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北京“限塑”调查:你行使“绿色消费权”了吗?

2020-12-03 15:05 新京报   苑菁菁  阅读:3238 

  北京“限塑”调查:你行使“绿色消费权”了吗?
专家建议,制止塑料制品浪费,有赖于消费者养成良好消费习惯,也有赖于行业形成规范

  清晨上班路上,你走进咖啡店买了一杯拿铁,随手拿了一根一次性塑料搅拌棒;中午收到期待已久的快递,发现箱子里除了想要的宝贝,剩余五分之四的空间塞满了各种塑料泡沫;下班后去超市买了这两天的果蔬,怕麻烦扯了一大堆连卷袋,最后只用了一个,剩下的就留在了购物车。

  这些日常生活的片段,都是塑料制品浪费的缩影。

  据央视报道,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塑料袋年使用量超400万吨。

  日前,《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下称“限塑十条”)公开征求意见,划定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电商快递、住宿会展、农业生产六大行业强化减塑力度。今后,塑料吸管、塑料填充物、超市连卷袋等制品的使用都会受到限制。

  专家认为,塑料制品拥有的极端便捷性和超低价格优势,使得它的使用被无限放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非用不可。要制止塑料制品浪费,有赖于消费者养成良好消费习惯,如主动选择更为环境友好的产品;也有赖于行业形成规范,例如快递配送环节使用循环包装箱、循环包装袋,减少暴力投递。

  快递盒里塞满塑料填充物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剁手族”拆完一件件快递后很苦恼——还得扔掉一大卷一大卷的塑料袋、塑料泡沫、充气柱。

  市民王分贝(化名)购买了化妆品、保健品等一堆商品,从11月初到11月中旬,快递就没断过,那些塞在快递箱里的各种各样的塑料填充物让她不堪其扰。“每次拆快递,都会多出一些塑料包装物,有些填充物多得完全没有必要。”最令她不解的是,网购化妆品赠送的样品不仅装在单独的箱子里,还被塑料包装物裹得密不透风。“那些小样一看就不会轻易损坏,完全用不着裹那么多,而且为什么不跟正品一起快递呢?”

  市民张小姐有一次在电商平台超市购买零食,东西寄到后打开快递箱一看,里面塞了一堆塑料填充物,“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些食品不会碎,稍微磕碰也没有问题。”

  为什么快递盒里要塞那么多塑料填充物?

  一位在朝阳区大望路附近揽件的快递小哥表示,一方面是保障内容物不损坏,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消费者安心,“就说这化妆品,看上去挺贵的,如果不包上抗挤压的塑料泡沫,万一在运输过程中碎了、漏了怎么办?另外,这些化妆品如果只用纸箱子运输,什么都不包,客户看着会不会不放心?”

  类似的滥用塑料制品的情况还发生在超市和咖啡店。

  在东城区广渠门店家乐福超市,记者注意到,一位大爷买了一个大白菜,把连卷袋套在外面,又顺手抽了很长的连卷袋,塞在购物车里,并询问售货员是否还有大一点的袋子。

  在物美超市崇文门店,一位女士走到连卷袋前,撕下几个袋子直接放进了购物车,但并没有购买果蔬。在物美超市惠新店,每个盛放果蔬的台子都备了两到三卷连卷袋,有的顾客购买商品时不想弄脏手,就把连卷袋套在手上当手套,一名超市店员说,连卷袋消耗量非常大,差不多半个月不到就得拉一车过来,店内广播提醒市民,“保护环境,节约使用塑料购物袋”。

  在丰台区万丰路附近的一家星巴克门店,绿色的一次性塑料搅拌棒(防漏塞)、纸质杯套、纸巾等物品放置在自取区域,顾客如果提出需求,店员还会提供木制咖啡搅拌棒。

  记者观察发现,约一个小时里,15名取咖啡的顾客中,1/3的人拿取一次性塑料搅拌棒(防漏塞)。

  一位取用一次性搅拌棒的顾客告诉记者,平时喝咖啡的时候习惯搅一下,就随手拿了,“不用的话也不是不行。”一名店员表示,店内没有任何一种饮品必须使用搅拌棒,“但主要还是取决于顾客个人,如果他想用,喝美式咖啡也可能需要搅拌棒。”

  “塑料制品并不是非用不可”

  针对上述塑料制品滥用行为,北京“限塑十条”征求意见稿提出,到今年年底,全市邮政快递及电商配送网点“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到90%、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到95%以上;鼓励探索逐步实施对塑料连卷袋明码标价并在商品价外单独收取塑料连卷袋价款,引导消费者减少塑料连卷袋使用量;全市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咖啡搅拌棒。

  为什么要限制这些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因为它们带来的污染非常严重。首先,生产环节就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产生巨大能量消耗、造成大量碳排放;使用过以后,这些材料大规模散落在环境中,是微塑料、海洋垃圾等污染的主要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表示。

  他认为,目前塑料制品最大的问题是过度使用和浪费,因为它带来了极端的便捷性,又拥有超低价格优势,使得其使用被无限放大,其实很多情况下,都不是必须使用的。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下称‘限塑令’)政策实施后,起到了正向效果,如果当时没有做相关政策,目前塑料制品使用量会更大。”清华大学教授李金惠表示,北京此次制定“限塑10条”,在国内是一个创新,北京面临的塑料污染防治形势与其他地区不同,在科学甄别的基础上筛选出六大行业,目的是减少塑料的不必要使用。

