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故事)“会说俄语”的中国边城:跨国生意唱响致富经
中新社绥芬河12月1日电 题:“会说俄语”的中国边城:跨国生意唱响致富经
中新社记者 王琳
迎战2020年“双十二”,李大成正在为他们的俄语直播首秀紧张筹备。作为绥芬河跨境电商领军人物,他从依托“速卖通”做跨境电商,到打造巨狐中俄跨境电商智慧产业园、建设中俄跨境电商创客孵化基地,如今又捕捉到“跨境电商直播”的商机。
与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对话,设立中俄双语的商埠牌匾,率先启用俄罗斯卢布交易结算……在这座“会说俄语”的中国边城中,大批生意人靠跨国贸易唱响致富经,助推黑龙江绥芬河从边陲小镇蝶变为“国境商都”。
“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1975年建市之初的绥芬河是一个人口不足1万、地方财政收入约9万元(人民币,下同)的沿边小城。穷则思变,依托百年口岸的地缘优势、改革开放的东风助力,敏锐的绥芬河人把目光投向一江之隔的俄罗斯(苏联)。
1984年,中苏友协副会长、绥芬河铁路车站站长徐君术带着500公斤西瓜访问邻国,闻名于世的“西瓜外交”奏响了中国绥芬河对俄(对苏)经贸合作序曲,吸引了各地淘金客落地生根。
“中国蔬菜,哈拉少(俄语意为‘好’)。”被誉为“商界花木兰”的绥芬河市女企业家王颖冬通过跨国视频谈生意。她所运营的蓝洋经贸有限责任公司从事对俄果蔬出口,年果蔬出口创汇额超1亿美元。
做大果蔬出口的王颖冬一年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做强木材进口的于志明培养诸多员工成为木材加工领域的创业者,被赞为“老板培训师”。取材自俄罗斯的椴木菜板、实木家具上都印有“百年口岸”商标,他说:“这是我注册的品牌,为了让人们记住‘百年口岸’绥芬河。”
绥芬河拥有两个中国一类口岸,中俄大型集装箱货车在公路口岸穿梭,承载物资的两国列车在铁路口岸换装。2019年,绥芬河口岸过货量1170万吨,是1987年恢复开通边贸时的12倍,年均递增7.8%;口岸过客量120.7万人次,是1987年的49倍,年均递增12.5%。
伴随绥芬河自贸片区2019年设立,“一区”引领“七区”联动的协同发展格局形成,卢布现钞使用、俄公民入境免签、离境退税等政策叠加,推动绥芬河的贸易领域向多边合作拓展、贸易结构向多元支撑转变、贸易往来向便利通关提升。
因边而兴,因贸而盛。1975年建市之初,绥芬河城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仅有25元;2019年,绥芬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55858元。如今,人均生产总值、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储蓄存款、人均拥有小汽车数量等多项经济指标始终保持黑龙江省领先。
回顾来时路,绥芬河商人们的第一单生意都意义非凡。王颖冬用一件羽绒服换来俄罗斯姑娘的一对耳环,于志明用俄罗斯椴木打磨第一块菜板,李大成用6个月时间将一件T恤通过互联网卖出国门……这些都是他们致富生意经中的珍贵一笔,见证了曾经边远封闭、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成长为一座繁荣开放、富有活力的国际口岸名城。(完) 【编辑: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