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不能只收割“青春红利”
张敬伟
春节过后,就业市场往往呈现两极现象:一方面是持续多年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用工荒”,另一方面是一些领域和用人单位招工过于苛刻。今年春节是“就地过年”,节后就业市场中,前一种情况不大突出,后一种情况仍然比较突出。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春节过后,招聘就业市场暖流涌动,但不少企业招聘都要求“年龄限35岁以下”,有的甚至提出“员工90化”。当下,不少用人单位仍然热衷于收割“青春红利”,靠青壮年人力资源参与同质化、低水平市场经营竞争。这种状况,导致“35岁+”与“40岁、50岁阶段”人群一道成为“就业困难人群”,面临失业、家庭收入下滑等困境。
职场聚焦“青春红利”,原本有其合理逻辑。35岁之前,无论高低学历还是男女性别,都是年富力强和积累一定职场经验者。职场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事业需要和成本核算,自然会聚焦“青春红利”。从市场经济的趋利原则出发,给求职者设定35岁的职业线,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从完善公共管理和保障民生福祉的角度看,用人单位设定“年龄限35岁以下”的门槛,既不合法也不合乎情理。这种收割“青春红利”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年龄歧视,和学历歧视一样,是市场选择下的纯粹功利主义。
其实,无论是西方国家由“看不见的手”主导的市场经济,还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都不可能在就业市场中对市场主体完全放任不管。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彰显,一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所以,为了增加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释放民生红利的就业政策,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社会招录,实事求是兼顾市场利益和社会效益始终是应有之义。
在市场层面,社会民生的现实感受依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方面,中国14亿多人的人口基数,使得就业压力始终很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升华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全球竞争,人才更迭的速度也在加快。市场竞争的严酷和科技迭代的加速,使得职业领域的中年危机提前到来。
另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人口红利期已过,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后劲不足,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导致各行业招工“胃口”越来越高。面对越来越多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人,35岁的“中年人”自然就失去了许多职场选择权。
市场可以功利化,政策不能放任不管。毕竟,虽然35岁“上有老下有小”,且干劲不如20岁、30岁的时候,但是这个群体有经验有韧性,而且对职业的忠诚度很高,他们不会再有太多“人挪活”想法。所以,35岁这个群体依然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而不是所谓的成本负担。何况,他们也曾有过火热的青春,而且每个人也都会老。即使从常识情感出发,就业市场也应充分尊重这个年龄段的求职者,给予他们最真切的关怀。
要让市场不歧视这个年龄段的求职者,需要公权机关和公共事业部门作出表率,包括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都不能设置35岁这个尴尬的红线。果如此,市场环节的职场求职,自会好了许多。
人是社会的人,也是职场的人,无论青春年少还是人过而立或者到了中年,甚至到了中老年,职场都不应该有年龄歧视。基于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考虑,就业市场也应对中年求职者予以适当关照和倾斜。 【编辑:王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