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弹奏“全省同上一堂课”的优美旋律

2020-02-07 17:00 江西省教育厅    阅读:1997 

“2月10日起,江西统一安排中小学生在线上课”;

“开展好延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在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

……

如何将最优质的师资力量用在线上教学?如何为全省中小学生呈现线上精品课程?

连日来,省教育厅精心选师——从全省选拔省级特级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设区市以上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等共计362名优秀教师,担纲相关学科线上授课;精心备课——虽然无法现场“零距离”交流,但每一堂线上课程都在网络里集体备课“面对面”碰撞,同时由省市教研部门指导审核,确保每一堂课都成为线上精品课。

力量凝聚,智慧集聚,一堂堂精品课不断出炉。而在这些精品课出炉的背后,则有着一张又一张熟悉的面孔,以及面孔背后的动人故事。

故事一:“哺乳妈妈”的上千个电话

作为南昌县洪州汇仁学校小学三年级的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虽然只有32岁,但涂莎莎是见过“场面”的。她曾在南昌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竞赛中夺冠,也曾被表彰为南昌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但是,这次成为全省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教师,她却感到了无比的压力。

自己的孩子尚在哺乳期,录课任务时间紧、要求高。“能参加这次任务是作为教师的光荣,我没有理由退缩。”涂莎莎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埋头备课。

手头上还没有四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师用书,涂莎莎就和省、市、县教研员们一起钻研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构思大的学科板块、环节,小到一句话、一个词怎么说,日复一日,团队成员反复琢磨、精雕细琢。

课程录制完毕后,涂莎莎查看了自己的手机通讯录,吓了一大跳。短短两三天时间,她与指导她的教研员们就有几百条通讯记录,通话时长超过了1000分钟。“特殊时期,很多录课时需要用的东西都没有,但只要我一个电话,教研员们,还有我的同事,都是二话不说,为我提供各种帮助。”说着话时,涂莎莎的儿子仿佛懂得了妈妈的话,呵呵地说了起来,仿佛在传递着她对母亲的祝福和所有付出心血劳动的教师们的感恩。

故事二:“挑战第一次”里的冷与热

接连的阴雨天气,南昌有点冷,但南师附小玉泉岛校区一年级老师吁丹的心头却是热乎乎的。

也就在这些日子里,吁丹接受了14年教师生涯以来的“挑战第一次”——担任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线上课程《挑战第一次》的录制。

面对镜头,一切都是冷冰冰的,没有观众,更没有学生。站在三尺讲台上可以口若悬河,曾拿下江西省赣教杯道德与法治课堂竞赛第一名、江西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执教案例省级优课的吁丹,却有些心慌了。

要录制好《挑战第一次》,就必须挑战好自己的人生第一次。心慌之后是沉静,沉静之后是理性思考。不生搬硬套线下教学,最大限度还原真实上课场景,既推进同线下课程无缝连接,也充分设计线上教学互动,穿过“荧屏”带领学生理解领悟,学有所获。

定下思路后,她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听取团队备课老师的意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有时为了一个教学环节如何更好地呈现,都是讨论到深夜。之后,吁丹找来7岁的儿子罗锐言,帮着录音频、视频,一方面,征求同样正上小学二年级的他的意见,一方面自己反复观看录制的视频,推敲打磨。有时候,为了线上录课,每天都是到三四点才睡觉。

“当我听到团队教师的鼓励,当我听到儿子不时给我的掌声,我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流。”顿时,吁丹的眼里,镜头前不再是冷冰冰,她仿佛已经看到了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在荧屏前目不转睛,与她共同“挑战第一次”。

“这个第一次让我难忘。”吁丹说,接下来,她还会和她的“战友们”一起在班级群线上解答问题,让《挑战第一次》难忘。

故事三:“大地板书”里的春天色彩

虽然有着18年的教龄,但讲起这次线上教学的备课,九江市双峰小学语文老师余永萍用两个多来形容:困难多,但办法也多。

疫情面前,无法像平日里那样备课、写教案后,打印出来再修改。宅在家里,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手机和电脑。“时间这么紧,4天时间里要录制3节课。”余永萍感慨,她特别感谢省教研室组织的专家团队。每天,他们以分钟作为计算单位,就教学单元、课件设计、PPT的科学性,规范性等问题,通过微信群、电话,针对教材把握、教法应用、无生课堂等教学特点,反复研磨教案。

