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时间节点,定会在历史长河中激荡起壮美浪花,在民生画卷上镌刻出绚丽图景。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这一年,江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27%,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综合评价为“好”;25.58万城镇贫困群众脱困退出,35.4万存量对象全部纳入兜底保障。
数字,厚实而感性;成绩,立体而丰满。在代表委员的发言和讨论中,它们是各级党委政府精准发力打通痛点难点的真切,是受益群众自内而外风貌的改变,是绿野青畴间每一个山庄呈现的高颜值,是居民楼里每一户人家冒出的烟火气。
我们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发出一道道因地制宜、有序衔接的“作战令”,在脱贫攻坚战场释放出巨大战斗力: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全省80.1万建档立卡贫困户281.6万人稳定实现“两不愁”,人均收入由2015年3344元增至2020年12626元,年均增幅30%;江西扶贫经验得到广泛认可,“五个一”产业扶贫模式、“一领办三参与”产业合作模式、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引得学习借鉴者纷至沓来;感恩自立教育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创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发挥农村理事会等作用,探索“增收激励法”、积分兑换“爱心超市”及村民道德“红黑榜”等做法,有效引导广大群众感恩党中央、感恩总书记,坚定了他们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心。
我们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将“四道保障线”等医疗政策扩大覆盖至城镇贫困群众,将城镇贫困群众家庭上学子女参照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标准纳入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采取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并举的方式保障“住有优居”,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推动全省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提升了江西省全面小康的质量和成色。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人们更向往,已经成为江西省民生画卷的主基调。
绘制民生画卷,更优的公共服务、更强的民生保障是不可缺少的笔法。我们见证了人民群众福祉的持续增进:城乡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实现统一,社保卡覆盖全省99%人口并在七大领域初步实现一卡通用;省市县乡四级养老服务中心成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立;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50.3%,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降至3.75%;农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各地村集体经济加速提质,产业富民之路越走越宽。我们相信,随着更多民生工程的着墨上色,这幅民生画卷将更加绚烂多彩。
缤纷的民生画卷,尤其要打牢优美生态环境的底色。“十三五”时期,我们按照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部署要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推进绿色经济转型,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取得显著成效。绿水青山常在、蓝天白云常驻,环保生活成风尚、绿色产业被激活,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九江打造长江“最美岸线”、鄱阳湖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率先在全省全境实施五级河长制等,擦亮了江西省绿色生态的品牌,让全省人民切实享受到了绿色生态的福利。
江西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江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草案。在省两会会场,关于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讨论一直在延续。就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有的指出产业雷同性强、技术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兴办产业、着力发展精深加工等建议;就补齐乡村养老短板,有的建议打造适合乡村需求的小规模养老机构;就生态环境“含绿量”转化为经济发展“含金量”,有的提出逐步将生态产业培育成“第四产业”。围绕各地发展实际、已有摸索实践开展深入交流,代表委员心系发展、情牵民生的情感引起广泛共鸣。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不踩急刹车、留足过渡期”的政策走向,是江西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指向,也为我们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靠的是实招,比的是干劲。让我们大兴善谋实干之风,在加快经济发展中持续改善民生,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