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福建东山:一座海岛县的绿色实践

2020-12-21 09:35 新华网    阅读:4654 

新华社福州12月20日电题:福建东山:一座海岛县的绿色实践

新华社记者王任远、邓倩倩

闽南漳州的东山县,是全国第六、福建第二大海岛县。20世纪50年代,时任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岛民修建海堤、制服风沙、种起“绿色长城”;今天,东山人继承前人衣钵,不但传承发展了蓝海、绿岛的“美颜滤镜”,更将它们转化为岛民的“金山银山”。

记者在下西坑村看到,这里海水湛蓝,海面上排列着整齐的蓝色塑胶浮球、网箱和片片渔排,渔排上是海上房屋,有垂钓俱乐部、“海上餐厅”、渔排KTV……

“过去海水可没有现在这么干净。”养殖户许波山告诉记者,十多年前,海蛎、鲍鱼、海带等海产品养殖户们一哄而上,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海面上布满了塑料泡沫制成的浮球和网箱,风化的泡沫颗粒常常漂满海面。海底是多年沉积的养殖饲料,腥味满天。过密的养殖和恶化的环境,影响了海产品的质量。

今年6月,下西坑村启动了老旧浮球、网箱更新换代。“现在渔排、网箱都由旧的泡沫材质换成了环保塑胶材质,政府补贴三分之二,我们只出三分之一。”许波山说,旧式泡沫渔排、网箱每一两年就要更换,新的使用寿命可达15年,长远来看,节约了成本,更改善了海洋环境。

“通过过度养殖清退和设施升级改造,我们将逐步减少海岸养殖密度,并合理引导渔民转场转业,促进更高质量的海洋经济发展。”东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吴石坤说。

随着“生态渔村”的名头愈发响亮,下西坑村民发展起了海上餐厅、海上垂钓、休闲观光等产业,许波山的工作也从过去的“捕鱼+养殖”转型为“冬半年搞养殖、夏半年搞旅游”,去年总收入达100万元。2019年,下西坑村迎来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400万元。

下西坑村的海洋经济升级,是东山“蓝色经济”跨向精深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山在福建省率先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海湾、海滩、海岛、海水、海砂“五海”保护,将海岸高潮位内侧200米划为限建区,将滩涂划定“可养区、限养区、禁养区”,拒绝以牺牲海洋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许多渔民的天地从近海转向马来西亚与印度洋,形成了漳州市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2019年产量达3.4万吨。

为适应海岛小气候,东山县又引入台湾青枣、泰国莲雾等水果发展特色种植,丰富了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海岛县的产业,进一步将生态的馈赠转化为岛民的“金山银山”。

在前楼镇叶厝村,80多岁的原贫困户张秋水和老伴在2016年获得了当地圆发水果专业合作社无偿提供的19棵反季节黑珍珠莲雾种苗。5年过去了,满坡的莲雾树已亭亭如盖。

“5年前,合作社不仅送给我树苗,还派了专家,手把手教我和老伴种莲雾。我们家去年仅通过莲雾就增收了2万多元。”张秋水说,之前还担心自己年纪大学不会种植技术,如今也成了“半个专家”,日子愈发红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不断更新种植养护技术,现在莲雾园基本实现月月有果、季季可摘,有效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合作社理事长叶员发说。去年,合作社又引进1000多株更适合海岛沙化土壤的台湾释迦进行试验,以期为社员带来更大收益。

东山每年还安排超2000万元的保洁经费,在全岛建立起“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现已形成城乡统一的环卫保洁网;建立覆盖全岛、城乡一体的污水收集系统,如今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占比达92.6%;将“3.12”植树节拓展成“植树月”,每年至少投入5000万元、绿化1万亩,3年来累计投入1.91亿元、造林1.945万亩,全岛绿化率超94%,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

帆船帆板、汽车拉力、文旅影视、海湾公园……随着“五海”保护持续推进,越来越多高端旅游度假休闲项目落户东山,20世纪50年代黄沙漫天的“秃头岛”如今吃上了“生态饭”。2019年,东山县接待游客7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92亿元。

“海岛越来越绿,海洋越来越蓝,我们眼看游客一年年变多,感觉东山成了‘小厦门’。”叶员发笑着说。

夜幕降临,海风摇曳着莲雾树和棕榈树,渔排上的“渔家乐”亮起灯光。 

6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