“现在是春天,虽然是在无生课堂里,但我希望能让孩子们同样感受到春天的色彩。”余永萍在线上教学中,将讲授课文《燕子》《昆虫备忘录》,这些文章都和春天有关。如何在自己的课程里,让孩子们读到春天的色彩?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是板书,但家里没有黑板,如何练习板书?余永萍想到了楼下的地板。戴上口罩,拿好粉笔,横竖撇捺折,在地板上,写了擦,擦了写,一遍又一遍,地板上一行行隽秀的楷书规范字,仿佛与一旁冒出芽来的嫩绿呼应起来,描绘着“燕子双飞去,来时春正好”“昆虫齐鸣”春天色彩。

“写得多了,信心也更足了。”余永萍相信,春天的色彩里,定有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故事四:13个小时汗流浃背只为孩子们20分钟内“动”起来

“尽量让孩子们在20分钟内动起来。”这是赣州市章贡区教学研究室教研员黄福娇,作为江西省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接受的一大考验。

无生的世界里,孩子们都不在你的眼前,且家庭不同、环境不同、场地不同,同时还面对着器材受限,如何能创新体育锻炼课教学,打破课程框架,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面,一起动起来,确实很难。

作为赣州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福娇与工作室的老师商量了一遍又一遍。“首先,我们把便于孩子操作受限考虑了,各种预设都要设想到。”黄福娇说,器材方面选择了一块垫子、一根跳绳,贯穿始终。“关键在针对孩子的能力、条件等,注重通过活动带动家长共同参与。”虽然黄福娇说得轻描淡写,但录制视频课却格外辛苦。从早上8点录到晚上9点,纵横13个小时的时间里,录课的老师基本没有停止过运动,汗流浃背,衣服湿了在空调下吹干,再继续录制,湿了干,干了湿,一遍又一遍。“我们希望在这个特殊时期,通过这样的课程,给孩子、给每一个家庭带去温暖和力量。”

其实,这段时间,黄福娇每天下午5点到晚上10点,还要到疫情防控点值班。“很辛苦,但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

_

故事五:“宅”在家里同样可以零距离

这一段时间,早上一起床,王莉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点开微信群,看看心理健康学科授课教师们的对话。继而,她会加入其中,开始这一天的工作。

在平时,王莉就很拼!她既是江西财经大学附属中学心理专职教师,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还是全国心理健康工作优秀校长、南昌市百名优秀教师、南昌市心理健康学科带头人。自然而然,心理健康学科线上课程审核人的担子,就落在了她的肩上。

在微信群里,王莉每天重复着几件事:了解授课老师的背景和已有风格;线上开会确定课程主题;反复推敲,希望能给孩子们最接地气的、最符合心理年龄段需求的课程……一稿、两稿、三稿,甚至四稿、五稿,细化到每一个词,每一张课件画面,实现趣味性、互动性、知识性、有效性于一体。

“通过这次的线上课程审核,我觉得我们宅在家里,虽然活动空间变小了,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更近了。”王莉以上饶团队此前加班加点录制4节课举例说,这些课程都被她审核时“毙掉”了。原因很直接,考虑到随着疫情发展,学生每天的心理状况不同,特别宅在家里这么久之后,心理承受程度需要有自我判断。“我认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亲子关系既是一个高爆发点,也是一个改善的最佳时期。”所以,王莉便设计了《宅在家里,如何跟家人共处》的主题课。最终,虽然推翻重来,但得到了团队所有老师的认同,且根据主题,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课程的录制。

“我们沟通得很顺畅,大家合作得很愉快,课程的质量也很高,实现了零距离。”王莉说,相信孩子们同样可以实现“零距离”。她同时表示,将继续和各地各校心理健康教师们一起努力,常态化开设好心理健康学科,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9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