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探访北京两小区适老化改造情况
适老化改造须细化标准多方助力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见习记者 刘紫薇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老龄化社会正在快速向我们走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近5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国在21世纪最大的国情。
超快速度、超大规模的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了巨大挑战。比如,近年来不时见诸报端的“老年人挂号难”“老年人无健康码不能出行”等新闻,就显示出老龄化趋势之下,我国在社会治理上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惯于从年轻社会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老年人群的诉求。但随着这部分人群的不断壮大,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全社会的语境之内,整体考虑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人的问题,全面建立一个适老化的社会。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市朝阳区劲松北社区、大兴区枣园小区时看到,上述小区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为契机,适老化改造成效显著。同时还发现,虽然适老化设施有一部分已包含在无障碍设施的范围内,但在适老化改造的过程中,仍然需要细化标准与规范,多方助力,才能更好地构建适老化社会。
用心完善设计细节
改善老人居住环境
“改造后确实比之前好了。”采访时,正坐在劲松园广场长凳上晒太阳的张奶奶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这里翻修完毕以后,不仅本社区的居民会过来打球、遛弯,附近小区的居民也时常到这里来活动。
2018年3月4日,为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将无障碍设施和适老化改造作为小区公共区域的基础类改造整治内容。
同年7月,愿景集团与朝阳区劲松街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劲松北社区改造更新工作。截至目前,愿景集团打造了以“一街两园两核心”为改造重点的示范区,围绕公共空间、智能化、服务业态、社区文化四大类,共计16小类30多个专项实施改造,示范区已于2019年8月完工。
劲松园就是当初改造的重点之一。《法治日报》记者在这里看到,按照不同的活动功能分类,园中被分成了乒乓球区、棋牌区、儿童活动区和休息区,外围则是塑胶走道和装饰着彩色风车的长廊。
《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座椅旁都加装了环形把手,尤其是靠近跑道的座椅还装了可以倚靠的栏杆。据愿景集团城区更新事业部高级经理孙秀英介绍,这样的把手正是针对老年人落座与起身设计的,“好多老年人岁数大了,起身和落座都不太方便。有了这种把手,老年人坐下的时候可以有个支撑,站起来的时候也可以此助力”。
“这些适老化设施的设计虽然并不起眼,但都是前期设计时,设计师对小区老龄居民进行观察后总结与构思出来的。”孙秀英说。
长凳旁边“长”出扶手的并非只有劲松北社区。在枣园小区的长凳旁,《法治日报》记者也看到了同样的金属把手。经过大半年的改造,如今的枣园小区,正在摆脱老旧社区的固有形象,朝着多元化有机社区迈进。
2020年1月2日,大兴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了大兴区社区治理试点工作推进会,决定引入愿景集团作为社会资本进驻大兴区,并确定清源街道枣园社区为首期改造试点社区,正式启动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有机更新在大兴区的试点改造工作。
今年夏天,部分示范区域先行改造完成,而适老化的种种细节也随着改造工作的进行在枣园小区一一落实。例如,中心广场周围原本凸起呈台阶状的路缘石业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蓝白相间的隔离柱。
采访中,愿景集团城市更新事业部大兴区域负责人贾凡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用隔离柱代替路缘石,既能隔开人行道与路面,也能降低老年人因腿脚不灵便而绊倒在路缘石上的风险。“现在,一个轮椅从进门到这里,已经能够实现完全无障碍了。”
结合老旧小区改造
全面提升生活质量
站在劲松北社区的“美好理发店”门外,孙秀英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这家理发店在改造前是一间废弃房屋,改造后才成为了方便小区居民的理发店,而理发师就是曾在社区里为居民们服务了20多年的一对理发师夫妻。
在理发店外墙上,挂着一块包含优惠内容的小牌子。上面特别提到,6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可享受20元/人的优惠价格,对于有需要且行动不便的老人,这家理发店还可以提供上门服务。
为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7月20日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层面提出的老旧小区改造内容,主要包括水电线路以及光纤配套,有条件的加装电梯、配建停车场等。
据了解,北京的老旧小区中,常住老年人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适老化设施及服务也成了主角——让老年人在小区中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成为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一大方向。
劲松北社区共有居民楼43栋,总户数4199户,常住人口9494人,老年住户比率达39.6%。为此,劲松北社区专门建设了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美好邻里食堂”,组织智能手机老年人学习课堂等系列尊老活动。
枣园小区是上个世纪90年代建成的回迁、商品混居社区,建筑面积28.7万平方米,共有51栋居民楼,3380户居民,住户达13100人,是典型的超大社区。据小区工作人员统计,枣园小区60岁以上的住户已不少于14%。
据业主介绍,作为老小区,枣园小区原来不仅外立面陈旧,还存在着小区卫生环境差、配套服务项目不全、养老设施不足等诸多问题。而今经过改造,不仅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在生活服务方面也有了质的提升。
为方便中老年居民理发,枣园小区社区居委会专门组织了理发志愿者,定期在相关微信群里发布理发活动信息。此外,为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起居,尤其是老年居民的日常生活,在改造过程中还设置了一些便民配套设施,如开在小区里面的水果蔬菜店、便利店等。
但在走访过程中,《法治日报》记者也发现,虽然适老化设施有一部分已包含在无障碍设施的范围内,但在适老化改造的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较为细化的标准与规范。
对此,北京市住建委相关业务负责人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下一步,市住建委准备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出台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指导本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
加装智能看护系统
一键呼叫及时救助
进入劲松北社区的大门往右拐,就能看到209号楼。
这栋楼外观朴素,但因为居住在这栋楼里的高龄、独居老年人较多,楼体内部已经加装了由社会资本引入的,基于物业平台的智能居家养老看护系统。
据愿景集团品牌负责人何星介绍,这套系统包含入户主机、智能一键呼紧急设备、智能烟感、智能门磁、红外活动探测、智能燃气和水浸报警、智能养老床位等居家硬件,基于手机移动网络实时了解老人在家生活状态。利用智能算法,系统还可以在发现老年人长时间没有出门、移动或出现紧急情况时,给子女或其他监护人和物业平台发出提醒,接到提醒后物业将会及时协助处理。
“智能适老化设施既降低了独居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又利于提升居家生活安全感。”何星说。
双榆树南里二社区作为北京市首个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试点,为99户80岁以上老年人和重度失能老年人家庭进行了家庭居室适老化改造。改造内容包括防滑垫、感应夜灯、扶手、洗澡椅等方便老年人自理的贴心设备,以及智能设备进家,从而实现老年人就寝、习惯化动作、如厕、洗浴等数据实时监测。如有异常,医护人员和亲属均可第一时间获悉。此外,后台还设立了24小时监控管理中心,老年人在家发生意外时可以进行一键呼叫,工作人员也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提供救助。
负责劲松北社区老旧小区改造的工作人员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目前,劲松北社区的示范区域已经改造完成,后续将在劲松一区、二区进一步展开改造。
与此同时,枣园小区的改造工作也正在有序开展中。 【编辑:王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