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1月25日电 题 王贞六的新年愿望:统一品牌 让深山蜂蜜出山
作者 罗永皓 张燕
气温8度以上,中蜂才会外出飞行;秋季雨水多时,要给蜜蜂适当补育白糖……71岁的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王贞六聊起养蜂,有讲不尽的小知识。
春节将至,记者驱车前往重庆黔江黑溪镇海拔一千多米的山上,跟随“武陵山乡美·齐力奔小康——聚焦重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暨民族团结进步新风貌”主题采访活动探访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王贞六。
图为王贞六成立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的建设生产区。 黄麓茜 摄
走进王贞六家的院坝,两栋新旧对比强烈的住房映入记者眼帘。“快来坐、尝尝我们山里的土蜂蜜!”他一边招呼记者,一边拿出自家酿的土蜂蜜。“前几年,家里盖上了两层高的新房子,专门设立了一间屋子用于展示蜂蜜产品和养蜂合作社经验交流。”王贞六笑着说。
从蜜蜂分箱聊到蜂王培育,从防病治病聊到赶花采蜜,在与记者的攀谈中,王贞六聊到了自己的新年愿望,希望能为黔江蜂农的产品打造统一品牌,申请统一商标,让深山里的蜂蜜能够“飞”出大山。
图为王贞六家里的果园和蜂箱。 黄麓茜 摄
从建卡贫困户到养蜂大户的逆袭,退役军人王贞六靠的是坚韧不拔的一股“钻”劲儿,当地人亲切地唤他“老王”。
老王回忆,2010年后,由于自己的年事已高,想打工没有人再聘用,加上老伴常年多病,儿子因病致残,全家人挣扎在贫困线下。
2015年7月,黔江区30个街道镇乡启动脱贫攻坚行动,大力实施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登门走访、查找致贫原因,王贞六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种帮扶政策精准而至。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老王参加了中蜂养殖培训班,开始尝试养蜂,两次失败都不曾放弃。他深知养蜂靠耐力,更靠技术。2015年至2017年,他连续3年参加了中蜂养殖培训班,还从镇上复印来一本《中国蜜蜂学》仔细研读,为了能在网上学习养蜂知识,老王还换了一部智能手机。
记者在王贞六家里看到,放置在案头的《中国蜜蜂学》已显得有些旧黄,而他的日子却过得越来越红火。他的蜂群规模从最初的60余群发展到现在的200余群,名下的“贞六哥”牌蜂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回到当初的培训班,王贞六的身份也由学员变为了“老师”。
“我想在今年为我们黔江蜂农的产品争取一个统一的品牌商标。”2020年,王贞六再次靠着养蜂收入近20万元(人民币),贫困已不再是他的烦恼。感叹遇上了好时代、好政策的同时,王贞六一直思考着如何回报社会。
2016年7月,王贞六成立了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他向镇上要来贫困户花名册,挨家挨户送上自家的蜜蜂。目前,合作社已发展到41户,400多群蜂群。受到他帮助的贫困户都在2018年以前脱了贫。
养蜂不占用空间和土地,建设少投入小,有益农作物和果树的生长。2019年王贞六越发意识到,武陵山区农户几乎家家都养的蜜蜂是一项巩固脱贫成果的好产业。他召集黔江区养蜂合作社和农户抱团发展,在2020年初成立了“重庆市黔江区蜜蜂产业协会”,发展了105个会员。
“将山里的蜂蜜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成了王贞六如今最大的心愿。为此,他计划建设一个标准化生产车间,申请一个统一的品牌商标。让消费者看到商标便能想到黔江蜂农的良心蜂蜜。
当下正是蜂农们的农闲时节,已年过七旬的王贞六却闲不下来,正着手准备到镇上再办一期培训班,继续向蜂农们传授养蜂技巧。此外,在今年采五倍子蜂蜜的时节,他计划举办一场现场活动,期待通过抖音、朋友圈等方式,把黔江的蜂蜜宣传出去。
“只有让蜂蜜有了销路,蜂农们才能放心地扩大养蜂规模。”王贞六双眼充满坚毅的目光,家里墙壁上“最美脱贫户”的奖牌在阳光下变得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