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光华
这些天,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竹山村工厂化养鱼扶贫基地鱼跃人欢。基地负责人孔小冬笑容满面:“首批鳜鱼卖到了每斤30多元,带动周边200多户贫困户增收。”接下来,新余还将发展50个工厂化养鱼基地,带动更多农民增收。
扶贫产业生机勃勃,监测帮扶科学精准,扶贫扶志动力强劲。新余脱贫攻坚成果丰硕,给贫困群众带来稳稳的幸福。截至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全市20807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7个贫困村如期退出;全市所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68元。
创新发展模式,产业扶贫更聚力
在新余乡村,活跃着900多名像孔小冬一样的创业致富带头人,他们深度参与扶贫产业,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不仅带动了贫困户和村集体增收,更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劲动能。
“在发展扶贫产业方面,我们做到四个创新。”新余市扶贫办主任简艳兵介绍,一是创新机制添活力,形成了“党建+乡镇商会+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协会”产业扶贫新模式,成立市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协会和8个专业委员会,搭建起产业发展专业化平台;二是创新举措育人才,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930人;三是创新模式抓产业,鼓励创业致富带头人、村集体、贫困群众和社会各方“抱团”发展产业;四是创新方法增动力,建立了扶贫产业众筹双向评价体系和双向激励机制。
在“领头雁”带动下,新余发展扶贫特色产业项目932个,发展香菇、牛羊、果冻橙等六大扶贫主导产业项目97个。全市村集体通过产业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贫困人口年均增收1200元以上。扶贫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996人,占外出务工贫困人口三成以上。
新余“创新培育致富带头人发展扶贫产业”的做法,入选第三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先后3次在全国性的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创新防贫机制,监测帮扶更精准
渝水区姚圩镇姚圩村村民艾明林患病住院14天,花费16万元。出院后长期通过药物稳定病情,家庭陷入困境。2019年10月,艾明林的情况被镇村两级扶贫干部发现,经过入户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艾明林于去年6月申请到了防贫保险,获得理赔款7万多元。
艾明林受益的,是新余建立的防止返贫新机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新余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部门参与长效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依托智慧新余信息统一交换平台及大数据中心,开发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系统,可支持60多个部门及相关领域的数据信息“一站式”比对和反馈,从而探索出“常态化比对、联动化预警、动态化监测、精准化帮扶”的精准防止返贫新机制。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同时,积极探索社会资金参与防贫保险新方式,成立新余扶贫慈善基金会,每年出资350万元,为全市7万名农村低收入人群购买防贫保险。目前,全市防贫保险已帮扶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207户,赔付资金240.53万元。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入选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创新感恩教育,稳定脱贫更持久
新余把扶贫扶志作为脱贫攻坚的灵魂工程,在各乡镇创新开展“晓康驿站”建设,将过去直接“给钱给物”变成如今的“积分奖励”,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并以此为抓手,引导贫困群众主动参与产业就业、乡风文明、家庭美德等建设,促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
全市投资300余万元,建成“晓康驿站”415个。去年,持续深化扶贫扶志工作,完善“晓康驿站”功能,出台《全面提升“党建+晓康驿站”工作十条》,落实运营补贴资金543.89万元。全年贫困群众参加积分兑换9.4万人次、兑换物品金额498.5万元。每月开展“三讲一评”颂党恩活动,组织开展全市“晓康驿站”五十强、“感恩奋进之星”等评选活动。全市脱贫典型中,有61人当选村民小组长,28人遴选为创业致富带头人。“晓康驿站”做法,入选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评选的“运用积分制改进乡村治理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