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矿山复绿产业兴

2021-01-16 14:49 人民日报    阅读:4062 

  河南三门峡市推进小秦岭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

  矿山复绿产业兴(“十三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

  冬日,记者驱车探访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小秦岭自然保护区。一条进山路,沿着枣香河蜿蜒向前,越往里积雪越厚,但冰封的河面下仍是潺潺流水。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是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这里孕育了包括枣香河在内的多条黄河一级支流,却一度污染严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背后,是矿山的粗放开发。与小秦岭金矿田大面积重叠的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曾经采矿坑口十分密集,矿渣堆积如山。如今这里大变样。

  在矿渣铺成的路上颠簸几十里,记者来到了枣香苑(1100坑口)。拾级而上,石径通幽处,约两米高的坑口已被水泥封堵,坑口下方特意保留的小洞洞口大约胳膊粗,山泉水不断从中涌出,在洞口汇聚成一洼清水。

  曾经,枣香苑(1100坑口)坑道挖出的矿渣堆积成了20多米高的小山,一度截断了旁边的枣香河。开采过程中,渗水裹挟机油等从坑口流出,污染了河水。当时,保护区内这样大大小小的采矿坑口有521个,堆积矿渣累计达2580万吨。

  “不找理由,不找借口!”2016年初,三门峡市打响小秦岭矿山整治、生态修复攻坚战。521个坑口全部被封闭,520万吨矿渣被清运下山。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党委书记高阳说,对运不走的矿渣采取筑墙固渣、覆土植绿等整治措施。

  从枣香苑(1100坑口)前行大约5公里,一拐弯来到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科研所监测点。工作人员给记者播放了一段录像:2019年2月6日,野外架设的红外相机捕捉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在林间觅食的场景。林麝回归的背后,是小秦岭生态环境的改善。

  “有一年4月,小秦岭突降大雪,我和马随义生怕树苗受冻,拿被子包住树苗,俺俩裹着大衣熬了一晚上……”在一个保护站里,记者见到了王根祥、马随义、李东生等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职工。讲起护树、栽树的往事,李东生有说不完的话。

  小秦岭气候独特,一般树种难以存活。保护区管理中心从与小秦岭气候类似的甘肃白银拉回华山松等树苗,往返一趟要2000公里。

  “苗宝贝,土也金贵呀!”王根祥挽起自己的裤腿,露出一道伤疤,“为了覆土植树,必须运土上山。到了半山腰,车上不去,就得靠人肩扛手提。有一次提土的袋子太重,我一趔趄撞到了石头上,就挂了这个彩。”他说,山高坡陡,雨水冲刷容易流失。保护区工作人员就采用“梯田式”“之字形”降坡度,同时修排水渠、铺滤网,防止风刮雨蚀。

  高阳介绍,截至11月底,保护区已完成覆土种草135.5万平方米,植树75.7万棵,树木成活率超过95%。小秦岭的绿水青山又回来了!曾经一度难觅踪影的林麝、豹猫、黄喉貂等野生动物,相继在小秦岭出现。“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们还要种26万棵树,让小秦岭处处见绿!”

  沿着枣香河出山,便到了三门峡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这个小秦岭脚下的村子,正在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那时候村里车水马龙,多数村民都在参与采矿,村里的河水都成了‘泥浆水’。”河西村村委会主任相运杰说,“开始矿山治理后,村民积极参与拉渣、覆土、种树、植绿。如今生态环境好转,我们这里的汉山风景区成为4A级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河西村的变化是三门峡绿色转型发展的缩影。灵宝市曾有10多万人从事采矿和相关产业,如今很多人在转型发展中闯出新天地。

  在灵宝市尹庄镇前店村昌盛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菌菇棚里,公司负责人南安亮正带着客户查看菌菇品质。“矿场关停后,我看中这里独特的气候,开了这家食用菌公司。短短3年,菌菇棚从19个发展到了160多个,产品畅销国内外。”南安亮介绍,原来和自己搞矿山开采的62名工人中,有50人在食用菌产业中找到新岗位。

  食用菌广受欢迎,苹果产业带初步形成,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三门峡绿色发展风生水起。“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就能厚植小秦岭生态保护的基础。”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表示。 (记者 毕京津)

2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