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以“退”为进 人湖和谐

2020-12-29 07:02 江西日报    阅读:4885 

■策 划:李新科 李颖 尹晓军

■本期执行:洪怀峰 曹诚平

■摄像(视频)、摄影:赵影 江传曌 余齐民

■主 持 人:都昌县融媒体中心 曹唐敏

■嘉 宾:

戴年华 江西省科学院研究员

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江华勇 都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朱恩清 都昌县万户镇党委书记

刘圣环 都昌县刘仲圣环农民合作社法人

刘圣提 都昌县万户镇退捕转产转业渔民

余传栋 都昌县万户镇退捕渔民

自今年1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启动以来,我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推进,并提前一年将长江干流、鄱阳湖以及3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同步实施禁捕。

都昌县是鄱阳湖区重点禁捕退捕区。渔民退出“江湖”后,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都昌县滨湖诸多乡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以“退”为进,通过分类施策、兜底保障、发展产业等多种措施,为渔民洗脚上岸谋出路,进行着人湖和谐的生动实践。

12月21日,在都昌县万户镇刘仲村,专家、县镇干部、村民齐聚村头,围绕禁捕退捕、转产转业改善群众生活等话题展开座谈。

民声之交响乐

禁得住:禁捕退捕,落地有声

【画外音】10年禁捕是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历史性标志工程,是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战略性民生工程,禁捕退捕工作启动以来,我省上下同心,擘画生态新画卷,让“禁渔令”落地有声。

主持人:十年禁捕的背景是什么?重大意义在哪些方面?

戴年华: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水域生态类型多样,对于维系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长江极为重要的通江湖泊。通过科考,我们发现鄱阳湖的鱼类种类在减少,产量也在减少,渔获物呈现低龄化、低质化,鄱阳湖生态遭到了破坏。

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和深刻内涵,这一战略部署对建设美丽中国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在鄱阳湖实施这一政策对于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有着十分美好的前景。

主持人:作为鄱阳湖区重点禁捕退捕区,都昌县如何落实“禁渔令”的?

江华勇:为了做到令行禁止,我们多措并举,首先是“兵马未动,宣传先行”,通过进村入户开会等方式,让禁捕退捕政策深入人心;其次就是广泛宣传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及转产就业等政策,公布各部门政策咨询和信访举报电话,及时处理信访举报问题,渔民较为满意;同时,压实属地责任;另外,利用科技手段保持对都昌县非法捕捞重点水域、敏感水域、案件多发水域实行24小时监管。

朱恩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深知作为基层乡镇,是禁捕退捕政策落实的最后一环,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万户镇采取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来打赢禁捕退捕攻坚战。如广泛组织群众参与,通过流动宣传车、开群众会、标语横幅、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取得群众理解和支持,同时,全力保障群众切身利益。一方面,强化队伍抓禁捕,另一方面,及时稳妥做好退捕渔民的生计保障,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入手,回应民众关切,从根本上防止非法捕捞死灰复燃。

余传栋:我今年68岁了,家里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自己捕鱼也有40多年了。说实话,一开始对禁捕退捕政策有点不理解,但是各级干部经常下村与我们宣讲禁捕退捕的意义和重要性,特别是在现实中我们也感觉到,由于以前大家用电网、霸王网等来捕鱼,鄱阳湖里确实也难以捕到鱼了,大家就捕捞鄱阳湖的螺蛳,也卖不到几个钱,但导致湖里已没什么可以捕的了。“救鱼就是救我们自己”,现在我们也知道,禁捕退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大家的思想也就慢慢转过弯来,想通了,不再下湖捕捞了。

退得出:应保尽保,转产转业

【画外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渔民都是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退出江湖”要有出路,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考题,对此,都昌县通过落实退捕渔民社会保障、转产转业等措施,让渔民“退得出”。

主持人:很多渔民都是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渔民洗脚上岸不易。让渔民“退得出”为什么难?难在哪里?

戴年华:渔民普遍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学习能力弱、专业技能差,这是一个普遍客观的事实,不少渔民除了捕鱼外,没有一技之长,又无土地,因此渔民退捕后就业压力大,这是其一。其二,市县(区)两级补助资金压力大。另外,渔政执法监管压力大,因为全面禁捕后,随着渔业资源的逐渐恢复,不排除有非法捕捞现象的增加,加上都昌管辖的鄱阳湖水域面积大,这给渔政执法带来了困难。

主持人:都昌县是如何来破解这些难题的?

