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陂下的“喊船”民俗。摄影|张东明
湾里罗亭镇上坂关公灯。摄影|刘昕霆
南丰傩舞。摄影|王祺
曾悦之
牛年的春节有些特殊,就地过年成了一个热词。牛年的春节又和往年一样,喜庆、热闹、祥和。全省各地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与消费需求。年俗作为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春节的欢快氛围里,又一次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一句“福气坨坨”就能感受到南昌人的新春祝福;当“喊船”的调子响彻吉安的富水河畔,“上坂关公灯”即将在湾里罗亭镇的星空璀璨开来,而瑞昌的剪纸早已贴进了千家万户。一些地方早年扮“叫花子”过“穷年”、给老鼠办“宴会”的落后旧俗已经绝迹,而在赣少数民族的传统过年方式仍在传承里得到了弘扬……那些绽放在赣鄱大地上的年俗印记,你经历了多少?又还记得多少?
风月无古今,赣鄱水悠悠。就让我们在江西人的喜庆年俗里,感受不一样的文化乡愁。
方言里的江西年俗——
南昌人在“福气坨坨”中开启新年
江西各地方言独具特色,其中,南昌方言在年俗传统中运用的最为生动。
沉浸在新年吉祥喜庆氛围中的南昌人,见面第一句话喜欢跟对方说:“恭喜发财,福气坨坨”。
“福气坨坨”是南昌人方言里专属拜年语句。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昌文化研究者黎传绪介绍,“福气坨坨”这句祝福语还体现了南昌人对“福”的认识。南昌人将这句祝福具体化,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
春节里“正月”是重要的日子,南昌方言中,春节前几天被称作为“新年正头”,但在这里,“正”不念“zhēng”,而念“zang”。黎传绪解释,据说这是因为古时,秦始皇叫“赢政”,所以人们必须避讳,只好把“正”念作“zang”,现在全国很多地方不这样念了,唯独南昌还保留了下来。
在南昌方言中,具有南昌特色的拜年方式和祝福还有很多,如见着老人,一律说“活到一百二十岁”;见着小孩,一律说“望(南昌话发音mang)长望大”“勤快不偷懒,大了当老板”;见着女性,一律说“客气(南昌话中漂亮之意)得像画纸上的菩萨子一样”。南昌人还常说:“人追(此处南昌话读sao音)财一路拐,财追人一路进”。
此外,南昌人还有一句民谚不得不提,那就是“上七大似年”,这句妇孺皆知的民谚,充分表达了南昌人对初七这一天的重视,它的意思是说正月初七和除夕一样都是过大年。过去,在正月初七,还有吃“七样羹”的独特传统。“七样羹”即将七种蔬菜混合在一起煮熟食用,现今南昌人都将其称为“糊羹”,“羹”与“更”谐音,有更新之意。
2
非遗里的江西年俗——
在传承中跨越古今对话千年
湾里罗亭镇上板村曹家自然村,这里因为非遗“上坂关公灯”而扬名,作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坂关公灯”是湾里农历新年期间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
“每年的元宵节期间,我们在罗亭镇都会有灯会表演。这项仪式现在已经承续了百年。”南昌湾里上坂关公灯代表性传承人曹敦炎介绍说。
“上坂关公灯”是南昌市湾里罗亭镇上坂曹家村一种独具特色的古老民俗活动。五百年前,曹家族人为了感激关公在华容道之战放了曹操,定于每年元宵节舞龙灯,庆丰收,祭拜关公。故此灯取名“关公灯”。
根据曹家村习俗,每年春节,曹家要按人口出资制作灯具,从正月初七起,请巧匠做灯头,尾灯各一架,各户自做一条板灯,至正月十二日全部完成,并从当天晚上开始,由尾灯领十条左右香灯,轮流到各户拜年,至正月十四晚上。
在吉安,这里春节期间都会举行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喊船”仪式。吉安青原区陂下古名潭溪是一座千年古村,“喊船”是这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传统的民间习俗。
吉安的“喊船”仪式安排在农历正月三十。仪式这天,周边的男女老少都赶到古名潭溪,在富水河畔,他们围观一群穿着黄色颈装、腰束黄绸带的壮年男子抬着镀金龙船,并舞者长龙穿行在百年历史的古街老巷。喊船名为喊,实则唱,有号谱,有唱词,有锣、鼓、钹、镲、唢呐、二胡等乐器伴奏。围观的村民举彩旗、抬龙船、赶长龙、执銮架,演绎着生动的民间图景。
年关将近的日子,豫章剪纸传承人沈哲被南昌市文化馆、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等地邀请定制剪纸作品,他们打算在农历新年来临之前,将部分豫章剪纸作品赠阅到市民手中。
在南丰,这里的傩文化举世闻名。沧朴而古老的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着古老的中华文化,为一代代百姓祈祷这一平安和吉祥。经过漫长的洗礼与革新,逐渐演变成为民间舞蹈,如今傩舞是抚州四大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
三千多年来,南丰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分布区之一,南丰傩舞,极其明晰地保留了自西汉初年以来傩这一古老文明传承的印记,被誉为“中国民间舞蹈活化石”。
从大年初一起傩到元宵结束,跳傩,成了南丰上演的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在江西,以南丰傩为代表的跳傩仪式,已然成为江西年俗中举足轻重的文化活动。
3
少数民族里的江西年俗——
“闹年”“拉乌龟”“压鸡嘴炮”庆新春
与汉民族的新年相比,在赣少数民族的春节在与赣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味,因文化的差异性,他们的过年方式带有鲜明的属性。
在赣少数民族主要包括瑶族、黎族、苗族、畲族,主要分布在全南、吉安、贵溪等地。
在赣的苗族主要集中在吉安地区,经过多年演变,其特有的风俗习惯虽然有些淡化,但关于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依然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吉安市吉安县天河镇的樟树陂村是赣地苗人的主要聚居地,过去各地苗族过年的时间很不一致,大多数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因此,在江西境内的苗族人,农历十月开始过年。
