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矿工曾经下井挖煤的总平巷。摄影丨江西日报记者刘启红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远景。 摄影丨江西日报记者刘启红
▲青年毛泽东来安源考察时住过的民房。摄影丨江西日报记者刘启红
江西日报记者 刘启红
红色寻访
初春时节的萍乡,满目锦绣。这座百年工矿城市,曾因发轫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而闻名中外,由此而提炼出的“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更成为当地谋事创业的强劲精神动力。
连日来,记者行走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发生地,从一次次燃烧煤城百年激情的红色叙事中,深深感受到这片热土上的革命热情。
时代之问:为何是安源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谈及安源的“红”,绕不开安源的“黑”。
十九世纪后期的晚清,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大门,在追赶世界工业革命的潮流中,推动了大机器生产的发展。作为当时主体能源的煤炭,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有着丰富煤炭资源和良好开采条件的萍乡,一举登上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舞台。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创建铁厂,继而在大冶兴办铁矿。为解决钢铁冶炼中煤焦短缺的问题,1898年,盛宣怀在江西萍乡开设煤矿。1908年,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组建成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股份公司,一举成为当时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钢煤铁联合企业。当局为降低煤焦运输成本,在詹天佑的主持下,耗时6年多修建了从萍乡到株洲的铁路。1906年,路、矿相继完工投产,合称安源路矿。随着汉冶萍公司的发展壮大,安源路矿工人的数量与日俱增。产业工人与路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相结合,成为中国近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
“少年进炭棚,老来背竹筒,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正如这曲悲歌中所形容,安源的路矿工人们从建矿、筑路的那天起,就不断地为反抗压迫和剥削而“怒发冲冠”,一直在与当局反动统治进行不懈斗争。1920年,安源路矿产业工人壮大到1.3万余人,成为那个时代最具先进性、坚定性、组织性的革命力量,已然为路矿工人运动准备了“条件”、提供了“土壤”。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和他们的战友们敏锐地洞察到了这种犹如火山爆发前的革命力量,决定趁势而为,将安源工人聚拢起一个“拳头”,狠狠地砸向旧世界,给反动当局以迎头痛击。
时代之名:享誉工运史
背倚苍山,虎踞龙盘,仿照人民大会堂造型而建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四面植满了挺拔的云杉翠柏。纪念馆上方正中,青年毛泽东瓷像巍然矗立,下悬邓小平同志手书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纪念馆外的草坪中,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三人的全身塑像个个形神兼备:毛泽东手持油布伞,英姿勃发;刘少奇手握拳头,大义凛然;李立三身着长衫,沉着冷静。记者肃立在雕像之间,眼前瞬时浮现出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他们领导安源工人进行英勇斗争的场景。
在纪念馆内的展陈中,一首由李立三等俱乐部负责人合写的《劳工歌》十分醒目:创造世界一切的,惟我劳工;被人侮辱压迫的,惟我劳工。世界兮我们当创造,压迫兮我们须解除。造世界兮除压迫,团结我劳工。萍乡市精神文明建设宣教中心主任田金河,曾任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讲解员,这首《劳工歌》她足足吟唱了14年。回忆起在讲解中给观众唱这首歌的情景,田金河至今仍动情不已:“每唱一次,我的心灵便经历一次洗礼,深深地被万千安源工友敢于斗争的精神所鼓舞。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为讲好安源故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安源,有多处革命遗址:毛泽东在安源考察时住过的八方井44号;刘少奇和路矿当局谈判的安源公务总汇大楼;李立三开办工人补习学校的五福巷……一处处遗址,走过烽火岁月,安静诉说着一代伟人的奋斗青春。此外,安源还有多个第一:中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支部——中共安源支部,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经济组织——安源工人消费合作社,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安源党校,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工会大厦———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这一个个“之最”,名垂革命青史,有力佐证了红色安源的独特魅力。
