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8000个“洋留守”儿童背后:如何让爱“归位”?
中新社青田2月17日电 题:8000个“洋留守”儿童背后:如何让爱“归位”?
作者 张斌 张煜欢
浙江青田是著名侨乡,有33万华侨华人,分布于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当地约有8000个儿童的父母远在大洋彼岸。今年春节,中新社记者走近“洋留守”儿童,试图记录他们的笑与泪,尝试找寻让爱“归位”的途径。
“消失”在身边的爱
“妈妈有没有给你扎过辫子?”
“那是2019年的春节。”面对提问,今年11岁的李家瑾脱口而出,“我记得妈妈两年前回来过一次,临别快要走的时候教我梳这个马尾辫。但是我总是梳不好。”
她对母亲的记忆仿佛也停留在那一刻。李家瑾的父母旅居意大利。懂事的她最常在电话中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你们要戴好口罩,也要照顾好妹妹”。她的妹妹在5年前出生,被父母带在身边。
和李家瑾一样,带着“洋留守”的标签十年,杨成峰已习惯父母不在身旁的日子,与父母视频通话时甚至“无话可说”。在他记忆中,和父母见面的次数用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除在幼儿园时见过本人,杨成峰心里母亲的形象,大部分源自跨越万里的视频通话,而视频里出现的亲弟弟,则因“能吃到猪排”,时常让杨成峰感到羡慕。
“能够(把孩子)放在身边的话,谁愿意分开?不管谁,基本都想一家人在一起的,由于生活各方面条件不允许、没办法。”身处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杨成峰父亲杨武普在与记者的连线中说。
据杨武普介绍,去年夫妻二人的餐馆因经营不善,加之疫情影响关了门。一家人的生活遇到了挑战,“现在我每个月能挣八九百欧,折合人民币6000多元,收入实际上刚够满足开销。”
“只能说,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量满足他的要求。”杨武普说。
阻碍陪伴的现实
陈丽是青田县方山乡团委书记,也是当地“洋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
“没有接触他们前,我以为华侨华人每年总能回一趟家。但事实上,许多人三四年才能回来一次,对孩子的陪伴确实太少了。”陈丽说,在由当地党员干部与乡贤担任的“代理父母”的陪伴下,孩子们多了些快乐。
近年来,青田县实施华侨新生代“培根”工程,如以“同心暖侨工程”为抓手,开展关爱华侨留守儿童系列活动,并设立华侨留守儿童“爱心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等。
“对‘洋留守’儿童来说,政府的保障、关心很温暖,但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在青田县侨联兼职副主席、厄瓜多尔青田同乡会荣誉会长杨小爱看来,通过出台措施,吸引“进退两难”的华侨华人回国发展,是缓解“洋留守”现状的“治本之策”。
她指出,青田华侨华人碍于国内外发展节奏不同等原因,难作回国决定。她建议借鉴国外城市化经验,树立“住在乡村是更好的生活”观念,吸引侨胞回乡发展。
杨小爱还建议,应强化华侨华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我们要加强对‘洋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完)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