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大理2月21日电 题:云南大理“洋村长”的中国乡村“牛”生活
作者 韩帅南
“‘牛’在中国农耕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象征着踏实、极致和无私。”牛年正月初十,与中国结缘36年的美国人林登(Brian Linden)向记者谈起他对“牛”的理解。
自1984年第一次来中国后,林登就爱上了这个古老又富有生机的国家。2004年,林登夫妇辞掉美国的工作,卖掉房子,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中国,想找一处乡村定居。因为在林登看来,“中国文化的灵魂,藏在乡村里。”
辗转多地后,他们对云南大理苍山洱海间的喜洲镇一见倾心,便在喜洲城北村定居,并在此展开了他的“牛”生活。
喜洲曾是茶马古道重镇和中转驿站,镇上保留着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白族院落。林登夫妇花费数年时间,将民国时期著名商人杨品相的府第“杨品相宅”修旧如旧,聘请50余名当地白族村民为工作人员。又与美国西德威尔高中、纽约大学等多所学校合作,将这座老宅打造成集精品酒店和教育文化交流营地为一体的“喜林苑”。
“西方对中国有诸多误解,我要把原汁原味的中国传递出去。”林登每年都会邀请外国学生到喜洲研学,将当地的文化、生态、民俗风情等作为学生们的学习案例。
2020年,新冠疫情让喜林苑暂停营业数月。“我们需要慢下来,就像‘牛’一样,以更加踏实、沉稳的态度做事。”林登也放慢脚步,带领团队用三个月对“杨品相宅”进行修整维护。维修间隙,林登开始写书,“我把在中国农村的一些体验写进书中,希望世界能更了解中国。”
当地村民亲切地称林登为“林村长”,村里的孩子学英语,他会耐心指导;有村民生病,他定会去问候;有外国游客到访,他会带他们体验纯正的白族文化。
进入牛年,林登展开了一项很“牛”的计划。他正带领团队在大理沙溪镇石龙村推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石龙村保留着原生白族文化和浓郁乡土气息,这里曾有利用夯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但随着水泥建筑增多,这项传统正逐渐消失。
“当地居民希望恢复夯土建造的房屋,我们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对居民们的诉求、当地土壤和建筑风格进行研究。”林登介绍说,目前,团队已在石龙村对面的湖岸上新建了一座融合传统夯土与现代美学的实验性建筑。“我们也在帮助石龙村开发新的文旅线路,提升其对高端游客的吸引力。”
“云南有如此丰厚的资源,我们需要去维系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林登说,就像“牛”所代表的无私,人类不应以“唯我独尊”的态度对待自然,而要尊重自然与传统文化,“有风景、有文化、有人情,才是中国乡村最美的样子。”(完) 【编辑:李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