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特别策划】点睛之笔·上饶篇——地方人大亮点扫描

2021-01-21 10:45 江西人大    阅读:3873 

站在刚刚破土动工的新房前,上饶市信州区朝阳镇下源村村民周凤菊倍感轻松。此次建新房,她再也不用硬着头皮跟别人攀比面积了。“政府有规定,新房占地面积不能超过120平方米,用‘面积问题’解决了‘面子问题’。”

周凤菊的盖房之变得益于新施行的《上饶市农村居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下文简称《条例》)。这部地方性法规不仅规范了当地农民建房行为,刹住了盲目比高比大的风气,还成为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的金钥匙。《条例》实施两年来,当地农村地区面貌持续改善,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建房乱象凸显三大矛盾

“你三层,我五层,盖的毛坯不住人。”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农村地区建房攀比成风,很多人碍于面子把房子越建越高,哪怕家里没钱,也要多建两层,不然会被村里人看不起。还有村民表示,很多房子三层以上的房间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浪费了资源。

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民住房已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要素之一。近年来,不少地方农村规划滞后、农民建房无序,部分农村地区无序建房导致“有新村无新貌”。农村建房乱象已经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掣肘。

上饶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陈国樑等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农村建房乱象背后折射出三大深层次矛盾:一是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成为秀美乡村建设的“拦路虎”;二是暴露出基层治理短板,尤其是乡镇属地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三是折射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一批与村镇建设直接相关的国家法律面临执行难题,亟待地方制定更为细化的法规。

从规范建房着手破解农村乱象

面对农村建房乱象背后的矛盾,上饶市迎难而上,通过立法方式规范农村建房。

上饶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周建新介绍,《条例》共6章41条,对农民建房的规划用地、申请审批、建设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其中要求农民建房必须做到占地面积统一、建筑面积统一、房屋高度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同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无偿提供建筑设计通用示范图集,指导农民规范建房。

规范农民建房、整治农村乱象的同时,上饶市更解决了一些深层次矛盾,推动了农村深化改革。

倒逼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条例》的制定,促使基层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引导、管理服务力度,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倒逼农村“三大乱象”的系统解决。长期以来,房屋乱建、垃圾乱倒、坟墓乱埋被称为农村三大乱象,而要解决农村“三大乱象”是一个系统工程。上饶市通过规范农民建房,同步推进多项改革。

倒逼农村宅基地改革。通过学习鹰潭市余江区的宅改经验,上饶市启动了农村宅基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建房规则,促进农村公平,激发基层内在活力。

与此同时,确保《条例》有效落地是关键。为此,上饶市在广泛开展宣传的同时,通过发挥村民理事会在规范建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等着自家民宿下金蛋”

木质栈道蜿蜒曲折,成片荷叶迎风摆动,徽派民居错落有致……横峰县莲荷乡义门村村支书张立荣介绍,这几年,村里陆续拆除7000多平米的违章建筑后,政府投入资金进行秀美乡村建设,对村庄进行整体设计,打造成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如今,村民坐在家门口就能“卖风景”。

改革要惠及民生福祉,才能变法律约束为群众自觉维护。《条例》实施后,当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民直接受益。婺源县思口镇漳村村民俞建告诉记者,如今村子已是小有名气的网红景点,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他索性经申报批准后,将自家的新房按民宿风格进行了改建。“现在就等着自家民宿给我下‘金蛋’了,所以更要维护好村里环境,不然游客都不来了。”

“规范农民建房是婺源成为‘中国最美乡村’的秘诀所在。”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单文彬说。

《条例》实施以来,上饶市共退出宅基地17.54万宗,退出面积2037.29万平方米,拆除空心房11.52万栋,建筑总面积1159.76万平方米。截至2019年底,上饶市通过规范农民建房带动乡村旅游综合收入756.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7元。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规范农民建房是突破口之一。”上饶市委书记马承祖说,《条例》既能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风俗习惯,又助推了脱贫攻坚,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胡锦武、范帆供稿)

婺源县

近年来,婺源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新时代新常态下的代表履职新路径,以更高标准、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健全完善代表联络机制,积极营造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叠加效应。

“联络站+接待日+主题月”

推动代表履职“无淡季”

“与县委书记面对面汇报工作、交流思想,让我们更有责任感、获得感……”谈起代表联络机制,家住婺源县江湾镇江湾村的县人大代表江一鸣有说不完的舒心。婺源县委书记吴曙以县人大代表的身份,深入所在选区开展联系走访、向选民述职、与镇区内的县镇两级人大代表联合接待群众等活动,向选民汇报履职“成绩单”,积极回应选民的关切。

为了搭建好联系群众的“连心桥”,2017年以来,婺源共设立了17个代表联络站和200个代表联络点,并将全县1006名各级人大代表就近就地纳入站点,构建了闭会期间代表依法履职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通过推行代表接待日、联系群众主题月和回选区向选民述职等制度,按年计划、季安排、月落实推进,使得代表与群众的联系更常态、更便捷、更紧密,让“有事找代表”成为广大群众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

“线下面对面+线上屏对屏”

实现服务保障“零距离”

“亲戚越走越亲,干事越来越顺。”谈起与婺源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董立新“结亲”,该县秋口镇李坑村民李义泉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密切代表与群众的联系,仅有联络站点这个“会客厅”还不够,平常也得时不时地“走基层”“窜窜门”。去年下半年以来,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共上门走访基层代表和选民130余人次,面对面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53条。

