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汇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2021-03-07 10:38 人民网   苏亦瑜  阅读:1924 

  汇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履职故事)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学校教师支月英代表

  让留守孩子们的笑容更灿烂

  手捧荣誉证书,身佩奖章,前几天记者见到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学校白洋教学点乡村教师支月英时,她刚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是荣誉,更是鞭策。”支月英说,今年全国两会上,她要继续为农村留守儿童鼓与呼。

  支月英在大山里教了40年的书,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发展,比如“一块屏幕”让越来越多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受益于营养改善计划,农村孩子长高了。但是,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对此,支月英一直在调研。

  这些年来,支月英做得最多的调研是家访。“学校学生并不是特别多,而且家都在附近,我平时不在学校食堂里坐着吃饭,都是端着饭菜去学生家,和孩子家里的大人边吃边聊。”支月英说。

  通过这种朴素的调研方式,支月英了解到不少情况:很多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孩子缺少关爱,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等心理和性格。祖辈照看孩子,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不高,还要承担大量家务和农活,教育辅导孩子的时间、精力很有限。

  乡村振兴绕不开关爱留守儿童。通过走访调研,支月英了解到一些有效举措,比如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开发兴趣图书阅览、文体活动、心理辅导等功能,丰富孩子们课后和假期生活。支月英建议,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鼓励支持“留守儿童之家”等机构的建设发展。

  支月英说:“我喜欢看孩子们的笑脸,孩子们笑了,他们的父母就幸福了,乡村就美好了。我的坚守都是为了留守孩子脸上有更多灿烂的笑容。”

  (本报记者朱磊、周欢)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代表

  为了村民们“口袋”“脑袋”都富起来

  马慧娟是宁夏的一名农民作家,近年来她出版了多部记录西海固地区脱贫致富的书籍。自从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她一直关注乡村文化建设。她说:“读书写作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也想用读书改变村民的生活。”

  马慧娟所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是一个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不足5%增长到现在的39%,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开发之初的不足500元增长到现在的近万元。

  “农民群众不仅要物质上脱贫,精神文化上也要‘脱贫’。日子好了,推动精神文化建设正当其时。”马慧娟决心在村里办一个“泥土书香读书社”,号召村民都来读书。

  “记得读书社迎来第一批社员时,只有20个人,其中还有两个人不识字。”马慧娟更加意识到肩上的责任。这几年,她把“泥土书香读书社”作为履职阵地,经常给村民们讲课,帮助村民学习文化知识。有时还以她个人的事例,阐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鼓励村里人多学习、追求梦想。她也会和村民们深入交流,了解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马慧娟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村民重视文化教育。马慧娟举例说,村民苏发大姐虽然不识字,但她的三个孩子一个当老师,一个是护士,还有一个在北京读大学。为了和孩子们有更好的交流,苏发大姐也在下决心学文化。

  如今,马慧娟有个想法,就是把“泥土书香读书社”推广到整个红寺堡区,为更多群众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将继续关注乡村文化建设,希望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村民们“口袋”和“脑袋”都富起来。

  (本报记者刘峰)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乡长贡觉曲珍委员

  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2021年春节,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乡长贡觉曲珍忙得团团转。这是全乡3个村140户农牧民搬入新居后的第一个春节,她走村入户,了解村民生活状况,听听大家的新年心愿。

  贡觉曲珍是土生土长的扎日乡人,见证了扎日乡脱贫摘帽的全过程。“过去,扎日乡因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入选西藏首批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然而,守着天然旅游资源的扎日乡因为基础设施落后,一度成为深度贫困乡。”贡觉曲珍说。

  扎日乡决定走一条因地制宜的致富路——在海拔2700多米的高原上种茶。村民纷纷响应,特别是村里的青年人,不仅积极参与,还成为致富带头人。“如今村民们住上了安居房,家家户户通了电。从扎日乡到隆子县城新建了柏油路,让过去七八个小时的车程缩短到3个小时。”贡觉曲珍说。

  2018年,扎日乡脱贫了。贡觉曲珍和党员干部一起又带领村民实施“高山茶园种植”和“藏白酒加工厂”项目。扎日乡还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2020年,全乡人均收入超过2.7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贡觉曲珍一直在思索:如何乘势而上,让扎日乡更有活力、更加美丽?

  一段时间以来,贡觉曲珍注意到,旅游业搞起来了,但垃圾处理问题紧随而至。如何既让旅游业持续发展,又能打造良好的村居环境?这也是春节期间贡觉曲珍听到村民讨论最多的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准备的提案主题就是“加大乡村环境治理,助推实现乡村振兴”,希望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在乡镇一级设立垃圾处理设施。

  “我们要继续做好产业富民,也要改善村居环境,把扎日乡建设得越来越好。”贡觉曲珍说。

  (本报记者倪弋、阿尔达克)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委员

  用科技支持乡村振兴

  跑遍云南16个市州、60多个县——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去年的履职足迹,为的是与农户近距离交流,摸清云南省农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

  “走访中,我深刻感受到,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农业技术支撑至关重要。”李学林每到一地调研,都会结合当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指导。他还组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为全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编制“乡村产业发展科普丛书”。

  云南是我国鲜切花、蔬菜、水果、野生菌等生鲜农产品的重要产地。李学林注意到,近年来,这些特色农产品外销量增长快,然而冷链物流环节发展滞后,成为影响农产品品质和新鲜度的短板。

  不同农产品对冷链运输有什么不同的要求?不同主体的冷链物流载体体量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去年8月,李学林组织团队前往昆明、大理、保山、德宏等地,先后调研了物流公司、水果批发市场、蔬菜种植产销龙头企业。此后,他又到普洱、文山、保山等地的口岸走访,了解周边国家农产品在进口转运中的冷链物流情况。基于大量调研,李学林牵头撰写了《云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今年全国两会,李学林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支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提案。他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支持农业大省解决农产品产销运输中的基础设施短板问题,重视产地采后保鲜设施的建设,鼓励经营主体建设专业化的产地保鲜处理体系,支持线上农产品流通产地仓建设。同时,还要进一步打造特色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品牌形象,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本报记者钱一彬)

  《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7日 15 版) 【编辑:苏亦瑜】

5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