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宜这块红土地上,不仅有分宜籍革命先烈、爱国志士为革命、为穷苦劳动人民做斗争,还有毛泽东、彭德怀、萧克、王震和周赤萍等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他们的战斗足迹也是我国的革命斗争历程。本文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宜春籍在分宜参军入伍走出来的开国将军——周赤萍,原名邹迪。
开国将军周赤萍中将
分宜和宜春的交界处有两座高山——大岗山和高富岭,一个属分宜县,一个属袁州区,两山相连,居住两山的村民往来密切。土地革命时期,两地同时风起云涌。周赤萍,原名邹迪,生于1914年正月,江西省宜春市高富岭村人,出生于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主要靠父亲邹溢泉勤劳耕作兼农闲挑脚卖力、母亲郭氏劈料维持生计(其父和二哥于1935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解放后被宜春追认其父为革命烈士)。
由于家境贫寒,邹迪(后改名周赤萍)幼年只勉强读过几年杂馆。少年时期的邹迪虽是一个普通的放牛娃,但他好强、胆大和容易接受革命道理的性格,刚满15岁的邹迪在外来革命同志汪平(湖南浏阳人)、肖金山等的宣传和影响下,接受了革命教育,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本村农民暴动,1930年参加赤卫队和游击队,同年参加宜春县苏维埃政府工作。
一、反抗压迫,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红军战士
中共分宜县中心县委(三才公祠)旧址
1930年3月,彭德怀率红五军攻克分宜县城,打下了分宜苏区大好局面。同年4月,在分宜县钤山镇田心村礼家陇成立了分宜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分宜县中心县委。后高富岭乡苏维埃划归为分宜县苏维埃领导。当时高富岭村的小青年、赤卫队员邹迪便经常到分宜礼家陇来集训,练就了投弹和射击本领。
1931年3月,17岁的邹迪和其村里的几个小伙子由高富岭乡苏维埃工作人员率领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天这些入伍的青年便由分宜县苏维埃送到路过分宜的红二十军,邹迪便从分宜迈出了第一步,踏上了革命征程。
据周赤萍本人回忆说,当时他在分宜县苏维埃政府驻地礼家陇报名参军编班时,工作人员问他姓名,因语言不同之故工作人员误听为“周赤”,他觉得“周赤”不中听,因周出身贫寒,建议在“赤”字后面加个“萍”字,萍与贫同音,周赤萍未加考虑就同意了,于是周赤萍的名字就这样一直沿用下来。从此周赤萍与分宜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在分宜改名,还是在分宜踏上了他数十年戎马倥偬的军人生涯……
二、
戎马一生,从一名红军战士到开国将军
分宜县田心村红军井
1931年7月,红二十军南下赣南的兴国,和刚从福建千里回师的红四军合编,周赤萍被编入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当战士,不久就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周赤萍读过几年书,在红军队伍里算是个小“秀才”,加上他在革命队伍里作战勇敢,机智果断,不怕流血牺牲,很快便当上了红军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在漫长的艰苦战争生活里,周赤萍一直深深地惦记着家乡和家乡的人民,1933年在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开幕时,他特地访问了宜春和分宜的两个代表,他乡遇故人,他感到异常亲热。1934年10月参加长征,20岁的他便当上了红三军团团政治委员,电台政治委员,到陕北后在“抗大”学习。
由于其战功卓著,很快由一个红军战士成长为年轻的革命将领。抗日战争时期,周赤萍任八路军第一纵队一支队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一旅政治委员,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三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创建鲁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反“扫荡”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治委员,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第七纵队兼辽北军区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战役。
1948年,周赤萍任四野十纵队政委,梁兴初任纵队长,两人组成黄金搭档,指挥了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成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载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史册,以这个战例为主题拍摄的《黑山阻击战》成了家喻户晓的优秀战斗故事影片。1949年初,十纵队改为第四野战军的47军,周赤萍任军政委,梁兴初任军长。8月,47军进军湘西,执行剿匪任务,周赤萍任湘西军区政委,中共湘西区委书记。任务完成后,他写了百万字的回忆小说《湘西擒魔记》,根据该小说,拍摄了观众喜爱的故事影片《湘西剿匪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周赤萍任东北空军政委,后任司令员,他从陆军转为空军,一切从零开始,他和刚入伍的飞行员一起,积极学习飞行知识和技术,刻苦训练,当美帝飞机侵入东北上空时,他立刻指挥飞机凌云而上,我飞行员“初生牛犊不怕虎”把美机打得掉头而逃。东北空军的优秀飞行员在朝鲜作战时,还把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王牌”飞行员驾驶的飞机也打下来了,一时传为佳话。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周赤萍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部副部长。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举行授军衔,周赤萍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从分宜走出了一位开国将军。
1969年周赤萍任福州军区政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离休后,居住福州,1990年在福州病逝。周赤萍戎马一生,8次负伤,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的光辉功绩,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来源:县委党史办
编辑:袁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