“建议将婺源的茶文化融入全县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堂”“有关部门要重视高速公路建设施工队伍的动态管理,做细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这些都是重新改版升级的“婺源人大”微信公众号“民声热线”栏目收集到的社情民意。搭建“微平台”,群众的呼声可以通过“指尖”速达,相关问题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云端”交办回复。“随意地说说,居然这么用心和给力。”一位微信用户在留言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项目化+清单式”跟进监督

助力民生跑出“加速度”

为保证联系人民群众活动不走过场、不摆样子,婺源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拓展监督领域、改进监督方法,注重围绕民生热点话题精选监督议题,民生议题占年度计划安排的60%以上。对监督工作的方案拟定、报告问题、强化审议、跟踪问效、满意度测评、向社会公开的全环节,均采取了项目化推进和“闭环”监督的模式。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鞭策着人大监督工作必须由“面”到“点”,细致深入。婺源县人大常委会精心选择公交线路网络优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民生实事,以主任会议成员和部分人大代表集中视察督办的方式,进一步聚焦“小切口”、服务“大民生”,并以问题为导向开出了共计四大类21项建议督办清单,还将通过适时组织开展“回头看”“问结果”和满意度测评等方式,督促相关问题彻底解决。

“为民代言+践行+示范引领”

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

为激励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发出更多“好声音”和参与融入中心工作,一年来,婺源县人大常委会累计组织各级代表开展调研视察21批次,参加各类征求意见、调研座谈、参与测评近200人次,促成了群众反映强烈的水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提升等一批问题得到有力改进。

在去年的抗疫和抗洪救灾工作中,各级人大代表冲在一线,并通过代表影响力累计投入抗疫和救灾资金2000多万元,捐物1000多件,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密切联系群众,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天然优势,是人大代表天然的“功课”和责任,也是做实地方人大工作的必由之路。

“联系群众‘新常态’,履职为民‘好状态’。”人大代表为民履职 ,永远在路上 !(婺源县人大张建平供稿)

铅山县河口镇

“群众的信任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上饶市人大代表余嫦玲的座右铭。余嫦玲21岁考取铅山县河口镇农技员,这“泥腿子”的活她一干就是32年,在与土地打交道、与群众打交道、带领老百姓创收的道路上奋斗了32年。2007年7月,她领头创办了铅山县河丰芋豆专业合作社,2014年又率先做起了电商,成了当地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余嫦玲先后荣获了“全国科普示范带头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省高效经济种植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余嫦玲倾情履职,坚决做到不忘初心,倾心为民。面对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工作,她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河口镇召开脱贫攻坚工作意见征求会,向所在地的人大代表征求工作建议。为了提出更好更切实的建议,余嫦玲事先到全镇12个村进行调研,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以红芽芋和有机大米种植带动群众脱贫的工作建议。面对有些干部的犹疑,她用详实的数据和全面的分析获得了镇领导的支持。

2017年7月,余嫦玲接受组织安排,担任贫困村汭口村第一书记。有人觉得她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可能是“秀”人大代表形象,没想到,镇扶贫工作动员大会一结束,她就卷起铺盖住进了汭口村。她的理由很简单,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人大代表,必须始终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在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面前,扎根基层,听群众呼声、帮群众办实事。

说起自己的履职经验,余嫦玲说,“只有做到‘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愁’,才能成为让老百姓满意的人大代表。”她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在担任汭口村第一书记期间,对村里的29户贫困户,她一户不漏地上门入户了解情况,各家的情况肚子里都有“明白账”。在和村里的种田大户、种蔬菜的能手商讨后,最终确定以红芽芋、有机水稻种植为产业扶贫项目,同时确立了拓宽务工岗位、引进用工业务工等脱贫工作思路。依托汭口村靠近工业园区的优势,协调安排有一定工作能力的6名贫困人员到园区企业务工;对尚有部分工作能力,但不宜出门的贫困人员,她联系到一家能对产品做到统一发货和收货的饰品加工厂,方便这部分人员不用出家门就能挣到钱,并对贫困户的土地实行流转种植红芽芋,确保贫困户在缺少劳力、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地里有收入。贫困户增收了,但余嫦玲沟通协调、忙里忙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针对一些体弱多病、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贫困户,余嫦玲隔三差五地到他们家中嘘寒问暖,安排他们的吃住行。她经常上门为82岁的孤寡老人张海旺洗衣洗被,打扫整理,买米送油。对有慢性病的钟汉荣夫妇,帮助其女儿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在这对夫妻入院看病时,她忙前忙后,代办各项手续,搀进扶出,悉心料理,不见烦难之容,只见柔情关切。在不知情的人看来,还以为她们是一家人。

只要事关百姓脱贫,余嫦玲都事必躬亲。特别是对红芽芋、优质水稻种植项目的实施,从土地平整流转到选种育苗田间管理,以及包装上市出售,每一个环节她都认真对待、悉心指导、严格把关。种植的关键时期,她都要到现场去看,农户遇到种植难题或是红芽芋、水稻出现了病害,她心里比谁都着急。为惠及更多群众,她通过举办培训班、实训、现场观摩等形式,利用晚上、周末的时间,为群众释疑解惑。经常有人说,作为全镇的农业种植带头人,余嫦玲完全可以幕后“指挥”,她却说,看到田地里稻谷、蔬菜油油地长着,心里才踏实;能亲耳听见群众的声音、看见群众的笑容,作为人大代表心里就倍感亲切。

轻伤不下火线。一次在前往挂点村的途中,余嫦玲出了交通事故,手掌缝了12针。得知消息后,大家都赶去看望她,劝她要为自己的身体着想,扶贫工作可以叫年轻人去干,但余嫦玲还是义无反顾地战斗在扶贫一线。“贫困户还没有脱贫,我可不敢停下来。”她笑着说。(铅山县人大刘芳供稿)

8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