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歧视造成二次伤害 院士呼吁为新冠康复者营造包容社会环境

2020-12-01 08:58 中国新闻网   白嘉懿  阅读:1433 

  中新社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 冉文娟)“世卫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可能在一至两年内得到缓解,但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将持续十年,甚至更久。”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呼吁,应重视对新冠肺炎和精神心理障碍的污名化现象,协力营造一个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

  当前国内民众的生活已基本回归常轨,但因疫情造成的各类心理创伤正逐渐显现。陆林称,创伤后应激症状、心理痛苦和职业倦怠等问题可能长久地影响康复者的正常生活。而这其中,新冠肺炎康复者、一线医护人员的精神心理健康状况需高度关注。

  今年以来,陆林多次带领团队赴武汉调研,并于9月在武昌医院设立“陆林院士疫后综合征工作室”,为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等人群提供心理疏导和诊疗服务。他在研究中发现,许多新冠肺炎康复者在社交、工作等方面遭遇偏见,无法完全地融入社会。

  陆林举例,一位平日爱好跳广场舞的阿姨,在新冠肺炎康复后希望继续加入跳舞队伍,但遭到拒绝。一位曾在医院工作的感染者康复后,看到别人在自己面前洗手、家人朋友不再和他一起吃饭,心情沮丧。

  社会上一些人谈“新冠”色变,对康复者拒而远之,对其心理造成“二次伤害”。陆林还表示,由于精神心理障碍的污名化问题长期存在,部分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不愿意去专业机构寻求帮助,留下很大的隐患。

  “对于有心理困扰的人群来说,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尤其重要。”陆林表示,应当加强相关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帮助人们客观认识新冠疫情及危害,减少因恐惧而盲目排斥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现象。还应不断提升公众精神卫生素养,降低对精神心理障碍的污名化,鼓励人们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此外,陆林认为应建立社会心理援助机构,探索以“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益慈善力量和心理服务专业力量”等“五社一心”联动模式开展心理援助与常态化社会心理服务。

  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往往也是弱势群体。陆林建议,社会应建立就业支持组织,帮助其回归社会,逐步恢复他们的工作、生活及社会关系,这也有助于精神心理问题康复。(完) 【编辑:白嘉懿】

3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