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
特困低保户应保尽保,养老事业蓬勃发展……瑞金市围绕“保障基本民生、创新基层治理、优化社会服务”,扎实推进民政惠民政策落实,构筑起立体式服务推进民生工作,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每一项政策,都浸润着沉甸甸的民生情怀;每一项措施,都见证着民生温度;每一个数据,都考量着百姓的幸福尺度。
筑牢民生保障底线,让幸福更有“厚度”
“每月有低保,还能领到残疾补助,孩子的生活费不用担心了。”谢坊镇水南村村民邹娇娇26年前收养了一名脑瘫弃婴,四处求医、债台高筑。当地民政部门得知她家情况后,帮助孩子办理了低保、残补等民政保障,减轻了她家的生活负担。
邹娇娇家得到救助,得益于瑞金市的兜底救助保障制度。该市将农村低保、救急难、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与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全方位衔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农村孤儿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政策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救助保障功能,帮助3.9万名困难群众渡过难关。
为了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该市针对城镇脱贫解困,通过精准认定对象、强化结对帮扶落实政策措施,全面帮助解决了城镇贫困群众2101户3600人的基本生活、就业、医疗、教育、社保、住房等实际困难,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家住象湖镇绵江路的城镇脱贫解困贫困户赖志高,自己身患尿毒症,两个孩子在读中学,靠妻子打零工维持生计。2018年,赖志高所在社区将其纳入城镇脱贫解困对象,专门安排干部结对帮扶,通过落实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扶贫政策,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引导他的爱人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等措施,生活状况逐渐好转。赖志高今年家庭人均收入已达14450元,是2018年的4倍。
构建医养结合体系,让幸福更有“温度”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11月26日,在九堡镇堑下村敬老院,该院工作人员正在给11月份生日的5位老人过集体生日。“敬老院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生活得很开心。”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护、老有所乐”,老百姓的关切往往都是具体而现实的。
“我们积极开展医养结合探索,构建集中养老和居家养老相结合的立体式养老机制。”瑞金市民政局局长曾传祺介绍,该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全市17个乡镇敬老院实施升级改造,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一所设施完善、兼顾托底保障与社会养老的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以公建民营的方式引进社会资金开办集养老、医疗、残疾人康复托养为一体的瑞金红都康养中心;在瑞金市社会福利院、瑞金康平医院、黄柏敬老院、“祥和苑”老年公寓设置医疗机构,开设“医中带养”服务。目前,该市有养老机构35家、各类养老床位数3900张。
“村里开办‘孝老食堂’后,每天都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70岁的叶坪乡山岐村村民钟福兰子女在外务工,原先一日三餐大多凑合着吃。为破解城乡留守老人、生活困难老人和残疾老人的吃饭难题,该市各乡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不断加快城乡居家和社区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步伐,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站点有128个,这些居家养老服务站办了“孝老食堂”,向有需求老年人提供集中就餐、托养、健康、休闲等服务,有效解除老年人子女后顾之忧。山岐村“孝老食堂”理事会会长黄日华说:“‘孝老食堂’的开办,不仅促进邻里和睦相处,而且带来民风潜移默化的好转,邻里乡贤爱心涌动。”以“孝老食堂”为切入点,该市把孝老爱亲的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融合,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理论宣传、政策解读、义务理发、免费体检等活动,使“孝老食堂”成为群众愿意来、留得住、有获得感的精神家园。
共织社会服务网络,让幸福更有“宽度”
瑞金城东居民许运昌夫妇前年因房屋拆迁,由城东搬到了城北居住,原以为办理医保还得回原来的社区,老两口非常头疼。“没想到现在只要到附近的红都大道社区,社区干部就会帮我们在网上缴医保,办社保年审。”瑞金市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全网覆盖、全城通办、全员参与”的“三全”便民服务体系,让许运昌夫妇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
事关民生,小事不小。
贫困户家中孩子需要辅导功课,义工志愿服务队及时上门答疑解惑;居民家的锁坏了,家政维修志愿服务队免费上门服务……“三全”便民服务体系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红都大地。
针对居民反映的城市社区服务网络不健全、办事不方便、服务资源不丰富等问题,瑞金市实行统一部署,充分整合组织、民政等部门资源,探索建立“三全”便民服务体系,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实现了办理医保、社保、生育证、退役军人登记等30余项社区业务“全城通办”。从乡村到县城、从社区到门店、从机关到企业,围绕理论宣讲、文化传承、利民便民等方面,实现阵地全覆盖。红都大道社区党委把“文明瑞金”志愿者联合会党支部纳入管理,常年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上门理发、陪护和清洁家庭服务,城北社区卫生院每周二和周五义务到红都大道“健康小屋”开展义诊。(记者 刘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