  笔触媒环境科学工作室的姚佳长期推动塑料使用减量,她认为,相较2008年的国家“限塑令”,北京“限塑十条”更像是“阶段性禁塑”,“纵观整个条例,对于餐饮业、外卖平台、批发与零售、电商快递业、住宿会展业、农业生产等六大行业,都明确禁用部分塑料制品,只放宽酒店限制提供‘六小件’,到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北京基本能够实现不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消耗大户的行动

  2008年国家“限塑令”实施之后,北京的“限塑”道路已经走了12年。

  2016年起,姚佳和团队对北京100多个农贸市场做了15轮塑料袋使用调查。

  “北京的达标袋使用情况较好,有的远郊区,在地图上都搜不到的乡村小集贸菜市场,都使用了达标袋。个别没使用达标袋的集贸市场主要是小型临时市场、早市、便民市场,或市场统一制作的塑料袋标识缺项,或是以前调查过的这轮还没有复查的市场。”

  所谓达标袋,是指有标识的塑料袋。而违规袋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标识,“环保组织没有检测能力,只能看袋子上应该标识的10项内容全不全。”姚佳回忆,2016年,在北京的一个农贸市场(现已关闭),她看到一个人推着推车,挨个摊位送塑料袋,上面装的都是不达标的塑料袋。2017年4月第二次去,市场里就全改用达标袋了。

  北京印刷学院青岛研究院院长朱磊表示,两三年前,快递企业在中转环节几乎都用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如今,80%的企业已经换成可循环使用至少50次的可循环集装袋,即使这种集装袋不能再循环了,也可以交给生产厂家再制造、再利用,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很低。所以,北京“限塑十条”提出的要求,对减少塑料制品使用非常重要。

  其他塑料制品消耗大户也有行动。

  以咖啡行业为例,2019年4月22日,星巴克开始推广纸质吸管和直饮杯盖,以减少塑料吸管的使用;并在全国多地多家门店及外送平台提供可以生物降解、符合相关标准的纸质吸管。今年6月,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宣布逐步停用塑料吸管;6月30日起,北京等城市近千家餐厅的堂食及外带率先实施,消费者可通过新型杯盖直接饮用不含固形物的冷饮。

  中国塑协降解专委会秘书长翁云宣表示,据他观察,一些超市已经开始使用生物降解购物袋,比如永旺、华润等,物美的招标也已经开始。永旺(中国)商业有限公司称,北京的永旺门店已经全部使用全生物降解购物袋。

  超市连卷袋也有可降解产品出现。“海南、吉林的企业都能生产可降解连卷袋,有的产品也在使用,从性能上说没有问题。但是连卷袋相对来说更薄,不降解的连卷袋比较便宜,以前不收费,如果推广可降解连卷袋,会抬高成本。”翁云宣认为,从方便顾客的角度考虑,禁用连卷袋也不合适,“用塑料袋包装,本身是为了生活方便,一些湿的商品如果用纸袋、布袋装容易漏。只能建议大家能不用就不用、尽量少用”。

  公众要敢于行使“绿色消费权”

  严格“限塑”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制止塑料制品浪费?

  天津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王豁认为,大部分消费者的习惯还有待养成,全国多地今年来在“限塑”上的政策进展力度很大,但商家在落实“限塑令”上有待进一步改善,执法也有待加强。“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教育部去年9月份出台政策禁止学校强制包塑料书皮,但今年秋季学期开学,许多学校给学生布置新生开学事宜时,仍然要求学生包塑料书皮。”

  王豁归纳了几项建议,“一是建议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主动选择更为环境友好的产品,如参考能效标识、绿色产品标识等信息;二是公众要敢于行使自己的‘绿色消费权’,从而自下而上倒逼企业,进而形成绿色环保的消费新风尚,比如,社会组织为了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在2017年针对多家外卖App默认发放一次性餐具和餐巾纸的做法提起了环境公益诉讼,有力推动了公众意识提升和政策推进;三是商家要尊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权’和绿色选择。”

  严格的行业规范也有助于“减塑”。

  以快递行业为例,朱磊介绍,国家邮政局在填充物方面有指导意见,即快递包装空隙率不能大于20%,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限定塑料包装物的使用,但是具体到每一件商品,还缺乏统一细则。

  “一件商品在运输中会受到路途、时间、分拣情况等因素影响,快递员担心出现问题,所以会将商品裹得特别厚。我认为,既要保证将商品安全送达消费者手中,又要最大化实现绿色、环保,就需要在运输上下工夫,杜绝暴力分拣,快递员如果更信任运输环节,就可以为商品少裹一层塑料包装物。”

  朱磊表示,未来,面向消费者配送商品环节使用循环包装箱、循环包装袋是重点工作之一,这需要国家层面出台具体的措施和要求,规范各家企业使用。“我们正在跟国家邮政局讨论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具体要求包括循环箱必须可折叠、具备自缓冲功能等。”

  “限塑”大事记

  1999

  5月1日

  《北京市限制销售、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管理办法》施行。

  禁止销售和在经营中使用厚度在0.025毫米以下(含0.025毫米)的塑料袋。

  2008

  6月1日

  国办《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实施。

  全国禁止产销、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商超、市场等禁止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

  2012

  3月1日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2年版)施行。

  单位和个人应当减少使用或者按照规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优先采购可重复使用和再利用产品。

  2020

  1月19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印发。

  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商超、外卖、展会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2020

  5月1日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20年版)实施。

  禁止生产、销售超薄塑料袋。商超、集贸市场等不得使用超薄塑料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

  2020

  11月10日-12月9日

  《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征求意见。

  到2020年底,商超、药店、书店等零售业门店(含配送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吴婷婷 徐美慧 实习生 谢雁冰 【编辑:苑菁菁】

5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