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1月21日电(记者 强勇)聊起养牛,39岁的黑龙江省延寿县富源村养牛户屈贵发两眼冒光。别人把牛当牛养,但他几乎把牛当孩子养。牛圈里12头牛,每头他心里都有数。
大的牛9岁,小的7个月,名字都颇有特点:独角兽、五角星、大瘦干儿、一万二……“买时一万二,就这样起的名,好记。”屈贵发挠着头憨憨地笑了。
有牛就有了“活存折”。过去一年,屈贵发还清了大部分债,娶了新娘子,好日子向他张开双臂。有时他半夜醒来,想着一个个实现的“小目标”,就有些兴奋再也睡不着。
但要把时间倒推几年,屈贵发却还是另一个样子。
延寿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而富源村地处全县北端,四面环山,长期落后。
“全村242户726人,贫困户曾占81户148人。”富源村党支部书记邹吉会说。
屈贵发的生活原本平静,但2014年他和妻子因感情破裂离婚。那时起,他整个人日益消沉。
有一次修理农机,“走神”的屈贵发右前臂突然被卷进飞转的机器,巨大的疼痛让他昏死过去。之后,治疗费加上以前的贷款,欠下了十几万元债。
媳妇没了,手没了,还因残致贫,一想到这些,他连家门都不敢出。
“二宝子(屈贵发小名),你还有儿子,咋就想不开?”登门劝的人越来越多,屈贵发慢慢醒悟过来。
“谁说残疾人不能脱贫?”他心里憋着劲。剩下了一只手,那就重新适应。屈贵发尝试养牛,但养牛方法不得当,牛犊两个月大就死了,急火攻心的他满嘴起大泡。
就在这时,驻村扶贫工作队主动找上门,屈贵发的生活迎来转机。
“别看二宝子残疾,但他心里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工作队队员陈伟说,为啥穷?一缺谋划,二缺资金。
牛的品种很关键。原先养的是本地牛,市场上不吃香,必须“更新换代”。工作队帮屈贵发联系贷款,还成立5人爱心小队,每人借出一万元。很快,一批杂交繁育牛“哞哞”叫着进了屈贵发的牛棚。
养牛技术很重要。陈伟等人利用早晚和闲暇帮屈贵发养牛。认不得几个字的屈贵发还学会用手机看视频,学养牛知识,有空了就琢磨。
现在屈贵发家有12头牛,一头牛价格从七八千元到一两万元不等,加起来是不小的数目。2018年屈贵发顺利脱贫。
但他仍然闲不下来,精神头比起几年前,像是两个人。“脱贫还不够,还要奔小康。”他说。
问他都忙啥?养12头牛、种一大片地、喂40多只鸡,还是护林员,哪样都花功夫。他最看重养牛,村里人叫他“独臂牛哥”。
“独臂牛哥”是富源村受益于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工作队把产业开发作为扶贫重点,通过产业造血推动养殖、杂粮深加工、种植示范基地等“6+1”项目布局,全村贫困户产业带动100%覆盖,实现整村脱贫。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