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西北农村频现“赶集式”拜年
中新社甘肃平凉2月15日电 题:西北农村频现“赶集式”拜年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四)上午,甘肃平凉市灵台县“90后”返乡青年赵益民睡眼惺忪地往汽车后备厢里塞满了拜年礼品,他一边用手机导航盘算着“最省时间”的拜年路线,一边催促着家人抓紧出发。几天来,他每天拜访六七户亲戚,直至深夜才一身疲惫地回家。
已在平凉市城区工作定居数年的赵益民,平日里与家乡亲友见面甚少,对于春节返乡走亲访友“联络感情”十分看重。他告诉中新社记者,现在通过互联网让城市与乡村的“距离”不断缩小,联系方式也越来越便捷,但“隔空”式的问候终究达不到面对面的温情效果,也让传统年味越来越淡。
尽管挨家挨户地拜年愿望得以实现,但仅有几天假期的赵益民又有了新的困扰:“农村道路的通达可以让车行驶到家门口,但基本都是放下礼品,寒暄两句就匆忙奔赴下一家,一整天都是在赶路,感觉像是在赶集送货,时常也会遇到与自己一样‘赶集’的返乡人,这与儿时经历的拜年方式已大相径庭。”
春节期间返回甘肃探亲的西安市民吴小燕同样经历了“赶集式”拜年。她说,除去往返路途所耗时间,在家里仅能停留一两天时间,但有十几个亲戚必须去拜访,有时候甚至是“站在院子里喝几口茶水”就匆匆道别,“不仅是自己忙碌在拜年的路上,有时还要临时返回家招待来访的客人”。
吴小燕感慨道,类似的经历在其“朋友圈”里很普遍,虽然这与传统的拜年礼仪渐行渐远,但相比不能谋面的“云拜年”仍令人欣慰不少。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有谚语“有心拜年,(农历正月)十五不晚”,也有俗语“不出正月都是年”。但随着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加之城镇化的加速,使得农村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赶集式”拜年现象渐成常态。
“记得小时候过年,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到亲戚家拜年,每到一亲戚家吃住就是一天,年味特别的浓厚。”安徽黄山市社会科学研究者吴孙民对记者表示,如今“赶集式”拜年已成为当今流行的一种“新常态”,希望让一杯茶、一壶酒、一顿饭升腾起春节拜年的温暖与喜庆,不把这种崇高的礼仪当“赶集”。
有内地媒体指出,“网上赶集”替代了传统的集市和庙会;微信拜年、视频拜年取代了祭祀与守岁……这些都表明,不管如何忧心传统年俗的式微,新年俗都在形成,我们需要在保持春节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做出适应新时代的民俗变革。(完)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