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8日电 (王子涛 汤彦俊 康玉湛)“父亲是犹太人,1939年时了解到中国缺医少药情况很严重,于是通过宋庆龄从香港辗转到达延安救治病患。”已故共产主义战士汉斯·米勒的儿子米德华告诉记者,为支持犹太难民的纪念工作,母亲将宋庆龄亲笔信等资料都捐给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新馆。
纪念馆囊括了近1000件展品,十几个复原场景。 汤彦俊 摄历时近3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完成了改扩建工程,于12月8日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类似宋庆龄亲笔信这样的珍贵展品从150件增加到了近1000件,展览面积也从1000多平方米扩展到了4000多平方米。
新馆整个展厅以“沉浸式”的氛围,带着参观者以“听故事”的方式,去了解这段历史往事。 汤彦俊 摄整个展陈共分为“逃亡上海、避难生活、同舟共济、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6个部分,囊括了近1000件展品,十几个复原场景、通过161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讲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如何逃离纳粹屠杀、如何来到上海虹口、中国人民如何和他们友善相处的感人故事。
为纪念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接纳和保护犹太难民的这段历史,2007年,虹口区以摩西会堂旧址为核心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得知此次纪念馆完成扩建全新亮相,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美国犹太人大会主席杰克·罗森,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斯蒂夫·奥林斯等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发来祝贺,向中国人民表达最深切的感谢。
犹太难民们用小煤炉生火做饭。 汤彦俊 摄“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上海,回到虹口,参观新的上海犹太纪念馆,看看曾经为犹太人提供护佑的避风港。”美国良知基金会主席亚瑟·施奈尔说。
哈佛法学院教授劳伦斯·泰伯1941年10月出生于上海,他说:“我的父母是躲过了大屠杀的犹太难民。因为有了上海这个避风港,我的余生才有了可能。我很高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重新开放。”
与以往不同,新馆整个展厅以“沉浸式”的氛围,带着参观者以“听故事”的方式,去了解这段历史往事。参观者可以通过浏览影像资料,听犹太难民亲口说一说当年经历;可以通过一件历史文物,了解犹太难民如何从海上逃亡到上海;通过一个复原场景,知道犹太难民和上海邻居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展馆序厅部分,通过多媒体影像装置实现了类似肉眼3D的特殊效果,让参观者瞬间就融入凝重的历史氛围之中。
而原本位于纪念馆入口通道的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此次也被整体移动到了扩建后的广场上。名单墙设立初期,原本仅刻有13732个名字,目前名单墙上的名字已增加到18578个。现在,名单墙的最后设置有一块“留白”墙面,等待通过今后的史料征集,补上更多姓名。
“洋八路”汉斯·米勒。 王子涛 摄在展示的千件展品中,既有“贝蒂的婚纱”“约瑟夫的玩具独轮车”等老展品,也有很多首次展出的“新品”。在“同舟共济”展厅内,一把看似普通的银色哨子是“隔离区”无声的见证者。这个哨子是当年犹太人“保甲人员”使用过的,它的捐赠者汉娜洛瑞·埃斯奎纳齐(HnneloreEsquenazi)是一位曾经居住在上海的犹太难民。
“这段历史记载的不仅仅是犹太难民的一段经历,也是中国人民和犹太难民同样在战争的蹂躏下、失去自由和和平的情况下,相濡以沫、互帮互助的一段经历。所以这段经历对人类进一步创造和平美好的世界会带来很多启迪。”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说。(完)
【编辑:李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