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一大道青山路口,搭乘地铁3号线,一路向南,只需18分钟,到达“八大山人站”。
走出地铁车厢,浓郁的水墨气息扑面而来,该站设计以八大山人的《乡人约南登》画为设计元素,提取了画的轮廓做成扇形灯具进行模块阵列组合,将南昌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让乘客感受到浓浓的文化韵味。
三百多年前,八大山人精心酿制的文化养分,历经数百年发酵,历久弥香。如今,它正沿着现代化高速地铁,流淌到南昌的每个角落,涵养每一位英雄城人民的文化品格,不断提升这座正朝着“文化之城”迈进的英雄城市的品质。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穿过八大山人景区古香古色的“墨香街”牌坊,文化的气息渐行渐浓。循着一路墨香,走过雅致的墨香街,古樟树、罗汉松越来越密,枝叶掩映间,一处绿水环绕的江南园林出现在眼前。
宽阔幽静的水面,倒映出青砖灰瓦白墙红柱的殿宇,显得格外静谧,好似人间仙境。漫步定山桥上,微风从水面拂来,带着些许墨香,令人陶醉。
“八大山人!”随着一声稚嫩的童声响起,让人从陶醉中惊醒。原来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四五岁的孩子,早早地来到这南昌人心中的“文化圣地”。孩子们正调动着记忆中学过的汉字,逐字逐字地念着牌匾上的文字,好像要把它们深深地铭刻在心底。文化的养分将在这里流淌,哺育他们成长;文化的力量将从这里迸发,涵养他们的品格,从而影响更多的英雄城人民。
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与《个山小像》对面而立,在“墨荷”“双鹰”前驻足良久,在《竹书扇面》前细细品读……在文化的感召下,穿越时空,和八大山人对话。“几上玲珑石,青蒲细细生”,南昌人的品格正如八大山人的几上玲珑石,文化则如青蒲,细细而生。
八大山人来南昌隐居,从此八大山人与南昌结下不解之缘。道院几经兴废,经多次修葺,于1957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成为国内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19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2006年,该馆位列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009年,市委、市政府将八大山人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列为“民心工程”。同年,该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1年,八大山人真迹陈列馆竣工,开始免费对观众开放,2020年12月,该馆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而今,八大山人梅湖·象湖文化旅游区作为我市2020十大文化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相关建设工作正在扎实推进。该项目以八大山人文化为核心,将进行整体的文化植入,打造涵盖文化旅游、娱乐体验、旅游演艺、运动健身、高尚人文社区于一体的高水准城市休闲旅游度假地,用八大山人的艺术才华,为更多人点亮文化自信之灯。
南昌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成就了一代代文化大师。大师们用自己的朗朗风骨谱写百转千回的人生长歌,留下震撼人心的作品和发人深省的故事。
王勃路过南昌,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王阳明久居南昌,成就“心学”;八大山人隐居南昌,绘就“墨荷”“双鹰”图……一代代文化大师,共同酿制了南昌的城市文化养分,赋予了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就了南昌“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文化的浸染,润物无声。近年来,尤其是2020年以来,我市凭借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全面启动十大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城市的文化面貌更加精彩,文化福利更加丰厚,文化名片更加闪亮,进一步扩大了文化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既增强了城市的辨识度、美誉度和软实力,也提升了南昌人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昔日偏远的大塘坪乡,已经变成了气势恢宏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以“秋水共长天一色”闻名天下的滕王阁,再现了“七梦七境”的滕王雅宴;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有力推进,梁书美术馆已开馆运营;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将在春节前开放;绳金塔民俗风情街规划“展露真容”;王阳明纪念馆、傅抱石纪念馆等一批南昌文化名人纪念馆、美术馆正在规划设计中;赣江之畔,南昌市博物馆建设工程即将全面启动……
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南昌正紧紧围绕“彰显省会担当”的更高要求,依托“北有海昏侯国遗址为载体的汉代文化,中有滕王阁为载体的唐代文化,南有八大山人纪念馆为载体的明清文化”新格局,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传承“三篇文章”,打造有历史、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的“四有”文化名城,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谱写南昌在中部地区崛起“勇争先”的文化新篇章。
来源:南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