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合肥2月10日电 (陆应果 金辰)“叮当,叮当,叮当……” 2月8日12时12分,在京沪线淮河铁路桥上,检查锤敲击螺栓的声音在回荡,伴着桥下货船发出的鸣笛声,形成了一场独特的午间“交响乐”。此时,蚌埠工务段蚌埠桥梁车间职工们不停地穿梭忙碌,在对百年淮河铁路桥进行“全身护理”保养。52岁的党员工长张道忠手拿活口扳手,俯下身子,弯腰半跪在冰冷的步行板上,复拧着连接桥枕和钢梁的钩螺栓。
冬日,桥上寒风刺骨,张道忠双手被冻得有些麻木。他脱下手套,搓了搓手,继续拿着活口扳手,集中精神细心检查设备。
“春运期间客流量大,京沪铁路客车开行密度增加,桥涵安全养护任务加重。”工长张道忠说,“春运,我的主要任务是带领职工负责工区116座桥、236座涵和1座隧道的设备检查养护,守卫着铁路的平安畅通。”
淮河铁路桥素有“千里淮河第一桥”之称,是京沪铁路的咽喉要道。1911年,这座桥落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19年,这座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2002年,位于百年淮河老桥旁的淮河新二桥也油然而生,如京沪线上两颗“双子星”横跨淮河流域,贯通南北。在大桥旁边,有一座蚌埠桥梁养修工区,供铁路人驻守养护桥涵设备。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33个春运,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保障线路畅通,让旅客平安回家。”张道忠说,淮河铁路桥上有近4800个螺栓,螺栓就像是人体的关节,支撑着桥梁连接南北交通脉络,春运列车密度大,螺栓受力的作用容易松动,检查螺栓容不得半点马虎,需要严谨、耐心、细心,养护工人也需要打起百分百精神进行每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治。
“年轻时吃苦练就的本领,如今成为了宝贵的财富。”张道忠回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住的是平瓦房,最难忘的是去偏远地区桥涵检查保养设备,要找靠设备近的住处,便于作业,基本上我们都是租住在渔民家,夏天蚊虫叮咬夜夜难眠,天蒙蒙亮就要和工友们到桥上作业,下大雨防洪时,我们就在桥下搭个简易棚,昼夜观测水位守桥。
张道忠在桥上进行更换钩螺栓作业。 金辰 摄 金辰 摄“今天是春运的第十二天,我们需在中午充分利用90分钟的作业时间点,对百年淮河铁路桥做钢梁除锈油漆和钩螺栓复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 张道忠三句话不离本行:“如发现有螺栓松动,就将旧钩螺栓从桥枕下抽出,换上新钩螺栓。今天一个班下来,我与现场5名人员需复查螺栓近300个。”
钩螺栓是保障桥枕和钢梁连接牢固的关键环节,日晒雨淋、受外力影响均会导致螺栓松动,给桥枕稳定性带来一定影响。在作业现场,张道忠细心保养、呵护每一处设备。他手持检查锤,时而俯下身子,时而弯腰半跪,小心翼翼地敲击每一处螺栓,做到眼到、锤到、心到,不让隐蔽的故障从眼皮下逃过。
“铁路桥养护,排查螺栓,细如绣花,不仅需要靠技术绝活,还要有耐心和责任心。”桥梁养修工区班长付文波对张工长的敬业精神敬佩有加。
宽阔的河道上除了桥,没有任何遮挡物,风比在地面上要大很多,加上水面泛起的寒气,人在桥面检查作业时,寒风吹在脸上就像针刺。春运,无论风雨交加,还是天寒地冻,这儿必须始终要有张道忠与他的伙伴们坚守,严格按照作业流程,为桥梁、钢轨“把脉问诊”,仔细检查保养,消除隐患。
13点25分,张道忠换好最后一颗松动钩螺栓,站起来伸伸腰,脱下手套搓了搓手,掏出保温杯喝口热水,他对身边的青工张嘉伟说:“更换钩螺栓可不容易,腰弯时间久直不起来,手还要稳用劲由底朝上穿进钩螺栓,这的确是门技术活,也是门苦差使,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了。”
跨淮河,钻涵洞,吹寒风,这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90后“的张嘉伟2016年8月大学毕业就到了蚌埠桥梁养修工区,5个春夏秋冬,战酷暑、斗风雪,没有吓退他坚守岗位的决心。
“去年新冠肺炎来袭,我和女朋友商量后决定把婚期延后,主动请缨到工区和老师傅们一起参加铁路防疫、桥梁设备日常养护任务,从老师傅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宝贵经验。”张嘉伟笑嘻嘻地说,年轻人多学点没坏处,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13点42分,张嘉伟现场清点工机具,在确认带出工具全部收好后,鸣锣收兵 。
伫立淮河岸边,当看到飞驶的列车平安通过大桥后,这群“护理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