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漫评】期待“共享岗位”走向常态化
绘画/丁燕 文字/冒小波
春运期间,为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上海华铁旅客服务有限公司与上海广达集团“共享岗位”,安排1200余名不返乡的员工自愿到该企业上班,期间员工收入比原岗位增加30%以上。其实,在去年的疫情期间,类似的用工模式在多地就出现了,如网购需求量激增的线上零售企业,就地聘用适合销售和配送的熟练工。
“共享岗位”破解了受疫情影响而产生的“用工荒”,既为企业缓解了生产经营压力,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也为劳动者就地提供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减轻了一定的生活负担。但“共享岗位”常态化仍面临不少困难:一方面,绝大部分“共享岗位”只提供简单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临时的劳务关系可能带来劳动纠纷的隐患。因此,确保“共享岗位”在规范化轨道上健康有序地运行是题中之义。
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从法律、制度等层面不断完善、规范,理清“共享岗位”的劳动性质、适用条件、权利义务等问题,切实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编辑:王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