江华勇:渔民“退得出”的关键,就是生活有出路。因此,我们一方面落实退捕渔民社会保障,如对全县3077户建档立卡退捕渔民,做到了应保尽保;对退捕渔民中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按程序纳入当地最低社会保障范围,对因病因灾造成家庭困难的渔民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另一方面,在就业与创业上发力,通过“七个一批”方式(自主创业一批、中介推荐一批、协会吸纳一批、产业带动一批、园区就业一批、工程务工一批、兜底保障一批)进行转产就业安置。目前,全县建档立卡9611人,未就业36人,就业率达99%。

朱恩清:万户镇现有退捕渔民271户842人,为了让渔民“退得出”,我们首先对渔民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劳动能力、创业意愿等,进行精准分类,做到分类施策,如对困难户纳入兜底保障,对有劳动能力者,积极引导去外地务工或在本地产业园就业,对愿意创业的渔民进行帮扶,如我们鼓励自主创业,对在家退捕渔民自主发展零散种养产业的,按照个人申请、乡镇验收的原则,根据产业规模和成效,每户给予1000元到4000元的直补资金。另一方面,引导有强烈发展愿望、有劳动技能的退捕渔民,抱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有刘仲村17户渔民筹资入股创办合作社,规模流转土地,连片种植油茶、中药材1100亩,建设“一乡一园”产业基地,并通过务工吸纳转产渔民19户、贫困户55户。

刘圣提:我一直靠捕鱼为生,现在不能再下湖捕鱼了,一下子没有收入来源,开始我们确实很担心,但是现在看到政府已经为我们考虑了后路,如给大家办理了社保,解决了养老问题。同时,鼓励到家门口的产业基地务工,为我们提供发展产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免费提供技能培训服务,有了工作和收入,大家再也不担心上岸后的生活了。

稳得住:“双业”并举,后劲蓬勃

【画外音】十年禁捕,这是一场持久战。“禁得住”是基础,“退得出”是核心,“稳得住”才是关键。都昌县通过就业与产业并举,解决了广大渔民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让渔民上岸后有稳定的就业门路与收入,发展后劲蓬勃有力,奔头十足。

主持人:渔民安心退出“江湖”,一定要有活干,有钱赚,因此就业与产业显得尤为关键。在万户镇,就有一批渔民,在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下,通过抱团创业,发展产业,带动了就业。

刘圣环:我今年58岁了,在鄱阳湖里风里来、雨里去,大半辈子了,亲身经历了鄱阳湖的鱼一年比一年少,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鄱阳湖里没有鱼捕了,今后我们吃什么,喝什么。虽然我们渔民通过打鱼有一定的积蓄,一两年不捕鱼没关系,但长久下去肯定不行。今年禁捕退捕一开始,当地政府宣布对渔民创业可以在基础设施、土地流转等方面进行扶持,我立即找了村里的渔民,提议大家去政府在村里规划建设的转产转业产业园创业,发展中草药等种养业。大家一拍即合,有17户渔民入股,还吸纳了55户贫困户入股,目前在我们转产转业的产业园务工人员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不在湖里捕鱼,生活一样有奔头。

朱恩清:万户镇规划建设的转产转业产业园地处万户镇刘仲、新屋、万户3个村委会交会区域,规模流转土地2800多亩,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集种植、采摘、加工、休闲于一体的综合类园区,一期核心区1000亩已种植油茶700亩、中药材300亩。考虑到油茶、中药材的回报周期长、投入成本较大,在主导产业未产生收益前,我们本着长短结合的方式,指派技术人员加强指导,在套种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的同时,新种一些果树,建设采摘园,以降低园区生产经营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油茶、中药材进入丰产期后,帮助建设一些精深加工设施,注册地理商标,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产值,相信转产转业产业园的日趋完善,一定能稳民心、惠民生,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主持人:对于都昌县利用滨湖优势,发展旅游、生态种植等产业要注意些什么?

