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未必在远方!
从有关部门获悉,到今年底,上海公园总数将超过400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达到8.5平方米。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许多利用城市“边角料”改造而成的“口袋公园”,正在圆都市人家门口的“田园梦”。
“口袋公园”又称袖珍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像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在这方寸之间,往往考验着城市设计、管理者的用心和智慧。像静安区西康路的西康公园,附近老龄人口众多,公园在设施上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像以前遛鸟只能把笼子挂在树枝上,现在有了专门的遛鸟区域,既满足了老年人日常锻炼,又满足了娱乐和社交需求;杨浦区的创智天地社区空出的一块狭长的“边角料”,如今已经成为“混凝土丛林中的都市田园”……精细的养护管理、特殊的植物造景、历史文化底蕴的融入,让这些“口袋公园”成为彰显城市人文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与街区共生,每一个“口袋公园”,都需要与周边居民形成互动。曾经在小型绿地的设计和建设中,一些地方因缺乏调查,过于注重形式,不仅没有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而且造成了在后期维护上的大量投入,最终很难维持下去。在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刘悦来看来,公园虽然姓“公”,看起来应该是公家建、公家养的,但如果不考虑周边社区居民的需求,发挥社区居民的自主性参与,将是不可持续的,“边角料”中的公园,不是为城市中的绿地“打补丁”,而是将原本散落在各处的各类公园、生态景观等,串成一根美丽的“绿项链”,让城市不仅有了“烟火气息”,而且更有了“诗和远方”。
当城市中的空气满是青草和鲜花的芬芳,当人们在绿色中探寻梦想,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人、文、地、景等各个维度出发,充分挖掘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他们参与建设,把“我”变成“我们”,让陌生人成为熟人,公园便将成为城市人的公共乐园,这是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下的最好注脚。
方翔/文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