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热气球亟须“真监管”
据媒体报道,曾被国际航空联合会列为最安全的飞行器的载人热气球,在近2个月内,已发生3起人员坠落事故,引发各界关注。有关专家表示,随着低空领域逐渐开放,热气球飞行从一个专业体育项目,逐渐转型为商业活动、旅游观光项目,出现了规模性载客。然而国内热气球行业里,以旅游观光为代表的载人热气球活动,其运行规范仍是空白,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关报道除了揭露载客热气球运行规范问题外,更曝光了不少“黑飞”乱象——从器材、俱乐部、到飞行员等都可能存在“山寨”问题,但多个部门对该领域的监管似乎“束手无策”。
想要生产热气球,必须持有民航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型号认可等资质证书。据悉,全国目前仅有3家厂商可合法生产“自由飞热气球”,这3家企业生产的热气球加在一起的年销量仅为200个左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电商平台的商家仅一个月就能卖出200多个,这些热气球是否获得了生产许可、型号认定等,恐怕很成问题,这无疑给后续使用埋下了隐患。
同时,“山寨”的可能还有飞行员和俱乐部。比如,一些“山寨”热气球厂商称,买热气球可免费培训飞行员,培训证书全国通用。而事实上,热气球的飞行员应经民航部门认定的、有培训资格的正规机构实操训练,且须通过理论笔试和飞行考试后才能取得飞行执照,不是随便什么厂商、俱乐部就能培训后速成上岗的。同样据报道,现在全国没有资质就随便飞的俱乐部少说也有上百家。
乱象的存在呼唤监管的合力。诚如有律师表示,有关监管部门要开展风险评估,对热门游乐设施使用情况定期采取综合安全检查,建立健全日常安全管理、各种专项应急预案等管理制度。
相关从业者也应增强守法自觉。比如,产品是否合格厂商心知肚明,纵容“山寨”热气球上市,无疑是在埋设不定时炸弹,商家对此理当规避;景区要为游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驾护航,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等必须到位,设备的后期维护保养也要及时跟上。惟此,才能最大程度杜绝事故的发生。
杨玉龙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