使馆官员和墨西哥小学生走进雄安校区进行文化交流。支教教师还录制了一系列介绍世界各国的“微课”,让学生了解世界,拥有国际视野。

  两地教师“一起做事”的研修模式

  离开北京,来到雄安住宿舍、吃食堂、过集体生活,刘霞感觉回到了大学时代。刘霞是北京师范大学硕士,也是上述12名教师之一。

  刘霞说,她不在意支教生活上的改变,在意的是这里急需改变的教师观念。

  为全面提升雄安校区及周边学校教师素养,该校成立“新时代教师研修工作站”。作为工作站负责人,刘霞通过研讨、工作坊、讲座、研课等方式,聚焦师生日常发生的教育事件开展行动研究。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种简单的经验传输,而是和雄安的教师一起做事,深度参与,共同成长。”刘霞说,3年来两地教师一起合作,跨学科形成了一些特色课程,比如音乐与体育融合,书法与中国古典诗词融合,由两名以上教师共同授课,研究问题的场所也不拘泥于教室,提升教师对跨学科概念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活力。

  “北京支教教师是流水的兵,雄安本地的教师是铁打的营盘,他们才是未来的希望。”刘霞说。

  给管理团队一个“脚手架”

  “我们正在尝试给雄安校区的日常管理建立一种机制,给管理团队一个‘脚手架’,不管北京支教教师在不在雄安,学校管理都会良性运转。”郭学锐称。

  当日,郭学锐拿出一本《学校素描手册》,上面明确了管理团队的职责,并形成常态化机制。管理团队通过参与教研活动、巡楼、观课、数据分析、执教选修课等方式,提出相关建议,对学校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

  郭学锐称,以前学校的管理模式都是因人而异,今年他们尝试做这样一本手册,指导管理团队走进课堂,在思维上从管理转为陪伴,了解学校、教学和教师。

  郭学锐表示,三年来,他们辐射了周边学校教师共同成长与发展,分批次培训全县小学管理团队和优秀教师,加大了与农村学校互动的深度和力度,探索一种北京、县城、农村学校共建共治共享的样本。(完) 【编辑:苏亦瑜】

2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