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美春
迎着冬日暖阳,记者来到位于赣闽交界的瑞金市拔英乡,只见山水一色绿作妆,文化广场、农家新院、产业基地……在暖阳的映衬下,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美景显现眼前。采访中,一个个脱贫致富、乡村建设的故事,让记者品味到幸福的味道。
贫困户成了致富带头人
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后短短三年内,不但自己脱了贫,还成了瑞金市兴鸿养蜂合作社的负责人,刘周表从贫困户转变成致富带头人的故事被村民津津乐道。
带着好奇,记者来到兴鸿养蜂合作社,故事主角刘周表正在熟练地收割蜂蜜,得知记者来意,他憨厚地笑着说:“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扶持,我原来帮人砍毛竹为生,生活十分困难,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后,乡里得知我有养蜂经验,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帮扶我,从原来因无力投资只有十多箱蜂,发展到如今有300多箱,年收入达30多万元。”2018年,刘周表与17名社员成立养蜂合作社,发展养蜂产业,如今整个合作社蜂箱达1000多箱,年产值达100多万元。刘周表还广开思路,把养蜂场建成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另外再养了2000多只鸡鸭,光这项年收入就超过2万元。
刘周表致富故事是该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带动群众发展产业的一例,该乡涌现了林珍专业合作社、鸡公寨养殖农场合作社等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合作社。
不愿回村的“忘本汉”回村了
被人戏称为“忘本汉”的刘老汉是荣光村村民,自从在城里居住后,回来次数很少,偶尔回村也呆不过一个小时。但听说他上个月回村里住了。
记者找到刘老汉时,他正在村文明实践站和几个人下象棋,“不是我忘本不愿回村,而是原来村里到处脏乱差,河道淤塞污水直流,实在没法住,现在不同了,乡里不但清理了淤道,还硬化了道路,建了休闲广场、停车场,搭了戏台。这里空气好,环境不比城里差,所以我就回村里住了。”刘老汉笑呵呵地说。
刘老汉的回迁得益于该乡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近几年,该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用于水、电、路、学、医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村里种了“摇钱树”
“村里种了‘摇钱树’。”该乡党委书记刘小林说。看记者一脸茫然的样子,他指着一个正在建设的养牛基地笑着解释,这是白沙村建设的能养100头牛的基地,建成后将租给村里的养牛大户,既解决了养牛大户投资建基地负担,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这就是村里的“摇钱树”。
原来,该乡依托自然资源致富的优势,根据各村情况,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如在高岭村种植高山蔬菜,在拔英村养梅花鹿,在红门村发展毛竹加工,在赤沙村推广油茶种植。产品丰富了,但由于离县城远,有的产品如高山蔬菜不能及时运出,导致价值下降,而且缺少农产品加工基地,不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该乡认识到这点,瞄准农产品加工等项目,积极争取资金,扩建毛竹加工厂、冷库储存基地、肉牛养殖厂、油茶加工基地等14个,租赁给农户,既减轻了农户建厂投资负担,又发展了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