安源,由此被中共中央誉为“无产阶级的大本营”,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这里到处流淌着革命家的气节与坚贞,到处践行着革命家的初心和使命。
时代之选:安源为何能
走进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一组反映刘少奇与路矿当局谈判的展陈群雕,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组塑像高度还原了当时的情景,目之所见,伟岸与卑劣、崇高与宵小判若云泥。放眼望去,桌上的搪瓷茶杯似乎还冒着热气,空气中仍然弥漫着紧张气氛。这是一道令人热血沸腾的红色风景线,正是这道风景线乃至以后千千万万道类似这样的风景线,绘就了繁花似锦的当代中国。
在红色安源推演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之后,毛泽东和他的同仁已然掌握了中国的走向,并最终带领中国迈向了寻求独立富强的壮丽坦途。
人们不禁要问,在那个白色恐怖、风雨如磐的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多次工人运动,几乎都遭到了残酷镇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何独独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能够成功?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资料研究员、江西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张丹经过长期比较研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她认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为什么“能”,可以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
从外部因素看,一是湘鄂军阀之间矛盾重重、内斗严重,给了地处湘赣边界的安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且当时安源的工人组织具有较强的严密性与坚强战斗力,路矿当局不敢对工人轻举妄动。二是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和1922年8月劳动立法运动的开展,推动了全国罢工高潮和工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为安源加入第一次工运高潮提供了有力的造势环境。
从内部组织看,一是安源党组织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从毛泽东第一次到安源考察工人生产生活状况,再到大罢工的爆发,安源党组织始终坚决执行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指示精神,以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为行动准则,对即将到来的工运高潮做出了正确的政治判断、政治领悟。二是安源党组织加强了自身的组织建设。安源工人在1922年2月便建立了全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组织,随后又建立了自己的工会组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保证了党组织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对工人运动的绝对领导。三是安源党组织执行了灵活的斗争策略。毛泽东指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采取“哀兵必胜”的策略,劝诫工人勿骄勿躁、团结统一。刘少奇、李立三领导安源工人以博取同情为突破口,并对工人群众开展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还团结和争取了更多的中间力量,从而使大罢工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与支持。
从历史传统看,一是安源路矿工人历来有敢于与对立阶级斗争的勇气和传统。安源路矿工人自1898年以来,有文字记载的斗争就有8次,对1922年9月的罢工而言,又是一次革命传承的范例。二是安源路矿工人的历史来源,除萍乡本土以外,主要来自湖南、湖北等地的破产农民。这种工人来源地域相对集中,身份相同的结构,使安源工人更具有认同感和组织感,对迅速组织工人起来罢工更具可能性和效用性,这也是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有别于广州、上海工人运动的因素之一。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在中国工运史上,都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光耀千秋。我们更有责任,把这段红色历史挖掘好、利用好、传承好。”张丹感慨地对记者说。
张丹所言不虚。作为一座中国近代史和红色革命史绕不开的城市,安源区乃至萍乡市,正在做大文章,在唱安源“红”的同时,致力唱“红”安源。如今的安源,已融入红色旅游的经典线路,与井冈山、韶山连为一体,成为中国红色版图中的亮丽名篇。
假以时日,红色安源当更“红”!
