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稳定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成未来基本政策方向

2021-03-06 11:45 新京报   王思硕  阅读:970 

  稳定和扩大消费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去年我国消费仍是负增长,如何提振消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和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有专家表示,扩大就业,防止返贫,提高老年人尤其是退休人口的收入,这也是在扩大消费。另外,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使他们有扩大消费的能力,是未来一个基本的政策方向。

  科技创新

  今年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报告摘录】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要去功利主义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介绍,“十年磨一剑”这一表述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客观反映了基础研究相比其他应用研究所具有的长期性特点,另一方面也直接体现了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相关政策及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方向:更加强调基础研究中科研人员的内生性作用、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活动的科学规律,全面提高基础研究制度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肖尤丹认为,“十年磨一剑”体现了对基础研究科学规律的尊重,意味着科研人员要戒骄戒躁、坐得住冷板凳,说明科技创新要去功利主义。这也对科技管理体制和科研生态提出了新要求。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就必然要求更为稳定、可持续和健康向上的基础研究政策、管理体制和科研生态环境。

  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益东认为,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加大投入、宽松考核、创新文化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但是头等重要的是破除“五唯”,特别是破除“唯帽子”,让一流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

  刘益东称,一流人才是做出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突破性创新的人才,做出原始创新包括三个环节:做出成果、发表和获得同行承认。目前我国原始创新偏少,人才“帽子”偏多,高端“帽子”人才拥有很大的话语权。正如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的: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

  刘益东认为,破解这些难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在互联网上展示学术成果及突破点、原创点、颠覆点,再列上国际学术前沿公认的同类成果供盘点比较,然后进行学术评价。

  扩大消费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扩大县乡消费

  【报告摘录】

  稳定和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

  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消费仍是负增长。如何提振消费?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表示,长期来看,提升需求依然是经济的核心问题。从过去四十年的经验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低收入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就是重工业产能过剩,但轻工业、耐用消费品销售较旺。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中国居民主体是中低收入阶层,这一群体的收入持续增长,国内市场就可以持续扩大,也可以进一步分享给世界。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使他们有扩大消费的能力,这也是未来一个基本的政策方向。

  曹远征提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就业,就业增长,家庭收入就会增长,会扩大家庭消费。防止返贫方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将表现为隐形收入的提高。加大国有资本划入社保力度,以此提高老年人尤其是退休人口的收入,缩短收入差距,这也是在扩大消费。

  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支撑性力量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宏观经济要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撑性力量。消费问题要解决,一是要让大家有钱,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二是在初次分配上应解决一系列问题。另外,建议研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据我了解,北京送外卖、快递人员月收入能达到上万元,但他们非常辛苦,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要养家糊口,按照现行政策收个人所得税,负担有些大。”姚景源说,“我主张提高个税起征点,那么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就会变成他们的消费。据了解,中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还是比较高的。”

  粮食安全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报告摘录】

  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灌溉设施,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确保耕地安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认为,要保证粮食和农产品供应,首先要确保耕地安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也是14亿人口的生命线”。当前国内十分重视耕地保护,但还存在部分耕地被“非农化、非粮化”利用的情况。

  胡定寰说,我国土地资源有限,耕地如果被侵占,就会影响粮食安全,也会破坏生态,因此国家需要有强制性规定,把耕地红线守好,农业耕地坚决不作其他用途。

  胡定寰认为,目前我国口粮总体保障能力足够,但未来还面临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问题。当前国内整体农业生产水平良好,但机械化生产效应不能得到全面发挥,农村地区一家一户开展小规模种植和生产的情况居多,而充分发挥机械化效果的前提是规模化生产。

  胡定寰建议,未来可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相关制度,普及农业机械,让有限耕地发挥更大生产作用。

  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如何改善农业科研的现状,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与行为研究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静建议,通过多项举措完善现有的科研投入机制,增强我国农业科研能力。

  王静认为,应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建立农业科技更优先发展的投入机制,确保投入强度不低于国家科技投入强度。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使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逐步提高到2%以上。持续投入种业自主创新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重视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平台设施建设,优先布局建设农业领域的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其次,对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机构,加大科技投入比重。

  减税降费

  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提高5万元

  【报告摘录】

  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各地要把减税政策及时落实到位,确保市场主体应享尽享。

  去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里助力企业减负又有好消息传来!

  报告指出,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2014年以来,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4800余万元,叠加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共2300余万元。”全国人大代表、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保春表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力,将更好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2020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通过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洪说,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举措力度大、范围广,去年企业取得的文艺表演收入全额免税,社保费也大幅减免,为企业应对疫情冲击提供了极大支持。

  一系列减负举措支持发展实体经济

  “十四五”新开局,助力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今年减税政策如何优化落实?

  报告亮出了一系列举措: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叶青表示,一系列减负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支持发展实体经济的决心,关键要把政策及时落地、确保应享尽享,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据新华社

  A10-A11版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程维妙 顾志娟 侯润芳 张璐 黄哲程 周怀宗

【编辑:王思硕】
2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