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只要我能走得动,我将一直找下去……”

2020-12-06 11:30 央视新闻客户端   黄钰涵  阅读:1540 

  遇见你丨“只要我能走得动,我将一直找下去……”

  在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有一位名叫杨宁的志愿者,从2007年开始,他义务帮助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寻找亲人和家属。13年间,已经累计有400多位烈士在杨宁的帮助下魂归故里,与家人团聚,一个多月前,在辽宁省锦州市解放锦州烈士陵园抗美援朝烈士墓区,又有16位烈士迎来了自己的亲属。

  13年间为400多位烈士找到亲属

  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墓地碑林、庄严肃穆,10月28日,长眠于锦州烈士陵园抗美援朝墓区的16名贵州籍志愿军烈士,第一次迎来了亲属的祭拜。时隔70年,烈士们终于和亲人团聚了。

  贵州省抗美援朝志愿军后代 张林:这么多年来,我们都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今天终于找到他们了,所以我们想今天来这里看看他们,祭拜一下,也想告慰一下英灵。

  锦州烈士陵园抗美援朝烈士墓区内,安葬了109名贵州籍志愿军烈士。今年3月,一封“寻亲信”寄到了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信中记录了这些烈士的信息,希望能找到他们的亲人,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这封寻亲信很快有了回音。

  刘定芳烈士亲属 钟明瑶:找到的时候全家人都特别地激动,感慨有点儿多,有激动、有骄傲、有震撼,但同时也很遗憾,因为外公不在了,外婆也在今年2月份去世了,他们两位老人其实去世之前和我们说的有同一个共同点,就是说不管怎么样希望我们不要放弃,因为大外公他是没有后代的,所以我们就是他唯一的亲人。

  目前,109名贵州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中,已有20位找到了亲人。

  搜集整理烈士信息 找寻亲属

  纵是万水千山,也难阻隔血脉亲情;纵是杳无音信,也难放下团圆想念。而架起烈士们和亲属团聚桥梁的这封寻亲信,就是志愿者杨宁寄出的。

  杨宁今年已经60岁了,寄出寻亲信后,为了早日帮烈士们找到亲属,他一趟趟地往陵园跑,每一个烈士墓碑上的信息,他都了如指掌。

  志愿者 杨宁:锦州烈士陵园里500多名志愿军烈士,其中5个当中就有1位贵州籍的志愿军烈士。他们当时都是在朝鲜战场负伤以后,最后运到锦州的医院,在抢救的时候牺牲了。

  11月底的东北,寒风凛冽,杨宁已经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来到锦州烈士陵园了。墓碑上一行行斑驳的文字,是他为烈士们寻找亲人最直接的线索。

  志愿者 杨宁:主要还是根据墓碑的原始记录来登记。这是最原始的记录,一九五几年的原始记录,集中地把烈士墓碑用笔抄下来,然后一个一个把他们的部队番号和姓名都记下来,然后到陵园去核对。

  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总能看到这个满头花白、身材瘦削的老人蹲在地上抄写墓碑上的文字,时间久了,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

  解放锦州烈士陵园工作人员 段占军:完全出于对烈士的这份感情,让烈士的家人能够知道自己亲人在哪儿,我们也是非常感动,积极配合。他想要的一些资料,还有一些烈士信息,我们都能够尽力而为为他提供。

  尽管有资料可查,但杨宁发现,烈士的姓名、籍贯、家庭住址这些关键信息,常有缺失或录入有误的情况。

  志愿者 杨宁:碑上面有烈士的籍贯,因为上面烈士籍贯只写到县,所有烈士都写到县、县区一级,很少写到村屯,当时大部分志愿军战士运回来都属于重伤员,回来就紧急抢救,有的就问是什么地方的人,有的可能口音原因记录有误,就可能误译写的名字。

