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教育既是基础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有学上”的问题解决了,“上好学”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农民热切期盼在“家门口”的学校,享受“城里学校”一样的教育。近年,我县秉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大力化解城区大班额、促进城区学校内涵发展的同时,坚持教育公平发展理念,先后实施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乡村学校育人质量、完善乡村学校保障机制等一系列工程,城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差距不断缩小,农村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整治校园环境“烂摊子”。在人们习惯认知里,农村学校成了“烂摊子”的代名词:斑驳陈旧的黑板、简陋的教学用具、杂草丛生的操场、臭不可闻的厕所……近年,我县致力于“薄弱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厕所和运动场地建设。全面铺开乡镇学校“厕所革命”,补足蹲位、升级设施、消除隐患,强化卫生管理;全面开展“洁厨亮灶”工作,做到设备设施统一“提质换挡”,食堂卫生、安全监管“无死角”;对学校校舍及围墙等设施进行了大排查、大整修,新建围墙3000余米。放眼今天乡镇学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品位大幅提升,成为各乡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工程,升级乡村教师“土样子”。“一支粉笔、两块黑板”一直是乡村教师的标配,可如今乡村教师教学设备早已经“鸟枪换炮”。两年来投入资金1178万元,大力推进学校“三通工程”建设,部署教师云办公桌面435套,学生云计算机教室3间,完成全县城乡989间教室的高质量班班通设备的升级和达标改造,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质高速共建共享,让城区优质教学资源更好的服务于乡村教育教学。为农村学生配备学习电脑700余台,乡村教师教学电脑人手1台,乡村学校实现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终端全覆盖,教学点实现“专递课堂”全覆盖,探索人工智能推动规模化因材施教,在操场中心学校等3所学校试点推行AI智慧作业系统应用。推进“余教云”常态化应用,组织参加省、市、县级培训教师800余人次,各种校本培训覆盖教师1260人次,全面提升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推进教师教学融合工程,不扯教学质量“后腿子”。教师结构的失衡、教育信息的闭塞、教研科研的落后,一度让乡村学校成了县域内教学成绩“扯后腿的”“垫底的”,教学质量堪忧。近年,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并优先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对农村教学点学生人数不足100人的按100人的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政府奖励性补贴人均发放2.5万元之外,每年县财政挤出近700万元,用于边远山区教师补助、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在教师职称聘任、骨干教师评任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全方位支持农村教育。乡村教师的“吃香”,让许多教师由原先的“想上去”,变成现在的“想下去”,许多城区优秀教师也争相向乡村支教“回流”。创新开创区域教研活动,打破县域内城乡、校际界线,城区优质学校对点乡村薄弱学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共同教研,精心打造35个“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吸纳乡村教师近100余名参与,仅2020年,就组织开展送教下乡90余课次,示范研讨(观摩)120余节,主题沙龙30余次,发表各类交流教育心得文章200余篇。随着教师队伍的改善,教研水平的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近年来也逐步“水涨船高”,并渐有“逆袭”之势。
推进乡村学校“小荷工程”,丰富寄宿学生“菜盆子”。一碗农村寄宿学生吃的“馊菜”,在杨桥镇新安小学点亮了一个惠及民生的“小荷工程”。2019年10月起,全县3400余名乡村寄宿学生、教学点“自带菜”学生,开始享受晚餐免费供应一个荤菜(教学点为午餐)、早餐免费供应一盒牛奶的服务,2020年普及搭配科学的“营养套餐”,全面改善乡村寄宿学生膳食结构。同时,面向乡村学校寄宿学生推行免费开放热水淋浴、免费提供洗衣服务,极大提升学生生活品质,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改变。各校以此为契机,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就近开辟“小荷菜园”,引导学生积极践行劳动教育,实现蔬菜自给自足;在学生宿舍开展“小荷夜听”,按时播放励志故事、学生征文,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随着小规模教学点的撤并,县政府每年投入150余万元,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采取“智慧校车”管理,开展乡村寄宿(教学点)学生发放补贴或免费接送服务。“小荷工程”的实施,使乡村学生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改善,成功地将该项民生工程办成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的德政工程。
来源:新余日报 通讯员黄晓英、黄志勇
编辑:黄佳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