戴年华:要注重水域生态保护的宣传,提高渔民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让渔民真正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认识到保护生态就是增值生态价值和生态资本的过程。同时因地制宜制定转产转业政策,把上级资金和地方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既兜保障,又兴产业,既保资源,又美岸线,大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促进绿色、创新、共享、可持续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把“禁”字做实,把“转”字做活,把“富”字做强。

民生之独奏曲

昔日打鱼 今日护鱼

本报记者 曹诚平 洪怀峰

12月21日,天刚亮,都昌县万户镇刘仲村村民余顺豪就来到鄱阳湖边,开始巡湖。深冬时节,鄱阳湖区寒风刺骨,他穿着水裤在滩涂上行走,不时停下来清理垃圾和废弃的渔具。自从鄱阳湖禁捕以来,余顺豪每天早晨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

“从打鱼变成护鱼,还是一样辛苦,但性质和意义完全不同了。以前打鱼,只是为了小家,现在护鱼,是为了大家。”余顺豪乐呵呵地说。

鄱阳湖全面实行禁捕退捕后,作为一个有着35年“渔龄”的老渔民,要“洗脚”上岸了。“当时心里空落落的,也不知道还能干点什么。”尽管心里有诸多不舍,但余顺豪还是积极响应政府退捕号召,并加入护鱼队。

余顺豪巡湖的责任段有2公里长,每天早晚各一次对湖区进行全方位巡查,一旦发现非法捕捞行为,立即登记上报。

为了实现湖区“四清四无”(清船、清网、清江、清湖,无捕捞渔船、无捕捞网具、无捕捞渔民、无捕捞生产),余顺豪在巡查中,只要发现渔网、地笼等渔具,都要进行清理并集中填埋。

除了护鱼,还要护鸟。余顺豪每天都会仔细察看候鸟栖息地情况,确保这些鄱阳湖的精灵不受惊扰,常常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家。

“记得小时候,鄱阳湖里鱼多得很,江豚一群一群的。我们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鄱阳湖给予我们的太多了,现在为了让鄱阳湖休养生息,该是我们反哺母亲湖的时候了!”余顺豪动情地说。

打鱼富一家 种植富千家

本报记者 曹诚平 洪怀峰

时下正值寒冬,万物凋零,但都昌县万户镇刘仲村致富带头人刘圣环每天都要到农业产业园转一转,仔细察看油茶、药材、果树的生长情况。

“虽然不再下湖打鱼了,但我们上岸一样能致富。”望着眼前大片的土地,刘圣环充满憧憬地说。

今年55岁的刘圣环,在鄱阳湖打了近40年鱼。风里来浪里去,虽然十分辛苦,收入倒也不错。刘圣环家有2条渔船,每年打鱼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2018年,刘圣环注册成立了都昌县刘仲圣环农民合作社。“之所以成立种养合作社,是因为我早就预感到,随着国家保护青山绿水力度的加大,渔民早晚是要转产转业的。”

刘圣环的判断没有错,今年,鄱阳湖实行全面禁捕退捕,刘仲村包括刘圣环在内的19户渔民都面临如何转产转业的问题。为了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新的致富路,刘圣环的合作社除了吸纳17户“洗脚”上岸的渔民入股外,还吸纳了55户贫困户入股。

刘圣环告诉记者,凡是有劳动意愿的退捕渔民和贫困户,都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在都昌县刘仲圣环农民合作社从事短期或长期固定用工,合作社与其签订转产就业用工协议和收益分红协议,目前在产业园务工人员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产业园将建成千吨油茶籽冷榨生产线5条、千吨油茶精炼生产线2条、千吨茶粕浸出生产线4条、千吨功能强化油生产线1条。农业产业园建成后,将集观光、旅游、科研、加工于一体,到时可带动1000余户农民投入油茶种植业,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刘圣环信心满满地说。

民生之回响音

靠湖吃湖,换个吃法

曹诚平

鄱阳湖禁捕退捕,这既是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打破传统渔民对自然渔业资源过度依赖、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契机。

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呵护这一湖清水,许多祖祖辈辈靠湖吃湖的渔民弃船上岸,告别了打鱼这一古老职业,为此作出了很大牺牲。因此,渔民上岸后,他们的生活如何得到保障,成了一道必答的民生考题。

令人欣喜的是,我省滨湖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帮助渔民转产转业,确保他们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他们有的在产业园务工;有的发展生态养殖;有的被聘为巡湖员;有的依托湖光山色,发展生态旅游,从卖鱼转为卖景……不难发现,他们上岸之后,依然在靠湖吃湖,只不过换了个吃法,而这些吃法更加生态、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行走在滨湖地区,你会发现,“严禁捕鱼,保护候鸟”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禁捕退捕,呵护鄱阳湖,已成共识。

但十年禁捕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慎终如始,唯有如此,才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只要持之以恒,美丽的鄱阳湖终将会释放巨大的生态效益,禁捕退捕才能稳得住,赢得远。

9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