在大年夜,祭山和拜先人,拉开了苗家人过大年的序幕。在吉安地区的苗族,至今依然保持着这一习俗,有“先祭祖再闹年”一说。苗家人总会以笙歌韵舞贺新春,这种集体“闹年”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也是当地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刻。
不得不提到的是在赣苗族人过年的“百狮会”。周邻四乡的苗家人舞着近百头狮子云集而来。“百狮会”所包含的项目颇多,有迎狮、盘狮、考狮、抢狮及狮子登高等,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江西境内的黎族人主要分布在萍乡市莲花县良坊镇的冲头黎族村和神泉乡的棋盘山黎族村内。在黎族的春节习俗中,往往要提前备好柴米酒肉。在主要用柴火做饭取暖的年代,黎族人会在腊月砍好接下来一个月所需的柴火,因为春节期间是禁止砍柴的。按照黎族的传统习俗,人们在除夕夜团聚在一起围炉吃年夜饭,还要准备糯米糕供奉土地爷。
在莲花的黎族村,农历大年初一,雄鸡啼叫过第一遍后才能燃放鞭炮,这种习俗被称为“压鸡嘴炮”,随着时代的变迁,放鞭炮的习俗正在改变。过去,黎族人在闹元宵时,既会唱山歌、跳传统舞,还会举行一种名为“拉乌龟”的竞技活动。所谓“拉乌龟”,其实就是将一条绳子的两端各绑在两个人的腰上,然后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拉,谁能将对手拉过来,就获胜。虽然很简单,但往往能引发围观群众一声高过一声的加油呐喊,热闹非凡。
“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买蛋去,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肉猪,二十七杀现鸡,二十八杀水鸭,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晚团圆酒。”这首描述瑶族人年俗的民谣,可谓把过年的行程安排的妥妥帖帖的。
在赣的瑶族人主要分布在赣州市全南县的陂头镇内的瑶山村。春节期间,瑶山村最为热闹的要数“朝皇”仪式。所谓“朝皇”,就是瑶山村人向“女神”许愿或是还愿的情感表达仪式。仪式时间不尽相同,有的为三天三夜、有的是三夜二天、有的则只有二夜一天。这种借助歌舞娱神、娱人的祭祀仪式,使得瑶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在瑶山村传承至今。
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广东东部,现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等地,也是江西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江西共分布有七个畲族乡。
在吉安永丰县龙冈畲族乡的畲族,过年只流行吃“年午饭”。赣州南康市赤土畲族乡大年初一则要吃素。在樟坪畲族乡,每到大年初一,马灯舞是这里过年期间的盛大节日传统,舞马灯时唱的歌带有浓郁的畲族山歌情调,在音乐的伴奏下,各种彩灯以跳为主,花旦和花古公以唱为主,载歌载舞,引人入胜。
此外,畲族人的传统里,从大年初六开始,家家户户就会拿着供品到祠堂参加祭祀活动,祠堂会燃起一把火,直至正月十五祭祀结束,火才能被熄灭,每家每户都会派出代表,二十四小时守住这把火。
时至今日,在赣少数民族过年时仍保留着不少他们特有的生活习俗。随着观念的改变,有些繁复的礼俗正在淡化。
4
渐行渐远的江西年俗——
五花八门的习俗记录时代变迁
过去,很多地方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出现了很多趣味年俗。那些浓郁的地方风味尽管有些已渐行渐远,甚至消失在时间长河里,但它却记录了江西年俗的变迁。
与其他饭菜不同,九江人年夜饭上的鱼是不能碰的,它属于一种装饰品,象征着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因此要留着。如果有小孩调皮地吃了一口鱼,大人就会象征性地打小孩几下屁股。
苗族人过大年,未婚女子往往是主角。如苗族姑娘有在大年初一早晨抢头水的习俗,谁挑到了寨子里水井中的第一桶水,就会被誉为全寨最勤劳、最受欢迎的姑娘。当天,苗家姑娘还会三三两两成群结队地去邻居家的菜园里“偷菜”,既不能“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异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息息相关。
她们能“偷”的只有白菜,“偷”的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时不需要害怕被发现,因为被“偷”的人家并不会责怪她们。
“偷”完后,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吃得最多的那个姑娘就能早得意中人。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苗家少女过年“偷菜”仅仅只作为一种仪式,或被编排成表演项目而存在。
新春佳节,人们说的往往都是“恭喜发财”的贺语,然而,但在九江湖口、瑞昌一带,过去却有“叫花子年”的说法。在过去生活水平普遍不太好的年代里,除夕这天,有债务在身的人为逃避债务,往往会特意到郊外田埂上风餐露宿。甚至有的村庄在除夕之夜,全村男女老少携带食品到田塍地坎吃年夜饭。因此,扮“叫花子”过“穷”年成为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特殊过年方式。这样的年俗,在如今已完全绝迹。
而在旧时的九江、上饶等地,元宵节期间,当地人会给老鼠“老鼠宴”,这天不仅通宵不关灯,还会打开粮仓供老鼠享用。当晚,妇女不能动针线、剪刀,以防新年被鼠咬。不过,在旧时的宜春上高等地,春节期间老鼠的命运却迥异。元宵节当晚,人们要用灯照黄毛老鼠,取赶走“偷粮破财的黄毛鼠、请进财神爷”之意。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这些年俗记忆已经淡出了现实生活,而积极健康、欢乐祥和地过大年,才是“年俗”正确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