  这次寻亲成功的16位贵州籍志愿军烈士中,就有这样一位,墓碑上镌刻的名字是鲍吉林,而烈士的真实姓名却应该是鲍继伦。

  鲍继伦烈士的弟弟 鲍继文:当年死亡通知书贴到村办公室墙上,恰恰是两个字不对,就不敢去认领。

  今年3月,收到杨宁寄出的寻亲信后,贵州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通过翻阅档案文件,走访健在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最终确定了鲍继文的烈士亲属身份。

  杨宁寄来的这封寻亲信,让85岁的鲍继文找到了自己的亲哥哥,老人虽然不能亲自来到锦州,但晚辈们替他完成了心愿。

  鲍继伦烈士的侄女 鲍瑾怡:二伯出来之后就没有回去过,所以我父亲也不太清楚,只晓得他过世在朝鲜。我一直在想,把他能带回家就把他带回家,给我父亲了一个心愿。

  带着一份敬意 一直找下去

  相隔七十载今朝团聚,在替烈士和他们的亲人感到高兴的同时,大家也纷纷向杨宁表达了感谢。其实,在帮助烈士寻找亲人的长路上,杨宁已经走了13年。

  2007年,当时在县博物馆工作的杨宁,因为工作需要,偶然走访了台安当地的几处烈士陵园,听说许多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陵墓很少有人祭扫。

  志愿者 杨宁:几十年了,六七十年了也没人来祭扫,他们这些烈士当年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把生命都奉献给了国家,我就是帮他们找找后人。

  从那时起,杨宁有了帮烈士寻找亲人的想法。他把在博物馆工作的经验用到了为烈士寻亲中,买来各地的县志查找信息,甚至到地摊上去找寻线索。

  志愿者 杨宁:这个本子我是在书摊上买的,地摊上发现有这么一本烈士登记表,当时我就买下来了。

  起初,杨宁主要关注辽宁籍,特别是鞍山及周边地区的烈士。他把收集到的烈士信息一一编号,再去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核实。背着一个破旧的黑色书包,骑上这辆插着五星红旗的自行车,杨宁走遍了辽宁省内的烈士陵园,帮助很多烈士找到了亲人。

  每次找到烈士家属,杨宁都会陪他们前往陵园祭拜。看到烈士们能和亲人团聚,是杨宁最高兴的事。

  志愿者 杨宁:当每次找到烈士亲属的时候,他们在墓地上哭泣的时候,其实我心里都有一种安慰,我没白找,也就是为了烈士亲属在墓碑前的团聚。

  寻找过程中,杨宁发现,很多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埋骨他乡,一份说不出的责任感,让他的寻访范围,扩大到了全国。

  志愿者 杨宁:吉林,黑龙江,最后到志愿军烈士,不但是我们辽宁籍的,而且全国各地都有,包括贵州、四川、云南、湖南的烈士。从那时开始就全国找,就停不下来了。

  13年来,杨宁的足迹遍布全国8个省份,去过大大小小烈士陵园200余处、村屯180余个,为400多位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找到了亲属。

  志愿者 杨宁:如果我能走得动,我将继续寻找,让烈士忠魂早日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最高礼仪

  支撑着杨宁东奔西跑13年,为烈士寻亲的,就是一份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他见证了400多次墓碑前的“团聚”,帮助400多个家庭,找到了英魂。

  这让我想起了两个多月前,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归祖国的场景。不论是用最高礼仪迎接烈士的祖国,还是像杨宁一样默默挂念着烈士们的普通人,这些行动都在说明,对于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我们也要向会一直找下去的杨宁,致以敬意。

  像杨宁这样,一个普通中国人自发地为烈士寻亲,对烈士们来说,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最高礼仪。当年烈士们舍生忘死保护的人,一直把他们记在心里。我们以前也报道过帮烈士寻亲的不只有杨宁,他们还会找下去,未来会有更多人用不同的方式在心里惦念烈士们。

【编辑:黄钰涵】
3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