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留校过年体味家的温暖

2021-02-07 10:36 光明日报   田博群  阅读:2776 

  没有“非必要不返乡”“非必要不留校”的尴尬。

  对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2020级硕士郑晨玮来说,今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将要第一次留校异地过年。“往常过年都是亲人团聚在一起,和和睦睦,包着饺子吃着年夜饭。疫情之下,我留校了。但是情在,在哪里都是过年。”家住河北石家庄裕华区的郑晨玮说。

  据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今年留校过年的学生跟往年相比增长近两倍。这些跟郑晨玮一样因疫情寒假期间在校过年的学生,他们有哪些困惑和担忧,学校又给了他们哪些支持和帮助?记者走进学校,采访留校过年的学生和老师。

  服务没有假期——

  “开通心理咨询专线、建立线上社交平台、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不能‘简单化’‘一刀切’,没有让学生必须回家或留校。”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计勇告诉记者,目前,有214名学生留校。每个同学都有学院联系人,学生有需求第一时间能得到回应和满足。

  留校的寒假如此不同,这是一个与师长、同学相伴,远离家人但并不孤单的假期。

  “学校各方面都照顾得挺好,解决问题效率很高。”王少迟是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老家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

  召开座谈会,给河北籍学生每人发放慰问金,把留校的9名学生统一安排至学校的学术交流中心,提供双人标间、免费食宿。学校对留校学子的安排,让王少迟感到暖心且安心。

  “腊八节的时候,我们组织河北籍留校学生一起吃了水饺、喝了腊八粥。还为他们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彼此认识熟悉,缓解焦虑。微信工作群中的心理老师和辅导员也都随时为学生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办公室主任韩智利说,一旦学生家庭居住地风险降低,学校会结合学生意愿,为学生提供点对点的送站服务。

  结合疫情防控,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一些学校组建假期留校学生工作群,及时排查学生健康打卡数据,对于学生出现发热等情况要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通过网上视频和语音开通寒假期间心理咨询专线,为留校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服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专项资助经费,为留校学生赠送流量。

  今年6月即将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的曹颐晨,是选择留校的学生之一,也是学校其中一个临时党支部的学生副书记。在曹颐晨的手机里,有一个60余人的在校生微信群。时刻关注群里同学的动态,已经成了他寒假生活的一部分。“防疫物资不够了”“希望能安排剪发”……收到同学们的留言,他和班委们第一时间与学校沟通,这些诉求在学校的组织协调下很快都得到了实现。

  回归正常学习生活——

  “该做实验的做实验,该写论文的写论文,该过年过年”

  “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该做实验的做实验,该写论文的写论文,没有任何影响。”王少迟爽快地对记者说。

  身处校园,学习是学子们重要的生活内容。

  “学习的地方有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吃饭的地方有清真餐厅、学苑美食厅、东区大伙餐厅、学一餐厅;生活需要的理发店、超市、打印店等都正常营业,洗浴也可以满足。”郑晨玮说,“一开始听到石家庄有疫情的时候,我立马担忧起来,想到我会不会因为疫情而不能回家过年,因为疫情学校不让留校?不过事后证明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

  留校的日子温暖高效,郑晨玮利用这个寒假给自己充充电,为日后的科研工作做准备。“前几次开组会,导师也给我定了研究方向,需要阅读大量文献。因此,看文献找文献就是我这个寒假的主要任务。在找到有关文献后,还要画出模型。这对我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但我正好可以把这个假期当作一种机遇,在开学后遇见更好的自己。”郑晨玮说。

  “我们集中住进了条件比较好的宿舍,设施非常完善,生活、学习都很方便。虽然来自不同的学院,但因为都是老乡,我们经常一起聊聊天,相处起来很轻松。”家在石家庄藁城区的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大三学生韩松凯留校期间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主要为年底考研做准备,也会和其他几个朋友去打打球,晚上经常和父母联系,家里对我也很放心。”

  学习便利,锻炼同步。“在完成个人学业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到校内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馆、游泳馆等体育运动场所进行锻炼,享受运动的乐趣。”疫情下的假期时光,让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生陈敏行对体育锻炼有了不一样的感受。通过学校“暖心寒假直通车”的系列推送,平台会及时向留校学生发布图书馆、教室、体育馆、校医院等服务场所的开放时间。

  留在学校的日子,学子们感到了年味儿的临近。

  各校的“春节套餐”即将开启,节日礼包即将发放,B站的联欢进入倒计时……北师大京师广场上,红红火火的展板已经放置好,就等周末专业摄影师出现,按下快门,留下戴着口罩的笑意盈盈的刹那。

  (本报记者杨飒、靳晓燕、赵秋丽、冯帆、唐芊尔、周世祥) 【编辑:田博群】

7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