专家视点
传承百年安源工运红色基因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安源路矿工人运动100周年。从1921年至1930年的安源工人运动,横跨了从建党初期到中央苏区建立之间的一个重大革命节点,是党早期的重要革命重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写下了辉煌篇章。
领导工人运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任务和主要革命方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尽管领导了无数工人斗争,但直到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在政治、经济和理论上的胜利,才有了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成为引领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政治影响力。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在党组织领导下,在组织建设、经济建设、法制建设、廉政建设、文教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在局部区域的政权建设体系,是个“半政权机关”,成为“二七”惨案后全国硕果仅存的工会组织,被中共中央誉为“无产阶级的大本营”,也为党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和苏区时期的红色政权建设,提供了最初的经验参照。
安源路矿工人从党成立早期的工运高潮,到北伐时期的工农运动结合,再到秋收起义的武装斗争的历程,完整演绎了党领导无产阶级从城市中心的工人运动向农村主战场的农民运动,再到工农武装割据的波浪式转型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导中国工人运动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性地实现中国化的历史转变过程,为党成功找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救国之路。
回望安源工运百年,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安源是工运摇篮、红色热土,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纪念党的百年华诞为契机,凸显红色资源富集的地缘优势。一是要唤醒安源红色记忆,安源红色场馆、遗址遗迹众多,要坚持点面结合、多措并举,强化建设、管理和利用,使之成为唤醒广大干部群众红色记忆、学习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的红色课堂。二是要讲好安源红色故事,围绕“谁来讲”“讲什么”“怎样讲”,生动化、对象化、通俗化讲好、讲清、讲透中国共产党在安源的初心使命以及安源历史辉煌的故事。三是要挖掘安源革命精神内涵,安源工人运动的历史主题是追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中所孕育形成的安源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精神谱系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传承作用。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资料研究员张丹)
红色感悟
真理光芒永不褪色
刘启红
每一次走进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就如同走进一条幽深的历史深巷,仿佛让记者穿越了时空,见证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中发生的一切,并切身感受到了革命者的担当、力量与从容。透过这场“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的工人运动,记者被其中所蕴含的真理所深深折服。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一身青布长衫、双目炯炯有神的青年毛泽东,拨开湘江雾霭,先后多次踏足安源。他扑下身、沉下心,深入农村、工矿进行社会调查,撒播革命的火种。在安源,毛泽东和战友们一起,与矿工促膝谈心、同枕共眠,体味了矿工们的苦难与煎熬,读懂了矿工们的热切与虔诚,让深埋的革命火种化为战胜一切反动势力的洪流。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掌握了安源路矿工人所思所想所急的第一手资料,发动工人运动才有充分的保证。放诸当下,我们必须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做基层的学生、做群众的学生、做实践的学生。
团结就是力量。1921年,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的毛泽东来到安源,一边深入矿场调研,一边宣传马列主义。一次,一名矿工向毛泽东哭诉:“矿工如果死在井下,工头只给家里补偿16元。一匹马还价值60元呢,我们工人的命真是连牲口都不如。”另一名工人说:“有什么法子呢?只怪我们命苦哇!”“不对!我们受苦不是什么命里注定的,而是资本家压迫剥削的结果!”听到这里,毛泽东随手捡起一颗石子对工人说,“一个小石头,一脚就踢开了;如果用石灰把很多个小石头砌在一起,就不那么容易搬动了……我们要组织团体抱成一团。”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路矿工人同仇敌忾,此次运动才最终取得成功,这是团结一致的必然结果。放诸当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必须“兄弟同心”,才能“其利断金”。
真理光芒,永不褪色。
党史链接
安源路矿,是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路矿两局共有工人1.3万余人。安源路矿工人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的压榨下,过着悲惨的生活。
由于产业重要、工人众多而且富有反抗斗争传统,安源路矿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初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区域。1922年9月初,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来到安源,考察发动安源工人罢工,以及与粤汉铁路工人罢工相呼应的可能性。在此期间,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商定了斗争纲领和行动方案,党支部遵照“哀而动人”的策略思想,领导工人俱乐部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为罢工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并在报纸上发表致劳动组合书记部和全国各工团的快邮代电,揭露路矿当局破坏工人俱乐部的阴谋,告之已向当局提出最低限度要求条件,吁请援助。并决定成立罢工指挥部,以李立三为总指挥、刘少奇为工人俱乐部全权代表,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为基本口号,以增加工资、改良待遇、组织团体三项为目标,据此提出17项要求条件。
9月14日零时,罢工开始,工人如潮水一般涌出矿井,高呼“罢工!罢工!”9月16日上午,当局和戒严司令以请工人代表商量解决办法为名,邀约刘少奇去戒严司令部,武力胁迫刘少奇下令复工,刘少奇断然拒绝,并严词驳斥。各处工人闻讯,纷纷赶来保护刘少奇。数千工人将戒严司令部所在的矿局公事房团团围住,呼声如雷:“谁敢动刘代表半根毫毛,我们就要打得路矿两局片甲不留,让路矿两局全体职员不得生离安源!”最后,当局终于被迫派全权代表与俱乐部谈判,经过激烈争辩,9月18日上午,三方代表正式签订协定。至此,这场罢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
编审:冯星星
监制: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