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经此一“疫”,“医二代”们改写人生轨迹

2021-01-01 10:34 钱江晚报   王诗尧  阅读:1891 

  经此一“疫”,他们决定跟随父母的脚步

  改写人生轨迹的“医二代”们

  2020年7月,杭州高三毕业生赵奕和徐则凌在高考志愿表上填满了省内医学院,一个报考药学专业,一个报考临床医学。

  此时,在美国加州,攻读生物和统计学双学位的金逸扬跨界发表了两篇医学论文。几个月后,他向协和医学院4+4临床医学试点班发出申请邮件。

  如果没有新冠肺炎疫情,赵奕最初的规划是到德国学设计,徐则凌想学金融,金逸扬则会考虑和生物统计学相关的博士项目。改变他们人生轨迹的,除了疫情,还有他们的父母——全程奋战在一线抗疫的白衣战士。

  不同寻常的2020年,不仅见证了医务人员的付出,也悄然改变了下一代的人生轨迹。

  本报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王蕊 陈晓华

  理解了“生命无常”

  她改写高考志愿

  赵奕的2020年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4月,高三学生复课,教室每天定时喷洒消毒药水,微微呛鼻的气味透过闷热的口罩钻进她的鼻腔。

  “手术室就是这种味道吧。”这是她第一次对妈妈的工作环境有了具体的感知。

  赵奕的妈妈是浙大一院之江院区手术室护士马贻芳,疫情爆发后,她的岗位切换到了新冠肺炎患者隔离手术室。正是在那里,小汤圆出生,两例老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成功接受双肺移植……她和同事们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正在家里准备高考的赵奕,心一直是悬着的。“新闻不断在报道每日新增人数,包括医务人员感染与死亡病例,让我非常焦虑。有的医生牺牲在抗疫一线,对我触动特别大。”有一天,她忍不住问妈妈,“如果你不在了,我该怎么办?”

  其实,赵奕比普通的孩子更早接受生命教育,妈妈常常和她讲起手术室里直面生死的那些年轻人。但直到这次疫情,她才真正理解妈妈口中的“生命无常”。

  于是,赵奕比从前更珍惜身边的亲人:隔三差五就给老家的外婆打电话;主动承担更多家务……而最大的转变,则是高考志愿被改变。

  赵奕本来计划报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先在国内读一年,再留学德国学设计。疫情让出国留学受阻,她重新思考专业方向,第一个念头就是学医。

  “我想成为像妈妈那样的人,实现人生价值。”她说。

  现在,赵奕是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的大一新生。

  爸爸妈妈冲锋在一线

  他下定决心追随

  “爸爸头发白了好多。”浙江省援武汉医疗队副指挥长徐飞鸿结束隔离回家后,大儿子徐则凌偷偷跟妈妈说。

  自从高中住校,徐则凌和爸爸交谈越来越少,偶有交流也以学习为主。有一句话,他憋在心里没说:爸爸,你就像漫威电影里的超级英雄那么酷。他回忆说,“就跟战士在前线冲锋陷阵一样。”

  在一腔热血感召下,他暗暗下定决心,高考非医学专业不报!完全忘记了小时候曾对爷爷奶奶说过,“我才不要当医生呢,天天加班,累死了。”

  后来,高考成绩有点尴尬,如果报考其他专业,很多学校可以选;如果报考医学院,选择的余地有限。不过徐则凌没有犹豫,依然填满了所有医学院的临床医学,最后被树人大学树兰医学院录取。

  徐飞鸿和妻子觉得,儿子高考发挥不佳,他们要负一定责任。

  武汉抗疫期间,徐飞鸿根本无力也无法照顾儿子。妻子是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护士长,白天负责隔离病房的调度和保障,傍晚给儿子做顿简单的晚饭,顺带连第二天的午饭也做了,让他自己到时加热一下。

  徐飞鸿觉得,儿子在家上网课期间,他们没有做好后勤和照顾,对儿子复习多少有点影响。

  医院考虑到家庭情况,建议徐则凌的妈妈请假或调换岗位,但她坚决不同意,“现在离岗,和逃兵有什么区别?”

  所以,在徐则凌心里,爸爸妈妈都是战士,自己也要义无反顾追随他们。

  受母亲邀约

  他跨界研究新冠疫情

  3月,金逸扬天天困在家里上网课,时间充裕。他答应了老妈“跨界”的学术邀约。

  题目是妈妈杨向红定的,分别是新冠对肾脏损伤和凝血机制的影响,布置给儿子的任务是发挥统计学特长,归纳、分析临床数据。

  浙江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重症组组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杨向红,当时刚刚从武汉回杭,在酒店隔离休整。

  突然空闲下来的杨向红,打算写点关于新冠肺炎的论文。问了一圈自己的研究生,没人会Meta分析(即荟萃分析,一种流行病学的统计方法),她想到了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生物和统计学的儿子。

  金逸扬很早就立志做科研,一直跟着导师在实验室做研究,“但给老妈‘打工’,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

  出国后,他保持着每天给家里打电话的习惯。那段时间,电话那头不再是嘘寒问暖,而是“数据进度怎么样了”。

  妈妈是严格的,提出的研究要求近乎严苛。儿子没有拒绝的余地,“反正反抗了结果也一样,还是得做。”妈妈也是亲切的,每天关心进展、交流细节,讨论结束时提醒一句“吃饱穿暖,注意防护”。

  三个多月后,两篇论文分别刊登在医学杂志《重症监护》和《血栓与止血杂志》,金逸扬和妈妈的名字并排列为第一作者。

  忙完论文后,金逸扬回归自己的节奏,一边上课一边准备申请博士。他的理想是在母校伯克利或斯坦福大学专攻生物统计。

  没想到,那两篇跨界的论文给他指明了另一个方向。

  那段时间,杨向红了解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有个4+4临床医学试点班,从全球高水平大学招收非医本科生,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杨向红给儿子发微信:“要不要试一试?这可是国内最好的医学院。”

  金逸扬曾在和妈妈合作论文中体会到了医学研究的乐趣。现在,金逸扬已经通过了协和医学院的初试,等着复试和面试。

  同时,加州理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康奈尔等大学的面试通知也接踵而至。

  留美还是回国,生物统计还是医学?金逸扬还不确定。但那次奇妙的合作,一定是他2020年的高光时刻。 【编辑:王诗尧】

8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